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刑具。关于印度尼西亚作家尔敏·巴奈所著的小说,请见“枷锁 (小说)”。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类似于现代的脚镣、手铐。引申为束缚、压制之意。[1] 记载 镣铐、刑拘 《史记·齐太公世家》:“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 唐 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宗元以罪大摈废,居小州,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𬙊索,处则若关桎梏。” 清 李焕章《宋连璧传》:“上大怒,执之,就斩西市,桎梏忽脱地,寂无人矣。” 束缚、压抑 唐 白居易 《朱陈村》:“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 清 龚自珍 《反祈招序》:“作诗二章,以贻后之自桎梏者。”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一:“虽然, 华 人之被桎梏虽极酷烈,而其天生之性灵,深沉之智力,到底不可磨灭。” 参考 手铐 压抑 束缚 参考文献Loading content...外部链接Loading content...Loading related searches...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