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芬斯堡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城市,拉芬斯堡县县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芬斯堡(德语:Ravensburg,发音:[ˈʁaːvn̩sˌbʊʁk] ⓘ 或 [ˈʁaːfn̩sˌbʊʁk])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图宾根行政区拉芬斯堡县的城市,也是拉芬斯堡县的县治,面积92.05平方公里,2023年12月31日人口为51,788人。
Remove ads
地理
拉芬斯堡位于博登湖的腓特烈港(Friedrichshafen)东北部约17公里,位于西侧的林茨高(Linzgau)和东北的阿尔特多夫森林(Altdorfer Wald)之间。舒森河(博登湖或莱茵河支流)流经城市。
魏茨堡(Veitsburg)位于老城区上方,位于东部与舒森河谷盆地接壤的山脊上。这个盆地,不是由相对较小的舒森河形成的,而是由冰河时期的冰川形成的。从阿尔卑斯山向北延伸到后来的博登湖深处,在拉芬斯堡收缩,在魏恩加滕以北再次扩张,直到它进入狭窄的舒森沟壑。在城堡山东北部,弗拉帕赫河谷的深峡突破了山脊。弗拉帕赫河谷提供了一个相当温和的上升朝向阿尔高。因此,很早就在那里往东南有一条重要的远程贸易路线,途径阿尔高地区旺根。
拉芬斯堡市在魏茨堡下半个高度的斜坡上形成。弗拉帕赫河作为城市通道,部分穿过城市,部分穿过北部的城市墓穴。在城墙外,弗拉帕赫河谷是磨坊郊区,在城市下方,在弗拉帕赫河注入舒森河的出口,普凡嫩施蒂尔是镀金和染料区。在城市对面的舒森河谷西坡上,在中世纪,有一个名为加尔根哈尔德的刑场,在它的北面是森纳巴德。上方是在20世纪中叶新造的建筑区——“西城”。
与此同时,这座城市向北和向南发展,因此在舒森河谷的东侧,今天有一个连续的定居点拜恩特,在北部通过拜恩富特和魏恩加滕,在南部形成了埃沙赫。
Remove ads
由于拉芬斯堡位于延伸到博登湖的山谷中,当地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由博登湖决定。大约500平方公里的湖泊在大多数年份都会对区域中气候产生强烈的平衡作用,形成季节性的调温。因此这里的冬季冻土比周边地区要弱得多;另一方面,当湖泊在特别寒冷的冬天(如1963年)冻结时,冬季也会持续更长时间。温度变暖的一个副作用是寒冷季节经常出现的土壤雾,是由湖中上升的湿暖空气与较冷的环境空气相撞时形成的。
像整个前阿尔卑斯山一样,拉芬斯堡也有焚风现象,它将地中海地区的温暖空气带到阿尔卑斯山上。然后落入莱茵河谷,并经由博登湖抵达拉芬斯堡。有时焚风会达到飓风般的速度。
几个世纪以来,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合适的海报高度(450-500米)有利于葡萄种植。但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上半叶(包括了1816年坦博拉火山爆发导致的无夏之年)的气候变化导致衰弱。最后一个私人经营的葡萄园在1960年左右被放弃。不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该市再次在劳恩内格山坡上经营葡萄园。
Remove ads
历史
该镇名称的词源不确定,但毫无疑问,城市的名字来自城市上方的城堡,今天称为魏茨堡。一种关于城堡名称起源的普遍理论认为,城堡名称的第一部分来自Rabe或最初创建城堡的Raban。另一方面,以前的拉丁文拼写Ravenspvrg可以被解释为Rauenburg,也许指代的是城堡附近的粗糙斜坡。
该地的最早定居点是在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然后在罗马统治下和阿勒曼尼人入侵之后,如舒森河谷和魏茨堡山的考古发现所证明。拉芬斯堡最初于1088年被提及,直到1803年才成为帝国城市。根据现有资料,今天城市的核心是位于弗拉帕赫河和舒森河谷之间的山脊上强大的韦尔夫家族堡垒下的布尔格萨森定居点。
韦尔夫家族的第一座城堡位于阿尔特多夫-魏恩加滕,1050年他们建造了一座新的,更大的城堡“Ravensburg”(今天的维茨堡是奉献给圣维特的城堡教堂)。挖掘证据表明,这座城堡的位置早在凯尔特人时代就被规划为避难所,并且与其余的山脊隔开,然而,在罗马时代和之后,这座韦尔夫,后来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住所占据了考古发现围绕高原的西北部后部。前面可能是固定场所,1315年,美男子腓特烈和他的妻子阿拉贡的伊丽莎白结婚。[2]
拉芬斯堡最后一位韦尔夫统治者是斯波莱托公爵韦尔夫六世。在他儿子去世后,他与拉芬斯堡和阿尔特多夫签订了继承协议,将舒森高传给了他的侄子腓特烈一世,他的其他侄子非常失望。狮子亨利,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公爵(1129/1130年或1133/1135年可能出生在拉芬斯堡[3])。从那时起,拉芬斯堡一直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财产。据说最后一名家族成员康拉丁从这里出发开启了致命的意大利征途。
Remove ads
随着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灭亡,施瓦本公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也结束了。与施瓦本的许多其他城市一样,拉芬斯堡进行自治,城堡成为帝国的财产。1276年,哈布斯堡国王鲁道夫一世确认了拉芬斯堡的帝国城市特权。市场法是发展的重要支柱。[4]
为了监督城堡的活动,帝国城市在最高处建造了50多米高的圣米迦勒塔。以当时仍在那里的米迦勒教堂命名,这是该市最古老的教堂。在民间这座塔很快被称为Mehlsack(面粉口袋),作为官方名称的揶揄表达,同时也体现出塔的白色立面。这座塔有时也储存面粉,不过更可能是一种传说。在今天,“Mehlsack”是城堡唯一的圆塔的官方名称。
通过战略远见,拉芬斯堡防止了近距离竞争:因此,城市与魏恩加滕修道院合作,成功地进行了互利贸易,阻止邻近的阿尔特多夫市镇成为帝国城市。
在中世纪晚期,拉芬斯堡是当时德国领先的大拉芬斯堡贸易公司的所在地。它在整个欧洲都有分支机构(甚至在富格尔家族之前)。
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在14世纪,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所谓的郊区纳入城市防御和拆除两个城区之间的旧城墙(1330年至1370年)。在旧的倾倒的城市墓地的表面上,形成了今天仍然塑造城市形象的广场,今天被称为玛丽亚广场,位于北部的女门和南部的胸塔(19世纪拆毁)之间。
1530年,大拉芬斯堡贸易公司破产。当时,领导家庭已经获得了土地和骑士爵位。不同的家族之间发生了冲突。尤其是奥格斯堡的商人推进了拉芬斯堡的路线,而哥伦布对美洲的探索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变化,出现了远洋贸易。最终,没有足够的股东愿意延长合同。
14世纪结束前,拉芬斯堡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制纸业,其蓬勃发展的时期是在16世纪。在中世纪,拉芬斯堡被认为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纸张供应商,是德国仅次于纽伦堡的第二个造纸城市。直到19世纪,这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力。早在1393年,拉芬斯堡人就可以通过水印完成第一次纸张生产。在繁荣时期,每年生产约9000张纸。衰落始于帝国城市时代的结束和归属符滕堡,当时旧的销售市场由于新的边界而消失。1833年关闭了六家造纸厂中的第一家,1876年最后一家关闭。[5]
Remove ads

1544年,宗教改革开始。在这方面,马丁·路德和慈运理的追随者之间最初有很大的差异,但路德宗最终能够坚持下去。此外,还有卡斯帕·施温克菲尔德的追随者。然而,在1547年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之后,一场反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并推动了大部分人口的重新天主教化。从数字上看,天主教徒再次占多数。
新旧教派的共存被称为平等,但直到1649年三十年战争后才正式确定。新教会收到了加尔梅利特教堂的长屋,后来被称为城市教堂。平等政府体系包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平等和精确分配;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确认了四个所谓的平等帝国城市拉芬斯堡,奥格斯堡,里斯河畔比伯拉赫和丁克尔斯比尔,并持续到19世纪。
由于贸易路线迁移到奥格斯堡,这座已经被削弱的城市在三十年战争期间人口大幅下降。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她很难恢复到顶峰水平。因此直到现代,没有进一步的城市扩张,城市形象一直保持到19世纪基本上没有变化。
三十年战争结束时,城市上方的城堡(现在也被称为魏茨堡,以区分拉文斯堡市)也被瑞典军队拆除了。只剩下几座经济建筑。因此,施瓦本地方行政长官自1647年起居住在阿尔特多夫—魏恩加滕。
Remove ads
1803年,帝国委员会规章取消了大多数帝国城市的帝国直辖采邑(采邑调解)和教会直接拥有土地(教会财产世俗化)。这两项措施都是为了补偿那些因拿破仑征服而失去莱茵河左岸领土的君主。
该市最初被并入巴伐利亚选侯国。随着周围的哈布斯堡领土落入符腾堡,帝国修道院魏恩加滕和魏瑟瑙又被分配给其他帝国公爵,拉芬斯堡成为了一块飞地,这对经济有重大影响。1810年,根据符滕堡与巴伐利亚的边界条约(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拉芬斯堡归属符腾堡王国。此前,它已经收购了魏恩加滕的大片领土(包括今天的腓特烈港城堡)。这座城市是拉芬斯堡县的治所。

拉芬斯堡从19世纪初到1955年左右,拥有一个“小屋孩童市场”,这些孩童来自蒂罗尔和瑞士的贫苦家庭(也称为施瓦本孩童)作为童工介绍中心。[6]玛丽亚广场(Marienplatz)的鼓风塔上有一个纪念碑,在洪皮斯街区博物馆也有相关的永久展览。
随着归属尘埃落定,当地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水力发电的悠久传统。1402年,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第一家造纸厂之一在拉芬斯堡成立。长期以来,水磨也被用于其他工业用途。
在此基础上,一个多元化的机械行业迅速发展。另一个支柱是纺织业。随着乌尔姆-腓特烈港铁路线的建设,从1847年起,与符腾堡州铁路网的连接大大促进了繁荣。
从19世纪中期以来,拉文斯堡是上施瓦本地区最大和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也是该地区的政治中心。[7]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