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杨武之
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杨武之(英语:Yang Ko Chuen; 1896年4月14日—1973年5月12日),原名克纯,字武之,以字行[1],安徽肥西人,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生平
1896年4月14日,杨武之出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邦盛是清末秀才,早年在私塾教书,后来去天津在段芝贵的幕府中司“笔札”(类似文书)。1907年,因段芝贵失势,回家赋闲。次年到沈阳去谋职,不幸在旅社染上鼠疫,竟而去世。其时年杨武之12岁。杨武之的母亲姓王,在他9岁时早故。杨武之的生活多由叔父杨邦瑞安排。[2]
1914年,杨武之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一年后,入数理部本科。1918年毕业后,回到母校安徽省立二中担任教员兼舍监(训育主任)。杨武之在学校施行严格的纪律,但由于学生对舍监杨武之大为不满,且学生家长袒护闹事学生,杨武之愤而辞职,转往安庆中学教书。后来萌生出国留学之意。
1919年,杨武之和母亲介绍的同乡罗竹全的女儿罗孟华结婚。过去杨武之的父亲生病时,曾请郎中罗竹全来医治,两家结为交好,罗孟华虽仅读过几年私塾,相貌平平并裹着小脚,但是和杨武之结婚后,相夫教子,成为杨武之的贤内助。1922年(三年后),长子杨振宁出生。杨武之留学之前在安庆工作,杨振宁是的名字中的“宁”就是安庆的别称。
1923年春,杨武之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远度重洋到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学习,仅花了三个学季的时间,他顺利获得了学士学位。 1924年秋天,他转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是美国一流水平,杨武之师从名家伦纳德·尤金·迪克森,研究代数学和数论。1926年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The Invariants of Bilinear Forms) [3]一文获得硕士学位。1928年又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使杨武之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成为博士的第一人。
1928年秋,杨武之学成归国,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次子杨振平1930年出生。次年即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全面抗日战争后,1938年随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迁移至云南省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先生任师范学院首任数学系系主任。
1946年三校北返,杨武之先生又担任了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首任数学系系主任,“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的历史开始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数学系,开始于杨武之先生时代。”[4]
1948年底,杨武之搭机从北平返回南京,转赴昆明接家眷到上海,然上海已被中共军队控制。中共建政后,1950年清华大学校方没有续聘,遂留在上海,乃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50年代,在复旦大学讲过几门课,以后因患糖尿病,休养在家。
学术成就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6年10月3日) |
杨武之的博士论文:推进“棱锥数的华林问题”
中国的数论研究源远流长,但到明清之际,数论研究已远远落后于欧洲,到本世纪20年代,杨武之是第一位能研究现代的数论而发表创造性论文的中国人。
杨武之最好的工作是关于棱锥数的华林问题。棱锥数p(n)=1/6(n3-n)是三角形数f(n)=n/2(n+1)的推广。1640年,费马(Fermat)猜测每个正整数都是不超过3个三角形数之和。后来证明这是对的。至于每个正整数能表示为几个棱锥数之和,也陆续有人研究。1896年,W.J.马耶(Maillet)首先得到,每个充分大的正整数是12个棱锥数之和。 1928年,杨武之在博士论文里证明: 每个正整数都可写成9个棱锥数之和。此结果在20余年内没有改进,直至G.N.沃森(Watson)在1952年将“9个”减为“8个”。 到1991年为止,这仍是已证明了的最好结果。
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后,许多人曾作过实际验算,认为除241个例外数之外,小于106的正整数都是5个棱锥数之和。1991年,杨振宁和邓越凡等人的计算表明,凡小于109的正整数,除了17,27,…,343867等241个例外数之外,都是4个棱锥数之和。他们猜想,除这241个数之外,表示任何正整数,只要4个棱锥数就够了。
杨武之的这篇博士论文,首先在美国数学会的会议上作了介绍(1928年4月6日)。同年美国数学会通报第34卷,第412页上曾对此作了报道。以后全文发表于1931年的《清华理科报告》。
Remove ads
家庭
- 罗孟华,杨武之由父母作主,在幼年时即和同乡罗竹全之女罗孟华订亲,并于1919年完婚。罗孟华的文化不高,一直操持家务。
纪念活动
2013年10月15日,云南师范大学“武之楼”命名暨杨武之塑像揭幕仪式在该校呈贡主校区举行,杨振宁与家人(含杨武之次子:杨振汉、杨武之儿媳谭茀芸)参与此次活动。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