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比较文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比较文学(法语:littérature comparée),是以“异文化理解”为核心的跨领域研究。比较文学并非以单纯的方式研究文学,而是积极(有时有些混杂的)吸纳各个领域的理论。[1]

历史

1830年左右,比较文学的概念在法国被提出。1896年,里昂大学文学部首次设立比较文学系,设立者是 Joseph Texte (1865-1900)。

比较文学最初在法国诞生时,具有辅助“各国文学”的性质。十九世纪欧洲“民族国家主义”兴起,以单一民族建立单一国家为政治理想,随后各国陆续建构“各国文学史”作为国家精神认同的保障。而当聚焦于作家如何受外国文学影响、进行何种接受时,此领域便称为比较文学。[2]

1910年,Fernand Baldensperger 在巴黎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1925年,比较文学成为该所大学的一门学科。1921年,大学期刊 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 《比较文学评论》创刊(Hazard & Baldensperger, 1921-),第一本成熟的比较文学教科书《比较文学》(van Tieghem, 1931)于1931年出版。这两本刊物的出版标志着法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形成。19世纪中期,法国学者 伊波利特·泰纳费尔南·布劳岱尔 等人建构了以“概念的影响”为关键词的比较文学。以探索原文、阐明国际影响关系等实证研究为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被纳粹占领,《比较文学评论》的运营迁往英国,促进了国际合作。[3][4]

1940年代和50年代,一场名为“新批评”的运动主导了美国文学研究。新批评谨慎地忽略作品的外部影响,透过深入的文本细读来关注作品的美学。在美国活动的比较文学学者倾向接纳这个概念,指摘法国学派过于偏向实证主义,后发展成美国比较文学学派。这种指摘在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中也愈演愈烈。同时在法国,罗兰·巴特Sur Racine 《论拉辛》等著作中,尝试运用精神分析学普通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来解读拉辛,从而形成了与实证文学史截然不同的路径。北美的批评和法国文学研究的新趋势促使法国比较文学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比较文学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一般 · 比较文学。“概念的影响”曾是二十世纪初比较研究者方法论的核心,如今却已近乎完全被摒弃,这显示昔日的比较文学与当代比较文学存在本质差异,过去的比较文学研究模式已被超越。 [5]

195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论坛的举办促进了各国研究流派的交流。于1928年成立的近现代文学史国际委员会,在1930年代至50年代举办了5次国际论坛,促成了1955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litterature comparee, AILC) 的成立。同时期法国比较文学学会 (Societe nationale frangaise delitterature comparee, SNFLC) 设立,历经章程与名称多次变更后,于1973年正式更名为现今的法国一般与比较文学学会(Société française de littérature générale et comparée, SFLGC)。

Remove ads

相关系所

附注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