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滕公栅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滕公栅栏,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北京行政学院院内,是明朝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天主教墓地,安葬了许多来华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及其他天主教教士、教民。现仅存利玛窦墓等一小部分。墓地旁边原有马尾沟教堂。
历史
滕公栅栏位于平则门二里沟。原为明初开国重臣滕国公孟善的私人花园。因以栅栏围绕,故人称“滕公栅栏”[1]。明朝中期花园被一位杨姓太监购得。后杨因罪入狱,为保产业而将其改建为供奉地藏菩萨的“仁恩寺”。后来成为西方传教士在东方安息的一个最为集中的所在。
依照明朝的惯例,客死中国的传教士必须迁回澳门神学院墓地安葬。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5月,利玛窦病逝于北京后,其他传教士和利玛窦受洗的教徒都希望可以得到皇帝的恩准,让利玛窦安葬于北京,借此来认可教会和天主教在中国的合法存在。为此,耶稣会士庞迪我神父向万历帝上呈奏疏,希望能破例赐地埋葬利玛窦[2]。
虽然朝廷中有人反对,但该事在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等人的多方努力下,还是很快得到了万历皇帝的照准。1611年,由徐光启主持,皇帝赐物,利玛窦安葬于平则门外二里沟的滕公栅栏,教会无需付款便可拥有这份产业。

自利玛窦入葬于此后,明末相继有邓玉函(德国籍)、罗雅谷(意大利籍)、清初则有龙华民(意大利籍)、汤若望(德国籍)、南怀仁(比利时籍)、郎世宁(意大利籍)等著名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画家安葬在此。至19世纪末,安葬于滕公栅栏的欧洲传教士已逾百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外籍天主教神父被迫撤离了中国,栅栏墓地由中国天主教会人士管理。1954年,中共北京市委出资人民币10万元购买了除教堂以外的所有建筑,以筹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墓地内的墓碑,除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的三块依照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指示在原地保留,龙华民等三尊石碑移至教堂后院外,其他教士教民的遗骨碑石全部迁往海淀区西北旺乡的16亩新开的墓地(即北京天主教陵园)。以利玛窦为例,文化大革命期间,墓碑被红卫兵平埋于地下,让其“永世不得翻身”。1973年,马尾沟教堂被拆,墓碑无人照管。1978年10月,邓小平、李先念等五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批准重修利玛窦墓。1979年后,墓地得到了修复,并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公墓东边墓碑数十块。西边有墓碑三块:面向墓穴,中间为利玛窦,左右首分别为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的墓碑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有拉丁文和中文两种文字:“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华行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戍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3]
Remove ads
葬于栅栏墓地的传教士
以下为葬于栅栏墓地的传教士名录,其中灰底表示此人墓碑现已不存[4][5]。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