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湖南省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湖南省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湖南省,为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延续清代所设置的22省之一,华中七省之一,简称为“”。

事实速览 湖南省, 国家 ...
Remove ads

管辖范围

Thumb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湖南省地图

辖境除局部界线有变化外,基本上与今湖南省相似,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204771平方公里[1]。东接江西省,南接广东省广西省,西界贵州省四川省,北邻湖北省

人口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2]

更多信息 调查年代, 户数 ...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湖南省的人数为18万2310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6.76%[3]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民国初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黄兴创立华兴会,成为同盟会国民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2日,湖南省长沙起义,而后立即成立了湖南军政府焦达峰陈作新担任正、副都督。10月28日,湘军第1协王隆中部率领首批援鄂军1700多人出师援鄂,他们在湖北省支持革命,反对清朝。10月31日,湖南省发生兵变,焦达峰、陈作新被叛军杀害,谭延闿担任都督[4]。民国2年(1913年)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反袁,谭延闿参加,战后被袁世凯免去职务,由汤芗铭取代,署理湖南都督兼民政长。民国4年(1915年)12月,汤芗铭支持袁世凯称帝,获封一等侯。护国战争爆发后,民国5年(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汤芗铭趋向明哲保身,于同年5月29日发表湖南独立宣言。6月袁世凯死后,由于他此前支持袁世凯的政治态度无法掩盖,湖南省内借此开展了“驱汤运动”。结果,同年7月,支持谭延闿的部队将汤芗铭驱逐出湖南。8月谭复任湖南省长督军。民国6年(1917年)张勋复辟期间(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即1917年7月1日)授湖南巡抚

Remove ads

驱张运动

民国7年(1918年)3月,张敬尧率陆军第七师征湘,攻占湖南平江等地。3月27日,张任湖南督军兼省长[注 1]。其军纪极为败坏遭到湖南人的反对。民国8年(1919年)湖南人主张湘人治湘,开展驱张运动[注 2]张辉瓒毛泽东等人均是该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民国9年(1920年)5月,以“开明将军”自居的吴佩孚答应湖南人的自治要求,从湘南撤防北上。6月,谭延闿赵恒惕湘军开始反攻,将张敬尧赶出湖南。

湘人治湘

民国9年(1920年)11月7日,程潜部下湖南第六区(醴陵)守备司令李仲麟等发动“平江兵变”,以士兵闹饷为名枪杀了谭派军官萧昌炽,22日通电要求谭延闿下台,同时兵逼长沙[5],23日谭延闿宣布辞职,离开湖南上海。12月,赵恒惕在长沙捕杀兵变首领李仲麟,控制湖南局势。召开湖南省议会,积极倡议联省自治,创制省宪。

民国10年(1921年)4月6日,赵恒惕被湖南省议会选为省长。夏,发动援鄂战争,导致湖北王占元下台。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投票《湖南省自治宪法》并且获得通过。

民国11年(1922年)1月,发布《湖南省宪法》,推动联省自治。镇压工农运动,破坏农会,杀害工运领袖黄爱庞人铨。并反对孙中山借道经湘北伐。民国13年(1924年),在吴佩孚以开战相威胁下,赵恒惕放弃自治以北附吴佩孚。民国15年(1926年)3月,唐生智发动兵变,将赵恒惕逐出长沙,自领省长职。叶开鑫求救于当时在武汉准备东山再起的吴佩孚。唐生智战败,被迫退出长沙南下粤边。唐生智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广州方面随即派国民革命军和桂军入湘作战。6月,唐生智在衡州取消代理湖南省长的名义,正式加入国民革命军,被授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大举反攻湖南,6月中旬重新占领长沙,后任湖南省主席。

Remove ads

南京国府时期

民国15年(1926年)至16年(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湖南农民运动声势最为浩大,农会成员发展到600万人。

民国16年(1927年),蒋中正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先后清党之后,9月中国共产党彭公达毛泽东卢德铭等领导的武装,在湖南江西边界发起秋收暴动失利,退往江西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湖南省境的平江、浏阳、醴陵、岳阳、临湘、湘阴、长沙、酃县、茶陵、攸县、郴县、宜章、永兴、耒阳、资兴、桂东、汝城、安仁、桑植、永顺、龙山、大庸、石门、慈利、华容等25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民国19年(1930年)后建立起省级苏维埃政府。国民革命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前夕,针对外围较弱的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边苏区的进剿上,成功地将两地红军击败。

民国25年( 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湖南省境进行过几次极其惨烈的抗击日军的战役,包括4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战役湘西会战等。民国27年(1938年)11月,日军进犯湖南一带,在“焦土抗战”的口号下,半个长沙误毁于文夕大火,民国33年(1944年)豫湘桂会战,日军攻陷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地,衡阳亦毁于衡阳保卫战,全城仅剩三栋残墙。

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第一兵团司令长官、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陈明仁程潜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协定,宣布湖南脱离中华民国政府,随后两人正式变节投共;改编成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8月4日,长沙移交中共解放军,政府明令通缉程潜二人[6]

8月5日任命黄杰继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任主席、第一兵团司令并兼任湖南绥靖总司令。黄杰即日重组湖南省政府,8月8日率同省府厅处长飞芷江就职,委由民政厅长朱久莹代理省务,李树森任省府委员兼秘书长,张中宁任省府委员兼财政厅长,鲁立刚任省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王立航任省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并延聘地方人士张炯杨柏轩陈渠珍杨永清欧冠蒋伏生张中宁等,参与省政或担任军职,以收统合之效;将湘省绥总第一兵团司令部合署办公,由黄亲率,总部暂设芷江。另派任成刚王天鸣熊新民担任第一兵团副司令官,何竹本为第一兵团参谋长。刘嘉树王育瑛蒋伏生三人分任湖南绥靖总部副总司令,郭文灿为绥署参谋长,16黄并亲辖第一兵团的策反残部[7]。旋往卲阳指挥各部队,以保全湘西。

8月中旬爆发新化之役,国共于邵阳青阳坪接战,国军获得小胜;白崇禧欲扩大战果,命宋希濂与黄杰会师对共军进行包围,但宋部未到,以致计划失败,仅克复新化县。9月13日,共军整补完毕,再度进攻,此时共军汇集19个军约55万人,国军仅余第一兵团与暂二军、暂三军等,兵力相差已十分悬殊;9月18日,驻守沅陵的宋部周磐不战而逃,弃城而出,共军得以沿路进占泸溪辰谿溆浦麻阳等县;麻阳陷后,共军扑芷江、下湘西,国军已无险可守,开始往西南退去,10月7日撤出邵阳,至10月13日湘境全失,黄部于10月17日退抵广西,遂成日后的留越国军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道制

辛亥革命后,清代各道被废除。民国2年(1913年)9月置衡永彬桂道、辰沅永靖道。民国3年(1914年)5月,全省置湘江、衡阳、辰沅、武陵四道,其辖区与清代长宝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相同。民国五年(1916年),裁撤常德道。民国9年(1920年)9月[8](一说民国11年,1922年[9]),湖南省督军谭延闿发布通令,按照民国初年办法,将道署机构一律裁撤,改省、道、县三级制为省、县二级制。

湘江道
老派长沙话[sian˧˧ ʨian˧˧ tau˨˩],新派长沙话:[siɛ̃˧˧ ʨiɛ̃˧˧ taʌ˨˩]
民国3年(1914年)5月置,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长沙县(今湖南省长沙市城区)。辖长沙、湘阴、浏阳、醴陵、湘潭、宁乡、益阳、湘乡、攸县、安化、茶陵、宝庆、新化、武冈、新宁、城步16县。同年10月增领武陵道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11县,辖县增为27县。民国9年(1920年)裁撤。
衡阳道
衡阳话[xen ian tau]
民国2年(1913年)9月置衡永彬桂道,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置衡阳道,道尹为繁缺,二。驻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城区)。辖衡阳、衡山、安仁、耒阳、常宁、酃县、零陵、祁阳、东安、道县、宁远、永明、江华、新田、郴县、永兴、资兴、宜章、汝城、桂东、桂阳、临武、蓝山、嘉禾24县。民国九年(1920年)裁撤。
武陵道
民国3年(1914年)5月置,道尹为要缺,二等。驻常德县(今湖南省常德市城区)。辖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桃源、汉寿、沅江、澧县、石门、慈利、安乡、临澧、大庸、南县15县。民国5年(1916年)10月裁撤[10],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11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4县划归辰沅道。
辰沅道
民国2年(1913年)9月置辰沅永靖道,观察使驻沅陵县(今湖南省沅陵县沅陵镇[11]。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置辰沅道,道尹为要缺,二等。驻凤凰县(今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辖沅陵、泸溪、辰谿、溆浦、芷江、黔阳、麻阳、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古征、靖县、绥宁、会同、通道、乾城、凤凰、永绥、晃县20县。民国4年(1915年)5月,因驻地凤凰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而沅陵县为湘西下游门户,交通方便,位置适中,便于对全道辖境控制,暂移驻沅陵县(今湖南省沅陵县沅陵镇[12]。民国5年(1916年)1月,因芷江县地理位置较沅陵县为佳,移驻芷江县(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13]。同年10月增领武陵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4县,辖县增为24县。民国九年(1920年)裁撤。
Remove ads

行政督察区

民国9年(1920年),湖南省道制撤废。后为应付湘西中共苏区,于民国24年(1935年)5月划湘西19县置湘西绥靖区,下分5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调整为4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年)12月湖南省全省划为九个行政督察区,撤消湘西绥靖公署。民国29年(1940年)4月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尔后未再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专区取代。

湘西绥靖区

国民政府湖南省西部地区设立的绥靖区,民国24年(1935年)5月设立湘西绥靖处,分5个行政督察区,下辖19县,处所驻沅陵县


民国25年(1936年)6月,湘西绥靖处改为湘西绥靖行政公署,将澧县临澧靖县会同县绥宁县通道县6县划入与原19县共计25县、组成4个行政督察区,公署驻沅陵县。

  • 第一行政督察区:辖沅陵县、泸溪县、辰谿县、溆浦县、永顺县、龙山县计6县,专署驻沅陵县;
  • 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慈利县、石门县、大庸县、临澧县、澧县、桑植县计6县。专署设慈利县;
  • 第三行政督察区:辖乾城县、凤凰县、永绥县、保靖县、古丈县、麻阳县计6县,专署驻乾城县;
  • 第四行政督察区:辖黔阳县、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晃县、靖县、通道县计7县,专署驻黔阳县。


民国26年(1937年)12月湖南全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区,撤销并终止湘西绥靖专员公署的行政机构。

湖南省政府直辖区
民国26年(1937年)时,辖有长沙市。民国32年(1943年)增领衡阳市,计辖2市。民国34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一度将第一区长沙、湘潭、酝陵、浏阳、平江、临湘、岳阳、湘阴8县及第五区益阳、宁乡2县交由省政府直辖,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原辖境。
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辖有岳阳县长沙县湘阴县临湘县浏阳县平江县湘潭县醴陵县益阳县宁乡县计10县,专署驻浏阳县。民国29年(1940年),益阳县宁乡县划入新组建的“第五行政督察区”,调整为8县,专署改驻岳阳县。抗战后一度废除本区,改由省府管辖,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本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长沙专区取代。
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五行政督察区”,辖衡阳县常宁县衡山县耒阳县攸县茶陵县安仁县酃县计8县,专署驻衡阳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五区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辖域及专署未变。民国31年(1942年)6月,专署迁驻茶陵县。抗战结束后移驻衡阳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衡阳专区”取代。
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八行政督察区”,辖郴县桂东县汝城县永兴县资兴县宜章县桂阳县嘉禾县临武县蓝山县共计10县,专署驻郴县。民国27年(1938年),湖南省重新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八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三行政督察区”,所辖县域及驻所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郴县专区”取代。
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二行政督察区”,辖常德县华容县南县安乡县澧县临澧县石门县慈利县桃源县汉寿县沅江县计11县,专署驻常德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汉寿县、沅江县划入新组建的“第五行政督察区”,原第二区改称“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常德县、华容县、南县、安乡县、澧县、临澧县、石门县、慈利县和桃源县计9县,专署驻所未变。抗战后一度将第五区汉寿、沅江2县划归本区,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原辖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常沣专区”取代。
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析第一区的益阳县宁乡县,第六区的湘乡县安化县,原第二区的汉寿县沅江县计6县合组设置新“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驻益阳县。抗战后一度废除本区,益阳县宁乡县划属省政府直辖,汉寿县沅江县划属第四区,湘乡县安化县划属第六区,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本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益阳专区”取代。
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六行政督察区”,辖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湘乡县安化县计7县,专署驻邵阳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第六区划出湘乡县安化县至新组建的第五行政督察区,辖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和城步县计5县,驻所未变。民国36年(1947年)析置隆回县,辖县数增为6县。抗战结束后一度将第五区湘乡、安化2县划归本区,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原辖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邵阳专区”取代。
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九行政督察区”,辖零陵县祁阳县新田县宁远县江华县道县东安县永明县计8县,专署驻零陵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九区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所辖域及驻所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永州专区”取代。
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置“第四行政督察区”,辖乾城县凤凰县永绥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麻阳县等7县,专员驻乾城县。民国27年(1938年)划出乾城县、凤凰县、永绥县、麻阳县4县至新“第九行政督察区”,原第三区永顺县、大庸县、桑植县3县划入第四区。原第四区改称“第八行政督察区”,辖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大庸县、桑植县6县,驻所改为永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永顺专区”取代。
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立“第三行政督察区”,辖沅陵县泸溪县永顺县溆浦县辰谿县大庸县桑植县等7县,专署驻沅陵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划出永顺县、大庸县、桑植县至原第八区,至原第四区划入乾城县、凤凰县、永绥县、麻阳县计4县,原第三区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辖8县,专署驻所未变。抗战后一度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原区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沅陵专区”取代。
第十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辖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黔阳县晃县靖县通道县计7县,专署驻黔阳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七区改称“第十行政督察区”,辖域未变,专署驻所改为会同县洪江镇。民国31年(1942年)4月分辰谿县、芷江县、黔阳县部分地区析置怀化县,辖县增为8县。抗战后一度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1947年)以后恢复原区名。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会同专区”取代。
民国三十六年行政督察区调整方案

行政院于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备案,长沙、衡阳二市和第一区的长沙等8县,第五区的益阳、宁乡等2县,由省政府直辖,第五区废除划归第四、第六区,第十区改称第一区,第九区改称第五区,其余未变:

Remove ads

县级行政区

清代湖南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9府、5直隶厅及4直隶州,下辖1厅、3州、64县。民国元年(1912年)各府裁首县,以首县原有辖境为各府区域。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厅制,一律改县,全省辖有75县。先后还增设2省辖市(长沙、衡阳)、2县(怀化、隆回),曾一度增置阳明县,但不久即撤销。民国38年(1949年)时,湖南省划分为10行政督察区,下辖2市、77县。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湖南省各县、市沿革情况如下:

更多信息 湖南省, 行政督察区 ...

行政区划年表

更多信息 西元, 民国纪元 ...

政府

省会

初驻长沙县城区,民国22年(1933年)8月析长沙县城区置“长沙市”,省会因此改为长沙市,均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区。抗战爆发后,民国27年(1938年)11月3日,省政府迁至沅陵县伯陵路(今太常村乡);民国28年(1939年)5月20日,因日军入侵,再迁至耒阳县;民国33年(1944年)6月18日,迁至桂阳县;6月28日,再迁至嘉禾县;9月迁至临武县;民国34年(1945年)1月迁至蓝山县。抗战结束后迁回长沙市。民国38年(1949年)8月4日解放军进入长沙市后,新任湖南省主席黄杰飞抵芷江县就职,将湖南省省府改设于邵阳县,一部分省府机构留在芷江县,由民政厅长朱久莹代理。10月时分别撤往广西省桂林市及贵州省贵阳市。

省行政机构

辛亥革命后,湖南新军于宣统三年九月一日(1911年10月22日)起义,当日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次日改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10月24日,成立参议院,为军政府最高权力和立法机构。10月25日,都督府内置民政、军政二部。10月30日成立军政府宝庆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9月13日,置民政长,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内务、财政各司。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民政长为巡按使,下设政务、败政各厅。民国5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为省长。民国15年(1926年)8月3日,广州国民政府设立湖南省政府。民国16年(1927年)1月,改隶武汉国民政府。9月,属南京国民政府。民国17年(1928年)2月11日至5月18日,国民政府设立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为中央政府特派处理湖南省政务最高临时权力机构。同年5月28日,南京国府改组湖南省政府,下设秘书长及民政、财政、教育、建设等厅。抗战期间,因日军入侵,湖南省政府迁往湘西一带。先后设湘西、洪江、湘南行署。民国34年(1945年)6月26日,行政院决议改组湖南省政府[41]。抗战结束后,湖南省政府恢复其行政管辖区域。

民国35年(1946年)4月19日,国民政府下令改组湖南省政府。民国38年(1949年)8月4日,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陈明仁程潜二人变节投共,将湖南省政府及长沙市移交中共解放军,新任省主席黄杰于8月5日重组湖南省政府,发布省政与军事相关人事布局。10月7日,黄杰退出邵阳时,湖南省府及绥署大部人员亦随第一兵团移转广西省桂林市,另一部人员则由湖南省代理主席兼民政厅长朱久莹带领,由芷江县迁移贵州省贵阳市[42]。后来湖南省军政名义的机构,撤销时间不明。

湘西行署、洪江行署、湘南行署、湘东行署[43]

湘西行政公署,民国32年(1943年)5月17置,民国34年(1945年)9月裁撤。民国38年(1949年),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与配合反攻军事,再次设置,由陈渠珍任湘西行署主任。

洪江行政公署,民国33年(1944年)10月7日置,辖第六、第十行政督察区[44]。抗战结束后废。

湘南行政公署,民国34年(1945年)8月8日置,同年9月裁撤。民国38年(1949年),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与配合反攻军事,再次设置,由欧冠任湘南行署主任。

湘东行政公署,民国38年(1949年),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与配合反攻军事而设置,由蒋伏生任湘南行署主任。

历任湖南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湖南都督
湖南省公署巡按使
  • 汤芗铭(1914年5月 - 7月)
  • 刘心源(1914年7月 - 1915年5月)
  • 陶思澄(1915年5月 - 1915年7月)
  • 韩国钧(1915年7月 - 1915年9月,未到职)
  • 沈金鉴(1915年9月 - 1916年7月)
湖南省长公署省长
  • 汤芗铭(1916年4月-1916年7月)
  • 陈宧(1916年7月-1916年7月,未就任)
  • 刘人熙(1916年7月 - 8月,代理)
  • 谭延闿(1916年8月 - 1917年10月)
  • 周肇祥(1917年10月 - 11月,代理)
  • 程潜(1917年11月 - 1918年3月)
  • 张敬尧(1918年3月 - 1920年6月)
  • 吴光新(1920年6月 - 1920年7月,未就任)
  • 谭延闿(1920年7月 - 11月)
  • 林支宇(1920年11月 - 1921年4月)
  • 赵恒惕(1921年4月 - 1926年3月)
  • 唐生智(1926年3月 - 1926年7月30日)
湖南将军
  • 汤芗铭(1914年6月 - 1916年7月)
湖南督军府督军
  • 陈宧(1917年7月 - 8月,由刘人熙代理)
  • 谭延闿(1916年8月 - 1917年8月)
  • 傅良佐(1917年8月 - 11月)
  • 谭延闿(1917年12月 - 1918年3月,署理)
  • 张敬尧(1918年2月 - 1920年6月)
  • 吴光新(1920年6月 - 7月)
  • 谭延闿(1920年7月 - 11月)
  • 赵恒惕(1920年11月 - 1922年10月)
湘军总司令
  • 谭延闿(1923年8月 - 11月,与赵恒惕并立)
  • 赵恒惕(1920年11月 - 1922年10月)
湖南督办
  • 林支宇
  • 赵恒惕(1925年1月 - 1926年3月)
  • 唐生智(1926年3月 - 6月)
湖南省政府主席
  • 唐生智(1926年7月 - 1927年4月)
  • 张翼鹏(1927年4月 - 7月,代理)
  • 周斓(1927年7月 - 1928年2月,代理)
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湖南省临时政务委员会主席
  • 程潜(1927年11月 - 1928年5月)
湖南省政府主席
  • 陈嘉估(1928年2月 - 5月,代理)
  • 鲁涤平(1928年5月 - 1929年3月)
  • 何键(1929年3月 - 1937年11月)
  • 张治中(1937年11月 - 1938年11月)
  • 薛岳(1939年1月 - 1945年6月)
  • 吴奇伟(1945年6月 - 1946年4月)
  • 王东原(1946年4月 - 1948年6月)
  • 程潜(1948年6月 - 1949年5月)
  • 陈明仁(1949年5月 - 8月,代理,与程潜投共)
  • 黄杰(1949年8月 - 10月?,实际由朱久莹代理)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