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击壤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击壤村(英语:Kik Yeung Tsuen),是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大陂头的一条已拆卸村落,1955年落成,于1982年清拆,只有27年历史。击壤村的原范围覆盖朗屏邨南面小部分、富来花园和俊贤坊游乐场。击壤村原是十八乡乡事委员会的成员。
历史
自20世纪初起,从广州一带来港的贫民于元朗新墟和大桥村之间的一片旷地搭建木屋居住和设立工场,是为广兴园。[1][2]和平后,广兴园已发展成十八条大小街道,有数十间店铺,159间木屋,400多户共2,600多人居住。[3][4]1947年,商绅黄福康购入该幅地皮。1950年代初,业主计划清拆十八街发展新式市场和楼宇,居民组织“元朗广兴园十八街巷反对迁拆联会”与业主周旋,进行多次谈判。[5][6][7]十八街大部分居民不愿意迁进黄氏新建的平房大厦,即泰丰街康乐楼,认为徙置单位太小及不利农商业,要求业主按1951年承诺于原址分阶段重建新平房。[8][9][10][11][12]清拆期限于1954年年底届满,业主诉诸田土厅以法律解决事件,期间有地盘工人与居民发生冲突。[13][14][15]1955年1月,居民与业主和元朗理民官惠柳新经过多番磋商终获得安置方案,部分居民按原定计划迁入康乐楼;另一批居民自建新村,由业主承担搬迁费用七万多元,政府则拨出大陂头九龙巴士厂(现今元朗广场)后面的官地建村。[16][17][18][19]1955年1月,新村兴建工程动工,分四期进行。广兴园原址后来重建成康庄市场,于1957年开幕。[20]
击壤村村名出自农民歌谣《击壤歌》,寄语村落安居乐业、自给自足。[21][22]击壤村坐落于横洲河(又名大陂头河)河畔咸田壆,面积约有16万平方呎,四周是咸水稻田和鱼塘。村口有小路连接元朗大马路,路口即为元朗肉商联合屠场。击壤村建有121间用沙砖堆砌的单层瓦顶平房,可容纳1,000多名居民入住。大部分平房为每两间相连,每间平房有厨房、睡房、客厅和天井,有电力和自来水供应,村内有公厕。政府发出临时官地牌照予击壤村,居民须每年缴交牌费。1955年6月2日,击壤村举行开村典礼,由新任元朗理民官李作新主持,港督葛量洪爵士亦曾于当日早上巡视新村。[23]1957年,击壤村举行村务大会选出正副村长,并正式加入十八乡乡事委员会。[24]
1960年,中华基督教会元朗堂从元朗旧墟迁到击壤村,真光小学新校舍亦于1963年在村内落成。1969年,击壤村成立花炮会,多年来组织村民参与元朗十八乡天后宝诞会景巡游,有飘色、舞狮、花车表演。
击壤村为处低洼地带,受水灾困扰,居民自发筑提和建水闸保障性命财产。1963年,政府计划兴建元朗主明渠、元朗北明渠及道路,横洲河将改道,须清拆击壤村十二间村屋,击壤村一分为二,渠上有行人桥连接两村。政府最初只为此等临时房屋提供英泥和白米作赔偿,没有任何安置安排,百多名居民面临流离失所的威胁。[25][26]经居民向各界申诉后,清拆村屋减至七间,受影响居民在北村重建家园。[27]1969年,政府因扩建马路再清拆三间村屋,受影响居民徙置到元朗新区。[28][29]1960年代末,击壤村村口一带土地被用作新市镇发展,政府将现今元朗(西)巴士总站旁的一条道路命名为击壤路,而该路路口正正是击壤村建村时从元朗大马路进村的村路入口。
1981年,政府宣布将收回击壤村全部地皮,发展公共房屋。居民曾要求政府拨地重置村落,但政府以土地属官地为由拒绝,并决定将大部分村民安置到新落成的水边围邨,有些安置在临时房屋区。[30][31]1982年4月,大批居民因不满房屋署赔偿聚集在村口抗议,与在场警员对峙,清拆行动不成功。[32][33]1982年6月,南北两村相继清拆,有131户共558人、一间商店、11个工场、两个猪栏、 12个鸡场受影响,居民再度激烈抗议并与清拆人员发生冲突,有村民被抬走。[34][35][36][37]击壤村北村地段后来建成朗屏邨,南村地段则建成富来花园和俊贤坊游乐场。
Remove ads
知名居民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