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教宗若望的序号
教宗名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教宗若望的序号并非按严格数字顺序排列。尽管历史上只有二十一位教宗取名号为若望,但其序号却因中世纪的两次计序错误而达到二十三。首先,对立教宗若望十六世被误计入序列中,未被排除;其次,若望二十一世在计序时误读《教宗名录》而重复计算若望十四世,导致序号跳过了二十。
计序错误后讫今的教宗若望列表
Remove ads
若望二十世
之所以被跳过若望二十世之名号,是因为中世纪历史学家对若望十四世(983–984年)的纪录出现混淆——《教宗名录》中对其在位时间出现传抄错误。原记载中写明其任期为“八个月”(VIII mens.),并补充指他后来被对立教宗波尼法爵七世囚禁了“四个月”(per IV menses)。
然而,在若望十九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抄写者误将这段文字理解为两位不同的“若望教宗”[8][9][10]:
- Iohannes m. VIII(“若望,八个月”)
- Iohannes m. IV(“若望,四个月”)
于是,第二位“教宗若望”则被记作“若望十四世之二”(Iohannes XIV bis)[注 1]。由于从若望十五世至若望十九世均未曾察觉“若望十四世之二”之存在,佩德罗·胡利昂在当选时认为需“修正”这个错误,故选用若望二十一世作为其名号。[11]
这些计数错误自十九世纪起被学者发现后,教宗名号开始改为使用其在位时所用的名号,因此并无人使用过若望二十世此名号。[12]然而,由于许多早期文献已采用错误名号,若望十五世至若望十九世有时也会被并列标注为若望十六世至若望二十世。[1][2][3][4][5]若望二十一世有时也会被标注为若望二十世。[6]
Remove ads
若望二十三世
天主教会大分裂期间中两位教宗(一位身处罗马,另一位身处亚维农)同时宣称自己为合法教宗。为了结束这场分裂,1409年的比萨大公会议决定同时罢黜罗马教宗与亚维农教宗,并选出了亚历山大五世作为新教宗。[13]然而,亚维农与罗马的教宗都拒绝退位,导致教会一度出现了同时有三位教宗宣称拥有正统地位的局面。[14]比萨系的教宗亚历山大五世在任一年后去世,由若望二十三世继任,他于1415年的康士坦斯大公会议上为了结束分裂,被迫退位。[15][16]
直到20世纪中叶之前,《宗座年鉴》将教宗正统认定为:1409年前为罗马系的教宗,1409年至1415年则承认比萨系的教宗为正统。因此,大分裂时期的最后三位教宗分别为额我略十二世(1406–1409年)、亚历山大五世(1409–1410年),及若望二十三世(1410–1415年)。[7]
然而,安杰洛·若瑟·龙嘉利当选教宗时他决定重用“若望二十三世”此一名号,重新诠释大分裂的历史,并指:“[于我之前有]二十二位具有无可争议正统地位的[教宗]若望”。[17]这一观点也反映在现代版本的《宗座年鉴》中,年鉴将额我略十二世的任期延长至1415年,并将比萨系的亚历山大五世与若望二十三世改列为对立教宗。[18]
译名列表
- 若望二十世:天主教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禧年专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主教教区档案 历任教宗、《大英简明百科知识库》2005年版、国立编译馆作若望。
- 约翰二十世:《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1993年版作约翰。
大众文化
美国讽刺小说家詹姆士·班殊·卡贝尔所作的幻想小说《朱根》中主人翁得知若望二十世并不存在,故自称为若望二十世,以免于审判直接升上天堂。
参见
备注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