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红胁绿鹦鹉属
鸚形目舊世界鸚鵡科下的一個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红胁绿鹦鹉属(学名:Eclectus,中国大陆作红胁绿鹦鹉属,台湾作折衷鹦鹉属)是鹦鹉目鹦鹉科下的一个属。[2]本属的物种分布于印尼的马鲁古群岛和小巽他群岛上,东至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澳洲的约克角半岛,现共有五个物种,其中一种已经绝灭。[2][3]
Remove ads
分类学
| |||||||||||||||||||||||||||
据相关研究建立的亲缘关系树[4][5] |
该属的首次命名出自于德国鸟类学家约翰·格奥尔格·瓦格勒于1832年的文章中。[2][6]本属在2023年之前于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的名录中一直为仅有红胁绿鹦鹉的单型属,在当年的名录更新中才加入了1个绝灭物种及3个自该物种下独立的三个亚种为物种。[2][7]这些被独立的三个现存物种,皆为根据分子证据及雌鸟羽毛特征不同而区分的。[8]而绝灭种汤加红胁绿鹦鹉则是依据在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沉积物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及一幅由意大利探险家亚历杭德罗·玛拉斯宾娜所带领的探险队于1793年时绘制的图画建立的。[9][10]
Remove ads
形态及行为
红胁绿鹦鹉属的鸟类是粗壮的大型鹦鹉,尾巴短而呈方形,其体长35至42厘米,体重355至615公克。[11][3]这些鹦鹉以其最为极端的雌雄异形著称,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鸟类:雄鸟的体色是保护性较佳的绿色,而雌鸟则是显眼的红色及紫色,并同样可在幼鸟身上观察到此一现象。[3][12]这种极端的差距导致早期的动物学家误认两性是不同的鸟类,并分别描述,直到1874年才合并为同一个物种。[13]在区分这些鹦鹉的品种时,多以雌鸟的红紫区块分别,而雄鸟则较难区分。[3]
这种颜色反转的结果被认为是因为热带雨林内的合适巢穴位置稀缺,进而导致了两性体色的特殊差异。[13][12]雄鸟因为因应躲避掠食者及求偶的需求下而演化出绿色的羽毛,这种羽毛能因应需求而展现出鸟类才能看见的紫外光色;而雌性需要为了争夺巢穴及获得巢穴后的隐匿性而选择了红色。[13]
本属的鸟类也因故会以一夫多妻及一妻多夫的方式繁殖,每只雌鸟会与最多5只雄鸟交配,而越多雄性喂养的雌性,及拥有干燥巢穴位置的存活率最高;相对雄性也会为了留下多个自己的后代而喂养多个雌性。[13][14]
Remove ads
保育状态
本属鹦鹉均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保护,并列于附录二内。[15]
下属物种

本属包含以下五个物种:[2]
- 红胁绿鹦鹉 Eclectus roratus (Müller, PLS, 1776)
- 松巴红胁绿鹦鹉 Eclectus cornelia Bonaparte, 1850
- 塔岛红胁绿鹦鹉 Eclectus riedeli Meyer, AB, 1882
- 巴布亚红胁绿鹦鹉 Eclectus polychloros (Scopoli, 1786)
- †汤加红胁绿鹦鹉 Eclectus infectus Steadman, 2006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