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汉满文御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乾隆漢滿文御碑map

清乾隆汉满文御碑是指乾隆帝为表彰将军福康安平定台湾林爽文之乱,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下诏刻制,并于次年表扬的十座颂德碑。该组石碑呈长方形,每座石碑四面设有碑文,其中四面为汉文,四面为满文,两面为汉满并列,均设于赑屃基座上。

事实速览 清乾隆汉满文御碑, 位置 ...
清乾隆汉满文御碑
Thumb
海神庙前的清乾隆汉满文御碑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台南市中西区民族路二段212号
坐标22°59′09″N 120°12′05″E赤崁楼
规格高3.1米,宽1.4米,厚8公分
材料花岗岩
建成时间清朝 乾隆53年(公元1788年)
所有者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
官方名称清乾隆汉满文御碑
类型登录等级:一般古物
登录种类:碑
详细登录资料
关闭

目前,共有九座御碑及其赑屃基座展示于台南市赤崁楼,并被列为台南市文化资产中的一般文物。另一座御碑则以“福康安纪功碑”之名收藏于嘉义市嘉义公园,被列为嘉义市文化资产。该碑对应的赑屃基座则由台南南厂保安宫收藏,作为“白莲圣母”供奉。

由来

Thumb
置放于赤崁楼前的汉满文御碑。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冬,福康安率军从鹿港登陆,击败围困诸罗城的林爽文[1]。平定后,乾隆皇帝御文五篇发交台湾建立十座碑,其中生祠碑以满、汉文字合璧,分刻一式二通[2]

这批御碑最终自烈屿运抵台南府城福安坑水门口,九座御碑被安置于山仔尾福康安生祠(今南门路至建业街一带)。但运送途中因操作不慎,一尊赑屃基座不慎落入鲲鯓湖中,因其重达千斤以上,当时缺乏起重设备,无法打捞。清朝官员随即当地砂岩仿制一尊赑屃基座代替,并将该御碑分赠给至诸罗县,置于原诸罗县城龙王庙(今嘉义东门町派出所)水池西侧的福康安生祠。[3]

设置于台南市的赑屃碑首次迁移于台湾日治时期,明治44年(公元1911年),归因台南厅农会在台南市柱仔行街附近开辟新农园[4],由于原福康安生祠已损毁,因此将九碑所在地划入园区范围。移至农园道路北侧南向排列,虽然碑的位置变动不大,但排列方式从清朝时期陈列方式改为一字排开形式。[5]昭和5年(公元1930年),赑屃碑进行第二次迁移。此次迁移的目的是为整治宁南门周边区域,规划成小型公园,且适逢台湾文化三百年纪念会,总督府决定将赑屃碑移至大南门瓮城,于1935年公开展示。[6]

民国50年(1961年),时任台南市长辛文炳为筹备郑成功复台三百周年纪念活动,鉴于九座赑屃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决定将其从宁南门迁移至赤崁楼展出。当时宁南门周边违建棚户林立,城门通道仅余一线,石碑被挤压在棚户后方,搬运极为不便。为便于石碑移出,决定在进学街一侧城墙开辟约三米的缺口。此次搬迁工程费用共计两万元。此后,九座赑屃碑便长期安置于赤崁楼展示。[7]

由于长期暴露于户外,九尊石碑已面临风化损坏的风险,包括赑屃驮碑部分倾斜下陷等问题。台南市文化局近年来已开始评估其移置室内展示。[8][9]同时委托外界执行赑屃碑体表面加固及预防性保存计划。[10]

嘉义御碑部分,自1906年梅山地震后,碑身与基座就暂迁新荣路庆昇戏院(今庆昇医院[11])前[3]。今址设立于嘉义公园大门进圆形围绕路径区域。[1]

御碑

汉满文御碑由乾隆帝亲自撰写,其碑身高度约3.1公分、宽度约1.4公分、厚度共8公分,其石材由福建地区出产的花岗岩御制而成,碑文共包含五篇诗文,其中四篇以满、汉两种文字各刻一次,部分碑文则以汉满合璧的形式呈现,其诗文共计五篇、“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及“命于台湾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诗以志事”。

此十座御碑共包括:

  • 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满文)[12]
  • 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汉文)[13]
  • 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碑(满文)[14]
  • 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碑(汉文)[15]
  • 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碑(满文)[16]
  • 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碑(汉文)[17]
  • 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满文)[18]
  • 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汉文)[19]
  • 命于台湾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诗以志事碑(满汉文、两尊)[20]

赑屃基座

Thumb
赤崁楼的赑屃基座近景。
Thumb
位于南厂保安宫的赑屃基座。

汉满文御碑的赑屃基座与石碑通体采用花岗岩材质,基座上预留有长约两尺、宽四寸、深五至六寸的凹槽,用以稳固石碑。目前现存的赑屃基座共计11尊,其中九尊位于赤崁楼,一尊仿制砂岩基座安置于嘉义公园。

当年坠入海中的第十尊赑屃基座因久埋于海中,随台江逐渐淤积,所在的海域逐渐形成鱼塭,沉石处因此得名“石龟”,1911年,台南厅决定将所有妓院集中于新町,遂填平该处鱼塭,以供建筑之用。沉于水底多年的赑屃基座因此被取出放置于南厂保安宫[21]另一民间传说相传该赑屃具灵性,导致鱼群不见踪影,甚至夜间会有异光浮现。当地居民向庙中王爷神请示后,决定雇工将赑屃基座挖掘出来。

不久,谣传此石龟背部的沟槽中积水,具有神奇疗效,能治百病,因而引来众多迷信的信徒膜拜,居民认为白莲圣母附身赑屃基座,[22]庙方因而将赑屃像沟槽处放置清水,供信众乞求[22][23]并尊称其为“白莲圣母”,移至庙中供奉[24][23][25]。随着信仰热潮升温,台南州厅认为此举过于迷信,遂下令巡查将石龟迁入庙内东侧。并禁止民众取水供奉,随后更委派林、陈两位参事协调,将赑屃搬入附近农场安置。[26][27]。不久后,巡查人员接连生病,传言是石龟显灵谴责,遂再次将其迁回庙口。战后,石龟又被迁至庙后殿埕。

另见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