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未选择的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未选择的路
Remove ads

未选择的路》(英语:The Road Not Taken)是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叙事诗,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1],后来作为1916年诗集《山间低地英语Mountain Interval》的第一首诗出版。这首诗的核心主题被普遍认为是“道路的分歧”。

事实速览 体裁, 韵律 ...

1915年版《未选择的路》与1916年版《未选择的路》存在内容差异:在第13行中,“marked”被替换为“kept”;而在第18行中,“,”被替换为“—”。

创作背景

Thumb
山间低地英语Mountain Interval》的封面,以及《未选择的路》的页面

1912年至1915年期间,弗罗斯特居住于英国,并与著名作家爱德华·托马斯英语Edward_Thomas_(poet)结识[2] 。不久,二人成为亲密的朋友,时常一起散步。有一天,当二人散步时,恰逢两条分岔路。而托马斯对该走哪条路感到迟疑,事后常常为自己的选择后悔。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新罕布什尔州创作该诗,后将诗歌的预发本寄给托马斯。 托马斯认真地对待这首诗,并觉得感同身受,这或许是托马斯决定参军入伍的诱因之一。托马斯后来在1917年的阿拉斯战役中阵亡,得年39岁。[3][4]

诗歌结构

这首诗共有四节,每节五行,韵法为ABAAB(即每节的第一行与第三、四行押韵,第二行与第五行押韵),韵律四步抑扬格英语Iambic tetrameter(即每行有四个双音节音步)。然而,这首诗的四步抑扬格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因为在几乎每一行的不同位置中,都会有一个抑扬格扬抑格取代。[5]

诗歌韵律

《未选择的路》英文朗诵

这首诗以对话般的语调写成,开篇便以近乎摄影般的笔触描绘“幽寂的黄树林”这一意象。韵律的变化为诗歌赋予了自然感,使思绪彷佛自发涌现,从而影响读者的期待感。[6] 在少数几句严格遵循抑扬格的诗行中,其更为规律的节奏支撑了一种逐步趋向于接受某种现实的观念,例如:“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而在最后一行,韵律与节奏的配合方式显然不同,出乎读者的意料。[7]

文本内容

更多信息 英语原文(1916年版), 汉语译文 ...
Remove ads

诗歌主旨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最受欢迎的诗作之一,然而它却是一首经常被读者误解的诗歌。[8] 人们通常庸俗地将其解读为一首倡导“走自己的路”的诗歌。但实际上,这首诗反讽了这种想法。[9][10] 2015年,美国诗歌评论家大卫·奥尔英语David_Orr_(journalist)在《巴黎评论英语The_Paris_Review》发表评论,对这一误解评价到:[8]

诗中的叙述者告诉我们,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他“将讲述”自己如何选择了那条少有人走的路……然而,他已经承认,两条路“同样铺展在落叶中”,并且“两条路几乎是一模一样”。因此,他事后声称的那条少有人走的路,实际上同样是一条多有人走的路。这两条路是可以互相替换的。

奥尔随后总结到:“这首诗探讨了抉择的必要性,但它却像作者本人一样,从未真正做出选择——相反,它反复地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同样神秘莫测、落叶斑驳的十字路口。”[8]

弗罗斯特创作这首诗,本意是挪揄其友人爱德华·托马斯,因为托马斯与弗罗斯特散步时,常常为选择一条路而迟疑不定。[11] 《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指出:“无论他们走哪条路,都一定会错过另一条路上的好东西。”[12]

诗歌末尾处的“轻声叹息”,时常被认为是对遗憾或满足的表达。然而,叙述者先前对“两条道路”的描述,与他将要叙述的内容之间,存在某种耐人寻味的差异。[13]劳伦斯·汤普森英语Lawrance_Thompson在《弗罗斯特传》中指出:有一次,弗罗斯特在朗诵这首诗前,曾对听众讲道:“你们要小心那首诗;它很吊诡——非常吊诡”,汤普森认为这可能是在暗示这首诗所具有的反讽性。[14][15]

汤普森认为:这首诗的叙述者是“一个习惯于将精力浪费在为自己所做之选择感到后悔的人:他事后惆怅地叹息着,为那些被拒绝的诱人选择而惋惜。”[14] 而弗罗斯特亦曾公开指出:爱德华·托马斯是诗歌中的叙述者原型,并评价诗中的叙述者“无论走哪条路,都会后悔自己没走另一条路,他就这样苛求自己”。[2]

Remove ads

持久影响

Thumb
荷兰莱顿诗墙上的《未选择的路》诗句

(未选择的路)不仅在美国文学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更深植于美国文化乃至全球文化之中。它的标志性诗句已变得无处不在,从咖啡杯冰箱贴到毕业演讲,随处都可见它的身影……

——大卫·奥尔《未选择的路:在人人喜爱却大多误解的诗歌中寻找美国》(2016年)[8]

这首诗歌的句子被布鲁斯·霍恩斯比英语Bruce Hornsby梅莉莎·埃瑟里奇乔治·斯特雷特塔利布·奎利英语Talib Kweli等众多歌手引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并且曾是一部十二集电视连续剧的标题。仅在1980年-2016年间,美国就有两千多篇新闻报道引用这首诗的句子,而“The Road Not Taken”更是出现在四百多本书的各式标题中,这些书的主题从政治理论到僵尸末日,无所不包。[8]

《未选择的路》在中文世界亦具有相当影响力:2001年6月,中国大陆翻译家顾子欣的译作被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直到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推行时也有沿用[16];而在2006年,中国大陆翻译家曹明伦的译作(名为“未走之路”)被编入台湾的国文教材。[17]

Remove ads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