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朝鲜定宗
朝鮮王朝第2代國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朝鲜定宗(韩语:조선 정종/朝鮮 定宗 Joseon Jeongjong;1357年7月18日—1419年10月15日),朝鲜王朝的第2位君主,1398年至1400年在位。字光远(韩语:광원/光遠 Gwang won),曾用名李芳果(韩语:이방과/李芳果 Yi Banggwa),即位后改名李曔(韩语:이경/李曔 Yi Gyeong)。
Remove ads
李芳果是朝鲜王朝开国君主李成桂的第二子,在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即位为朝鲜国王,在位仅两年,并无实权。第二次王子之乱之后为稳定朝政,下令王室成员不得参政与掌握私兵,并传位给同母弟李芳远(朝鲜太宗),成为上王;在其侄儿朝鲜世宗即位后,又被尊为“老上王”。李芳果过世后,朝鲜一度视其为“寄生之君”,并降低其子孙待遇,直到1681年才上庙号定宗,全谥为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
Remove ads
生平

李芳果是李成桂次子,高丽恭愍王六年(1357年)七月一日诞生于咸兴归州洞的李成桂私邸(咸兴本宫),母亲是李成桂的元配韩氏(神懿王后)[1];成年后出仕高丽,迎娶高丽名将金庆孙后裔、判礼宾寺事金天瑞的女儿庆州金氏(定安王后)为妻[2][3]。与其他几位兄弟相比,他生性慎重正直、精通兵法,禑王三年(1377年)五月,与父亲一起到智异山,率军讨伐从对马岛来的倭寇[4][5]。李芳果本名不详,他这个名字是在禑王七年(1381年)四月改的;当时,李成桂请李穑为自己取表字,并根据“果毅相须”(果敢坚毅,相互扶持)的寓意,将第二子、第三子分别改名为“芳果”、“芳毅”[6]。禑王十四年(1388年)正月,李芳果官至判密直司事、受封副万户,协助李成桂整肃权臣李仁任的党羽,使廉兴邦、林坚味等人被高丽禑王诛杀[7]。同年五月,李成桂屡次向国王王禑、门下侍中(首相)崔莹上奏,反对出兵明朝不果,于是发动威化岛回军行“清君侧”;李芳果当时跟国王都在成州,听到消息后与兄长李芳雨等人一起逃离,与李成桂会合[8]。
高丽恭让王于1389年即位,李芳果就任慈惠府尹,负责侍奉安大妃(高丽恭愍王的后宫),也因参与废黜王禑父子、拥立恭让王而位列功臣,并再度出征倭寇[9][10]。恭让王三年(1392年)四月,李芳果与弟弟李芳远等人密谋,要除掉由恭让王任命的忠臣、守门下侍中(副相)郑梦周;郑梦周去李成桂家探病后,赵英珪从李芳果府邸拿剑,在郑梦周返家途中将他暗杀。事后,李成桂派李芳果谒见恭让王,请求将郑梦周同党治罪[11]。同年七月恭让王被废黜,李成桂在开城别宫寿昌宫即位为王,建立朝鲜王朝。[12][13][14]朝鲜建国之际,李芳远积极参与其中;李芳果虽然颇有才能,却刻意回避、毫无功劳,因而被李成桂斥责[1][4]。
Remove ads

朝鲜太祖元年(1392年)八月七日,李成桂册封诸子,李芳果被任命为义兴亲军卫节制使、受封永安君;二十日李成桂废长立幼,将继室神德王后康氏所生的小儿子、第八子李芳硕立为世子[15][16]。翌年(1393年)十月十七日,李芳果改任三军府中军节制使[17]。太祖三年(1394年),李成桂迁都汉城[18]:278。
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李成桂生病,李芳果与其同母兄弟(李成桂元配神懿王后韩氏所生)的兵权,都以训练不力为由遭到解除。当时郑道传准备出兵攻打明朝,有传闻说他打算趁李成桂养病时,伺机除掉韩氏所生的王子[19][20](不过这个说法有争议[21])。韩氏第五子、靖安君李芳远听说后,于同月二十六日率领亲信发动政变,将郑道传、南訚、沈孝生、李懃等世子一派的重臣杀掉,掀起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22]:136。当时李芳果在昭格殿,为父亲祈祷早日康复,听说政变发生就与一位仆人逃走;李芳远将他找回,迎接到王宫南门外。李茂说李芳远已经可以自行上位,李芳远拒绝、表示欲拥戴二哥李芳果为新王储(当时李成桂长子李芳雨已经过世),李芳果则说他会尽力而为。于是李芳远率领大臣上疏,请求废黜李芳硕、立永安君李芳果为新世子,李成桂在病榻上被迫答应。接着,李芳硕被逐出宫,他与同母兄抚安君李芳蕃、姐夫兴安君李济相继被杀[20][23]。太祖八年(1398年)九月五日,李成桂传位于李芳果,被尊为太上王;李芳果改名李曔,于景福宫勤政殿即位,是为朝鲜定宗,世子妃金氏受封为“德妃”[24][25]。
第一次王子之乱后,为安抚民心、而且汉城的机能尚不完善,定宗听从大臣“避凶”的建议,在定宗元年(1399年)将首都迁回开城[26][18]:278。定宗以自己向来有失眠等毛病为由,常在宫里以击鞠为乐,并不掌握实权[27][28]。定宗与后宫育有许多庶出子女、而王妃定安王后没有生育王位继承人,被视为是“无嗣”;由于定宗被拥立为王,他将儿子们送去出家当和尚,以求自保[4][29]。此时,他还有三个弟弟在世,分别是三弟益安公李芳毅、四弟怀安公李芳干、五弟靖安公李芳远。李芳毅一向低调,并不关心政治[30][31];李芳干、李芳远都有意成为王位继承人,因而很快产生矛盾。定宗二年(1400年)正月二十八日,李芳干在开城率私兵攻打李芳远,结果反被击败、流放,主谋朴苞被处死,史称第二次王子之乱(庚辰靖社)[30]。经过两次王子之乱,定宗在同年二月四日将李芳远立为“王世子”。曾有大臣主张,古代君主立弟弟为继承人,会封为皇太弟而不会立为世子,请求改成“王太弟”;定宗则说,他打算直接把这位弟弟当作儿子[32][22]:136。同年四月、五月,定宗采纳司宪府兼大司宪权近、门下府左散骑金若采的建议,废除自高丽传承下来的私兵制,下令宗室、驸马等王室成员不得掌握私兵、不再参与朝政,以免掌握兵权、干政而再次引发动乱[33][34]。有一次,定宗与世子李芳远拜谒李成桂,在德寿宫设宴,李成桂与定宗父子两人联句唱和。李成桂作上联“年虽七十心相应”,定宗作下联“夜已三更兴不穷”并随之起舞,后来这首联句被收录进朝鲜历代国王文集《列圣御制》,是定宗传世的唯一一则诗文[35]。
李芳远被立为世子之后,定安王后曾劝定宗顺应李芳远的心意,尽快传位给他[4]。定宗二年(1400年)十一月十三日,定宗内禅、王世子李芳远即位,是为朝鲜太宗[36][37]。当时太上王李成桂还在世,于是定宗成为“上王”,群臣上尊号“仁文恭睿”。太宗四年(1404年),太宗下令还都汉城,太上王李成桂也到汉城终老[38][39],而定宗继续住在开城仁德宫,闲居养病长达十几年[40]。等到太宗再传位给世宗、自己也成为上王,定宗被称为“老上王”,以作区分[41]。定宗由于主动禅位而被礼遇,太宗在兄长面前自称为“臣”,将他的儿子们都召回并赐予官爵。定宗也告诫儿子们以寒门自居,因此得以善终[1]。
身后
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十八日,上庙号定宗、追谥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
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定宗薨于开城仁德宫正寝,享寿六十三岁[42]。定宗庶长子义平君李元生被任命为摄丧主(代理丧主),主持丧事[43];定宗于翌年(1420年)正月三日下葬于厚陵,位于京畿道丰德郡兴敎洞癸坐丁向(现在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城市的板门区域)。朝鲜为其上谥号“温仁恭勇顺孝”,明朝赐谥恭靖。由于原有谥号重复了“恭”字,所以删去“恭勇”二字,合称恭靖温仁顺孝大王[1][3],而无庙号;此后朝鲜一直以“恭靖大王”称呼,以益安大君李芳毅(定宗三弟)配享宗庙[44]。
成宗六年(1475年),茂林君李善生上疏,说睿宗生前欲为恭靖大王上庙号“熙宗”、并准备与世祖一起袝庙,但是因为睿宗突然离世而未能成事,不过成宗并没有回应[45];文臣尹根寿则称睿宗所定庙号为“安宗”,但是之后被废弃,仍然只称呼“恭靖大王”。两种说法,在《睿宗实录》中都不见记载[46][47]。燕山君在位期间,随着成宗祔庙(入祀宗庙),恭靖王、文宗的神主被移出宗庙,迁至西侧别庙永宁殿供奉,成为朝鲜王朝第一位祧迁的君主[48][49]。肃宗七年(1681年)九月,肃宗决定为其上“定宗”庙号,谥号也增加四字“懿文庄武”,以符合国王八字谥号的规格,改谥为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50]。
定宗过世后,世宗转述前领议政河仑的说法,批评伯父是“寄生之君”,降低他的子孙待遇,到成宗时才恢复[51][52]。宣祖朝左议政李阳元、仁祖朝领议政李弘胄、孝宗朝领议政李景奭等人都是定宗的后代[1]。
Remove ads
家庭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参考来源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