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梅贻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梅貽琦
Remove ads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天津市人,中华民国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毕业于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获工学士学位,为中国首批留美学生。曾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国立西南联大校委会常委、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1962年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初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学

事实速览 梅贻琦, 中华民国第2、6任教育部部长 ...
Remove ads

生平

梅贻琦出身天津梅氏,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任天津右卫指挥使,遂在天津落籍,清朝时家族成员有被称为“张门三才子”的诗人梅成栋等,惟到梅贻琦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2]父亲梅臣字伯忱,是清末秀才,曾任天津盐店账房,至于母亲张氏则未曾上学。梅臣生五男五女,梅贻琦是其中的长子。

1900年,梅贻琦11岁,庚子之乱爆发,其父梅臣因此失业,当时家中生活艰难,常日半饥半饱,不过梅贻琦自幼已颇为老成,在家中帮助父母以减少负担。[3]:12

1904年,15岁的梅贻琦以家族世交关系,进入由严范孙王益孙创办的“私立中学堂”读书,(不久改称“私立敬业中学堂”,由于原为严范孙所创“严氏家馆”和王益孙所创“王氏家馆”的合并,当时人又称“严、王二馆”,几年后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即如今天津市南开中学的前身),教育家张伯苓任校长,梅贻琦遂成为张伯苓的学生。并且在这里结识了其后来的妻子韩咏华,当时也是学校的学生[4][3]:13

1908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北洋大学堂预备学堂)。

1909年8月在北京史家胡同游美学务处临时办公处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生(中国首批留美学生)。在630名考生中,考得第六名(总分834分,平均分75.11)。

1911年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研究电机工程,1914年夏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获美国Sigma Xi荣誉学会 嘉奖(美国一种专为奖励优秀大学生的制度,获奖者由各大学推荐,奖品为一金质钥匙,故称“金钥奖”)。

由于在天津的家中生活实在拮据,因此梅贻琦不得不在1914年学士毕业即回国工作赡养家庭,而无法在美继续升读研究院。初在天津基督教男青年会工作,1915年,尽管梅贻琦当时仅有26岁,但时任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仍然聘任梅氏在清华学校执教英文、几何;1916年即担任清华学校物理系主任,教授物理及数学。[3]:15-16

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对日八年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南开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校务委员会常委身份主持校务。 国民党六大召开前夕,列入朱家骅与陈立夫联名向蒋介石推荐的98名“最优秀教授党员”之一[5]

1948年12月29日,梅贻琦坚辞教育部长,陈雪屏代理教育部务[6]:8762。1953年,任教育部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5年奉召返,在今台湾新竹市赤土崎清华大学复校,并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参见:国立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

1958年7月任教育部部长,兼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959年兼任中华民国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医院疗养。 1961年2月奉准辞教育部长,仍兼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2年2月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4届(数理科学组)院士[7]

1962年5月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月19日上午11时病逝台大医院。23日举行追思会公祭,蒋中正总统特颁“勋昭作育”挽额并派张群致祭,陈诚副总统亦颁挽联:“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

Remove ads

家族[8]:129-130

  • 父亲:梅臣(1869-1929),字伯忱,出身津门八大家之一的天津梅氏。前清秀才,曾任天津的盐店职员。
  • 母亲:张氏,与梅臣育有5子5女,未曾入学。
  • 妻子:韩咏华(1893年8月28日-1993年8月),字郁文,天津人,为津门八大家之一韩家的后代,祖上在天津开设天成号商行,经营近海运输;父亲韩耀曾,字渤鹏,为候补道;韩咏华有兄弟姐妹九人。1903年10岁时入读严修创办的严氏女塾,1907年改入读严修创办的保姆讲习所,后毕业于此。1951年年底与其大女移居美国,1977年返回中国居住,曾为全国政协特特邀委员。1993年8月无疾而终,终年100岁。1919年与梅贻琦结婚,育有一子四女。[9]
  • 大女:梅祖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后移居美国
  • 次女:梅祖彤,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生物学系,后移居英国
  • 三女:梅祖杉,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后移居美国
  • 儿子:梅祖彦(1924-2003)
  • 四女:梅祖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后曾任职并退休于大连铁道学院
  • 二弟:梅贻瑞(1893-1971),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后曾任北京市第二十八中的资深中文教师,终生从事中学教育,育有2子3女。
  • 三弟:梅贻琳(1896-1955),1920年由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学习医学,1927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校医、中央防疫处处长、南京市卫生局局长,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任重庆市卫生局局长,战争结束后,先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后来移居美国,1955年遭遇车祸丧生,终年59岁。
  • 四弟:梅贻璠(1898-1967),曾在清华学校读书,1949年后后任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副局长,终生从事邮政行业,1967年去世,终年69岁。
  • 五弟:梅贻宝(1900-1997),曾就读于清华学校,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先后任职燕京大学等院校,曾任燕京大学代校长,并于1970年至1973年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长,1997年在美国去世,终年97岁。
Remove ads

评价

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他的学生曾作打油诗:“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深为世人推崇。

纪念

Thumb
国立清华大学“梅园”
Thumb
位于清华大学校史馆的梅贻琦雕像
  • 梅贻琦先生是清华大学(含北平时期新竹时期)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1931年 - 1948年、1955年 - 1962年),清华师生尊称他为“永远的校长”。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