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战国策

中國古代歷史經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西汉刘向编订,但原作者不详(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刘向因此书所记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君王拟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事实速览 战国策, 别名 ...

《战国策》为国别体,全书按东周国西周国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约十二。主要记述战国时期说客们的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政治策略与辩论技巧,也可说是合纵连横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库全书之中为史部。

Remove ads

编者

《战国策》编者是西汉刘向,原作者一直没有确定,大致上认为是非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1]有学者认为《战国策》可能是蒯彻所作。[2]

本书至宋初残缺益甚,[3]北宋曾巩又搜罗阙文,加以重修。

题解

《战国策》的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依照国别体分类,并加以编修。[4]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而后高诱为之作注解。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5]姚宏校注《战国策》时,曾列出《战国策》六条佚文,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今人诸祖耿辑出《战国策》佚文六十六条,约万余字。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致上相同。

体例

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55年晋阳之战(稍提到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秦始皇

名篇

文学风格

《战国策》善于铺叙,长于叙事,选取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富戏剧性,喜夸张渲染,善用排比,捭阖谲诳,辩丽恣肆,又善用比喻与寓言,讽刺幽默,说服力强。司马迁撰写《史记》一书时采自《战国策》多达149处。

《战国策》亦善于描写人物,抒发情感,部分篇章深沉蕴藉,委婉动人。

评价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其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6]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对《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的史料。但《战国策》记载多不可靠,[7]比如冯谖,在《史记》作“冯驩”,但此人只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出现,可靠性值得怀疑。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