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溪州石塔公
位於臺灣彰化縣溪州鄉西畔村的石頭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外观

溪州石塔公位于西畔村中西路与石塔巷路口,为3米高的五角锥石塔[1][2]。顶端为葫芦状[2],以红布包裹住塔顶[1]。
村民蔡春藤回忆,石塔原先仅1米高,后来因道路垫高,居民决定以水泥重修[2]。1978年,村民于外围砌石保护[1]。
村民将石塔当作祖先留下的信仰资产、精神堡垒,在石塔底部设有香案[1]。像村民张彩云每天早晚清洁炉座,遇下雨时还会以小伞保护香火[2]。
传说
据北斗镇文史工作者谢吉松采访西畔村吴树泽说法,石塔原先为平埔族的水井[3]。清朝时,浊水溪改道,吸引客家人来西畔村开垦此处的河床地[4]。汉人迁来此时,发现有三次水患皆会绕过此井,因此将井视为神明[3]。依照塔旁的说明牌,道光二十二年时(1842年)东螺溪暴涨,村民奉祀的关圣帝君指示在该处建一石塔来祈求平安,后果溪水退去[1]。耆老庄福卿说,建塔逢凶化吉后,村民将聚落旧名“东畔”改为“石塔”,显见该塔在村民心中重要地位[2]。
在妈祖诞辰时,村民会在此石塔前举行祭典[3]。相传清朝年间,有次彰化南瑶宫笨港进香回銮渡过浊水溪时,因天色昏案而让进香团迷失方向,此时有道光芒从石塔射出,让进香团平安渡河,因此日后南瑶宫回銮必会经过此地以表敬意[2]。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