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苑英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李昉、扈蒙、宋白、徐铉等二十余人共同编纂的文学总集[1]。《文苑英华》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开始编辑,[2]后来宋太宗又命苏易简、王祐、范杲、宋湜及宋白等人参修。[3]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初稿,篇幅多达一千卷[1],所选诗文共二万三百余首。
特点
文苑英华选材局限与《文选》相衔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还收录了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可用来考订史实。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
缺点
《文苑英华》成书草率,内容有不少缺失,“原修书时,历年颇多,非出一手。丛脞重复,首尾冲决。一诗或指为二,二诗或合为一,姓氏差互,先后颠倒,不可胜计”[4]。
校刊
景德四年(1007年)又重新编选,并进行“删繁补阙”的工作。祥符二年(1009年)又命石待问、张秉、薛映、戚纶、陈彭年等复校。[5]终北宋一朝,《文苑英华》迟未刊刻。南宋时,还在做补删工作,周必大退隐“老丘园”,邀集胡柯、彭叔夏等好友进行再校订工作,书中多补有异文“一作……”或“集作……”,嘉泰元年(1201年)终于付印。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彭叔夏曾将部分校文写成《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问题分“十类四十五子目”。清朝劳格又有《辩证拾遗》。一般以为清朝编《全唐文》其实是以《文苑英华》为底本,如李商隐《樊南文集》即是从《文苑英华》中辑出。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指出“所收赋至一百五十卷,唐赋居十之七八,陈陈相因,最无足现”;又说“其杂文中不收柳柳州《乞巧文》、昌黎《送穷文》,而收沈下贤为邯郸妓李容子所作《乞巧文》,殊不可解。”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连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