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龙级驱逐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龙级驱逐舰
Remove ads

海龙级驱逐舰是清朝新式海军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硕效船厂英语Schichau-Werke[a]建造的鱼雷驱逐舰。部分资料也称其为海华级驱逐舰。本级共建造了四艘,分别是“海龙”号、“海华”号、“海青”号以及“海犀”号。四舰均开建于1897年,1898年下水并于1899年驶回中国编入海军。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本级四舰因西方列强介入而在天津被俘虏,并分别收编入英国皇家海军俄罗斯海军法国海军德意志帝国海军。为纪念四国海军在事件中占领大沽口,四舰分别被以各自国家语言中的“大沽”命名。20世纪初,这四艘驱逐舰先后沉没或者被报废处理。

事实速览 概况, 技术数据 ...
Remove ads

设计

Thumb
刊登在硕效船厂宣传资料中的本级舰图片。

海龙级四舰均是从德国的硕效船厂订购,用于重建在中日甲午战争被摧毁的海军[2]。在此之前,清朝海军已经部署了“飞鹰”号鱼雷炮艇鱼雷艇作为舰艇,以鱼雷为主要武器。但本级舰只也有被称为中国国内第一批驱逐舰。本级四舰是建造方硕效船厂在德国第一艘国产鱼雷艇驱逐舰S90之前所建造的舰级[3]。该级舰只也是德国首次自行建造的驱逐舰型[4]

本级的船形是对当时迅速普及的常规鱼雷艇进行放大设计而来[5]。船体由镀锌钢制铆接成型,船首采用龟背式,具有像龟壳一样的凸甲板以改进抗波性能[3][6]。舰首后面紧连接着采用穹顶的小型装甲指挥塔[7]。舰体总长度为59.98米(196呎9吋)[b]舷宽6.1米(20呎0吋)[c]吃水深1.98米(6呎6吋)[8]。在正常负载时排水量为280吨(276长吨),满载排水量为305吨(300长吨)[8]。四艘舰只的造价总计3,689,356马克[9]

Thumb
海青号被俘后

船舱内部分为九个水密隔间[6]。舰载4座桑尼克罗夫特燃煤水管锅炉为2座立式三缸三胀复合蒸汽机提供蒸汽[6][10]。蒸汽机的额定压力为12标准气压,最大压力可达16标准气压[6]。这些动力驱动2具直径1.85米的青铜螺旋桨[6][10]。舰体内的煤仓储量达67吨,并通过舰体上部配备的两根微向后倾斜的烟囱排出废气[3][7][8]。总计6,000匹指示马力(4,500千瓦特)的动力输出使得本级舰只的航速高达32节(59千米每小时;37哩每小时)[8]。为了打破当时由法国驱逐舰创下的31.03节航速记录,德国工程师在设计本级驱逐舰时增大了船体的长宽比并将锅炉进行了集中布置[6]。在下水后的测试中,所有四艘军舰均以超高的航速打破了之前的纪录[6]。“海龙”号的航速达到35.2节[11]。后来被编入俄国海军并更名为“博罗哥夫上尉”号的“海华”号的航速也达到33.6节[3][12]。舰上的电力则由4kW的蒸汽驱动发电机提供[6]

完成建造时,海龙级在甲板上配备了6门3磅单臂速射炮[d],其中4门分别配置在前桅杆和后烟囱的两侧,另外两门并列安装在舰尾[3][7]。2具450毫米口径回转式鱼雷发射管[e]中的一具安装在两根烟囱之间,另一具则安装在后部烟囱与后桅之间[3][7]

Remove ads

舰只

更多信息 舰名 (英文名), 建造者 ...

舰历

1896年秋,清朝政府向德国硕效公司订购了四艘同级舰只,之后分别命名为“海龙”号、“海华”号、“海青”号和“海犀”号[6]。这四艘军舰于1897年开始建造,其中“海华”号的建造编号为“611”[6]

海龙级四舰均在1898年下水,并于次年完工并自行驶回中国,列装清朝新式海军[6]。在1900年6月17日义和团运动开始后,八国联军于6月17日以大沽口炮台可能被义和团占领为由,而进攻大沽口炮台[19][20]。交战中,英国海军“声望”号英语HMS Fame (1896)[f]“牙鳕鱼”号英语HMS Whiting (1896)[g]沿着白河进入,在天津机器局附近发现了停泊中的本级四艘舰[19][23]。此时的四舰被两两相对系留在一起,没有防备[23]。仅稍作抵抗后,四舰的乘员就退避到岸上,留部分底舱舰员被登舰的英军俘获[16]。战斗中仅“海华”号管带饶鸣衢阵亡,随后该四舰悉数被俘[19][16]。四舰被俘获后,作为战利品分发给了四国海军[3]。为纪念占领大沽的功绩,所有四艘军舰都以各自语言中的大沽命名[16]。之后,俄罗斯海军旗下的“大沽”号被改名为“博罗哥夫上尉”号俄语Лейтенант Бураков (миноносец)[3][12]

“海华”号:编入俄罗斯海军并更名为“博罗哥夫上尉”号。本舰也是当时俄国海军中最快的军舰[12]。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本舰于7月24日在旅顺港遭“三笠”号和“富士”号上的鱼雷艇攻击而受损搁滩,7月26日断成两截沉没[12][24]

“海龙”号:编入皇家海军中国舰队并改名为“大沽”号(HMS Taku)。1916年10月26日在香港报废出售[25][7][24]

“海犀”号:编入法国海军,改名为“Takou”。1911年2月22日在昆山岛触礁沉没[26],4月27日捞起,1911年9月30日判定不值得修复,在西贡报废出售[24]

“海青”号:编入德意志帝国海军并更名为“SMS Taku”。因锅炉问题于1914年6月13日除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青岛战役中因日军进攻,于9月28日在胶洲湾自沉。[27][28]

脚注

参考

相关条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