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武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武洛,位于台湾屏东县里港鄉茄苳村,指称拥有三百年历史的客家聚落。历史上曾有台湾原住民马卡道族古部落武洛社[1]。武洛是六堆多处聚落的起源地,包含美浓、高树、大路关等处[2],在台湾客家人拓垦史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
武洛之名称可溯至平埔族群凤山八社武洛社。而据伊能嘉矩考据,清朝康熙时期的番界线位于武洛[3]。康熙初期(1706年左右),来自广东潮州镇平(今蕉岭县)、程乡(今梅县)为主的客籍移民,包括锺、曾、林、邱等姓氏,向平埔族群武洛社人承租土地开垦,垦成了下武洛庄,是当时屏东平原最北端的客家聚落[4]。除了下武洛庄外,主体为来自漳州的闽南人也逐步进入开垦上武洛庄,两庄鼎盛时达两千余户[5]。乾隆年间设有武洛汛,驻兵数名。
由于水患频繁的发生、又遭受周围福佬人、原住民族群威胁等因素,武洛的客家人不断向外寻找新的土地开拓。乾隆元年(1736)右堆统领林桂山、林丰山兄弟,率领武洛庄族人共十六姓开垦弥浓(今高雄市美浓区)。[6]部分居民在乾隆初年(1737年左右)往东移垦成大路关庄(今高树乡广福村)[7]。乾隆三年(1738)原居武洛庄十八姓人家因东北方船斗庄东振租馆招佃垦荒,乃移垦成東振新庄(今高树乡东兴村)。
右堆的客家人以武洛为最早的根据地,持续往东方、北方开垦,许多居民他迁,武洛的规模反而缩小。弥浓在乾隆年间移民渐多、战斗与防御渐强后,逐渐取代武洛成为六堆中右堆的主要聚落。[8]咸丰年间始建信仰中心福德祀(今福安宫),祭祀伯公[9]。而至乾隆后期,屯番制将武洛社族人迁离此地,自此武洛几无平埔族的存在。
公元1830年,规模较大的上武洛因水患废庄,多数上武洛居民迁出而成新聚落,名为庄仔地(今里港乡载兴村)。故今日的武洛指称的是客家村庄下武洛[10]。武洛在日治时期原属阿猴厅港西上里武洛庄,后隶于高雄州屏东郡里港庄武洛。战后武洛被划归为里港乡茄苳村,为该乡唯一的客家聚落,目前武洛约有一百多户,人口约为400人(2013年)[11],约六成为锺姓,另有陈、谢、林等较大姓氏[11]。也因武洛周围都是闽庄,当地的客家话混合了部分的闽南语成分,成为一种特殊腔调的客语方言岛,称为客家话武洛次方言。居民通行这种特殊的客语,也说闽南语。[12][13]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