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浦上教会
日本長崎市的天主教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浦上教会(日语:浦上教会/うらかみきょうかい Urakami kyōkai */?),通称浦上天主堂(浦上天主堂/うらかみてんしゅどう Urakami tenshudō),是位于日本长崎市的天主教教堂,以无原罪圣母为主保。1914年完工,1945年因长崎核爆被毁,1959年重建,1962年成为天主教长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现今已成为长崎市的著名景点。目前堂区所属教友总数约7千人,在日本名列前茅。
Remove ads
历史

浦上天主堂原是一座砖砌罗曼复兴式建筑,建于1895年2月。
1865年,法国神父贝尔纳·佩蒂让发现几乎全体浦上村民均为岛原之乱后隐匿下来的天主教徒。1869年和1873年之间,有超过3600名村民遭到驱逐。在流亡的7年期间,有650人死亡。1873年,受迫害的隐藏基督徒回到他们的家乡,决定建立自己的教堂。他们购买的土地,是在两个世纪中曾经遭受屈辱盘问的地方。一年一度的“踏绘”要求践踏圣母像或耶稣像。他们认为这个地方是纪念长期迫害的适当地点。建筑由Francine神父始建。两座钟楼高64米,建于1875年。到1925年完成时,为东亚最大的天主教堂。
1945年8月9日,美国陆军航空军对长崎进行原子弹轰炸,在浦上一带引爆,将距离原爆点仅有500米的教堂彻底摧毁。当时许多基督徒正聚集在教堂举行弥撒,庆祝圣母升天节,由于射线和倒塌的石头而全部身亡。1945年10月,原子弹爆炸后不久,长崎医科大学名誉教授、长崎市议会议员国友鼎在市议会上就被原子弹爆炸的大教堂遗址的保存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对爆炸造成的损失负责。‘我们必须详细记录之后发生的事情……’并呼吁保存。”[2]1949年4月,长崎市原子弹保存委员会”成立[3]。
1946年5月,自被爆的天主堂中清除瓦砾并加以整备,建立了临时教会[4]。部分外墙废墟则应原爆资料保存委员会等单位的请求,作为原貌的被爆遗构予以暂时保存。12月15日,新天主堂落成(建筑面积171坪,木造平屋建,最多可容纳约2,000人)。当日举行感恩弥撒,长崎县知事杉山宗次郎亦到场参与[5]。
Remove ads
1945年8月9日原子弹爆炸后,浦上地区几近全毁[6]。浦上天主堂的正面外墙虽受损,仍勉强残存[7][8],但整体教堂建筑几近崩毁[9][10]。
天主堂遗构是否应予重建或保存,自战后初期即产生分歧意见。1945年10月,长崎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同时为长崎市议会议员的国友鼎,便在市议会主张应如同保存庞贝遗址一般,将包括浦上天主堂在内的长崎市原爆遗迹保存下来,做为人类对此灾难的历史记录[2]。 1949年4月,长崎市成立“原爆保存委员会”[3]。 与此同时,许多幸存的浦上信徒则盼望能在原址重建天主堂。据报导,自原爆两个月后,约有一千名信徒仍于教堂废墟周围搭建简陋避难所生活,每周于广场上由大浦天主堂派遣神父主持弥撒。1946年12月,临时小礼拜堂竣工[5],1949年5月更举办了圣方济·沙勿略来日四百周年纪念弥撒,吸引约1万5千人参加,浦上天主堂遂成为信仰与祈祷的重要象征[11]。
1955年5月,因第五福龙丸事件引发日本社会反核与反美情绪高涨。长崎大司教山口爱次郎赴美寻求重建资金时,据传美方提出“须拆除天主堂遗构”作为资助条件之一[2]。同年,长崎市亦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缔结为日美首对姊妹市[3]。尽管当时市长田川务原支持保存遗构,他在访美返国后立场大变,1958年在市议会中明言“原爆必要性的争论尚未定论,教堂废墟未必具有保留价值,亦无意投入大量市费予以保存”,并决定拆除教堂遗构。[12]
信徒组成的“浦上天主堂再建委员会”明确表示,计划于原址以信徒捐款重建。1958年1月,此计划曝光[12]。原爆资料保存委员会则提议于他处兴建新堂,以保存原址遗构。然而,山口大司教强调该地原为江户时代信徒遭强迫踏绘的庄屋宅邸,后历经多方努力才取得土地,对信徒具有重大意义,绝不接受迁建。最终,因浦上教会与市政府均选择重建,原天主堂废墟遭全面拆除。现今,浦上教会信徒会馆二楼设有资料室,展出于重建时发掘之圣母像、圣杯、玫瑰念珠等被爆遗物,免费开放参观。虽部分遗构保留,但未能如同广岛原爆圆顶馆”(原广岛县产业奨励馆)般完整保存,这一错失至今仍引发许多惋惜。[13]
2018年6月30日,“长崎与天草地方的潜伏基督徒相关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大浦天主堂被承认,但重建的浦上天主堂不包括在内。
-
天主堂及浦上市区废墟,摄于1945年
-
大教堂的追思会(1945年11月23日)
-
浦上天主堂全景(1946年,山端洋介拍摄)
-
重建后的浦上教会(1964年拍摄)
-
迁移于和平公园的教堂遗构
Remove ads
原爆遗骸

1929年,圣堂祭坛上安置了一尊木制的圣母玛利亚像,其设计据信取材自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的名作《圣母无染原罪》。原子弹投下后,浦上天主堂倒塌[14]。战后,出身浦上的严律熙笃会神父野口嘉右卫门在瓦砾中发现了这尊圣母像的头部,遂被称为被爆圣母像(被爆マリア像)。[15]之后由苦修会大修道院与纯心女子短期大学(现长崎纯心大学)教授片冈弥吉保管,最终于1990年归还浦上天主堂。
浦上天主堂原展示其复制品,2000年,原件由皆被爆者之一的木工西村勇夫修复[16],并修建了供奉圣母像的祭坛。2005年8月9日小圣堂竣工后,教堂向公众公开展示原件[17][18][19]。
该像曾于1985年与2010年两度前往梵蒂冈,第二次时接受教宗本笃十六世的祝福。[20]目前亦有推动将此像登录为世界遗产的运动[21][22]。
Remove ads


教堂内的大钟亦称“安吉拉的钟”(アンジェラスの钟)或“长崎之钟”[23][24][25][26]。旧圣堂钟楼于1925年完工[27]。原爆造成圣堂倒塌时,北侧钟楼被炸飞,落于约30米外的地面,迄今仍保存在原地。原落点原为小川,现已改道保存于陆地上。此为旧堂所遗留唯一遗构,依长崎市“被爆建筑等等级分类”,列为最高等级A级[28]。
原钟楼内设置的小钟在爆炸中被完全毁坏;而南侧钟楼所悬挂的大钟,则在瓦砾中被发现时几乎毫发无损,并于1945年12月24日的圣诞弥撒中再次敲响。[29]这口大钟因永井隆所著的《长崎之钟》,及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与主题曲而广为人知[30][26][31]。此钟至今仍会于每年8月9日举行的长崎原爆牺牲者慰灵和平祈念式典中鸣响,作为追思与和平的象征。[32][33]
战后重建后,原浦上天主堂仅存大钟持续使用。被炸毁的小钟残件则被保存并展示于教堂内的礼堂中。[34]
2025年5月,来自美国的天主教信徒捐赠了一口依据原样复原的小钟复制品。这口钟以与原钟相同的青铜制成,直径超过80公分,高约60公分,忠实还原了其外观与尺寸。[35][36]这项捐赠计划由一位美国大学教授倡议发起,其祖父曾参与曼哈顿计划。该教授号召天主教信众捐资支持,并于7月17日举行了钟的祝福仪式[37]。这口新钟被命名为“希望的圣卡特莉之钟”,预定将于8月9日——原爆投下80周年纪念日当天首次敲响。[38][39][40]
Remove ads
2019年,一座原本由美国研究机构保存的木制十字架,被正式归还给浦上天主堂。据美国西北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宫崎弘一(Hirokazu Miyazaki)介绍,该十字架由俄亥俄州威尔明顿大学和平资源中心(Peace Resource Center of Wilmington College)收藏。根据美国前海军士兵沃尔特·G·胡克(Walter G. Hook,2010年逝世,享寿97岁)的证言,他于1945年10月、战争结束后不久驻扎长崎,并在浦上天主堂的废墟中发现了这座十字架。当时他与长崎教区主教山口爱次郎(Yamaguchi Aijiro)交情深厚,主教便将该十字架转交给胡克保管。胡克随后将其寄回美国老家,由其父母保管多年。[41][42][43][44]
圣堂内另有一尊石雕的圣阿格尼丝像,1945年原爆时亦遭破坏。该雕像受损严重,头部与双手脱落,但躯干部分仍完好。此像目前也由长崎原爆资料馆收藏,作为展示原爆对信仰建筑与艺术品造成破坏的历史见证[45]
此图为描绘玫瑰经中“十五玄义”(欢喜、痛苦与光荣三大奥迹)之图像群,共15幅,原悬挂于浦上天主堂内。这些图像由日本画家高田正雄绘制,属于融合和洋风格的宗教艺术。原作于原爆时受损,多数图像部分烧毁,但仍有部分残存。现存之图亦由长崎原爆资料馆典藏保存[46][47]。
图片
-
摄于1945年9月8日
-
摄于1946年1月7日
-
被毁的钟楼遗址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