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纳罗夫-莱利分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納羅夫-萊利分類
Remove ads

法纳罗夫-莱利分类是由伯尼·法纳罗夫英语Bernie Fanaroff朱莉娅·莱利英语Julia Riley于1974年创建的一个分类方案[1],它根据电波光度或其无线电发射相对于其宿主环境的亮度来区分电波星系活动核。法纳罗夫和莱利注意到,河外电波源瓣中高/低表面亮度区域的相对位置与其电波光度相关。他们的结论是基于一组57个电波星系和类星体,它们在1.4 GHz或5 GHz下被清晰地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量。法纳罗夫和莱利使用中心星系或类星体相对两侧最高表面亮度区域之间的距离与电波源到最低亮度轮廓的总范围之比来将该样本分为两类。“第I类”(缩写为FR-1)是其光度随着与中心星系或类星体宿主的距离增加而降低的电波源,而“第II类”(FR-II)在波瓣中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光度。这种区别很重要,因为它在星系的光度和能量从中心区域传输并转化为外部无线电发射的管道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2][3]

Thumb
FR1(上)与 FR2(下)
Remove ads

法纳罗夫-莱利第I类(FR-I)

这些电波源朝着它们的中心星系或类星体增加亮度,朝着波瓣的外端变暗(也称为“暗标记”)。这里的光谱最陡,表明辐射粒子的老化程度最高。在绝大多数FR-I星系中都检测到喷流,这些宿主也往往是明亮的大型星系,通常位于富含X射线气体的星系团中。当星系在星团中移动时,气体可以通过冲压力向后扫并扭曲电波结构。

法纳罗夫-莱利第II类(FR-II)

这类电波源也被称为“双端电波源”,比它们的对应物更亮,在它们的波瓣末端有明亮的热点。由于相对论性辐射,喷流通常是单侧的。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