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男性主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男性主義
Remove ads

男性主义(英语:masculism)或男权主义男权,是反对歧视男性的意识形态[1],旨在促进社会对男性友好。[2][3][1]理论上,有机会可以与女权主义共存,甚至合流。

Thumb
根据男权运动所描绘的标志。

男性主义认为男性应获得聚焦,快速协助、保护、照顾、支援弱势男性。男性主义是与女性主义平行发展的。[4]

《媒体与传播词典》(A Dictionar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2011年版)将男权定义为“女权的对应物。[...]与女权一样,男权反映了许多立场,从渴望男性享有平等权利(例如,在离婚后可以探视子女),到呼吁废除所有妇女权利。”

《文学与文化理论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2011年版)称,这两个术语(男权、女权)在各学科都可以互换使用。[5]

男权人士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男性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在香港香港男士协会是主要的男权运动组织。而起步较晚的台湾,除了台湾父亲权益协会台湾男性协会,亦启发了英雄爸爸等新创公司以男性为主要受众[6]


Remove ads

术语

英文词源

根据历史学家朱迪斯·艾伦(Judith Allen)的说法,夏绿蒂·柏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在 1914 年创造了“男性主义”(masculism)这个词[7],当时她在纽约举办了一场名为“男性主义研究”(Studies in Masculism)的公开讲座系列。艾伦指出,吉尔曼使用“男性主义”在更广义上则描述了“男性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集体政治和文化行动”,艾伦将其称之为“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论述中的性别政治”。吉尔曼称那些反对女性投票权的人(包括女性)为“男性主义者”,称男性主义的女性为“不愿前进的女人”。此外,她还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最糟糕的男性主义表现”。[8]

定义和范围

根据《媒体与传播词典》(A Dictionar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2011年版),男权(masculinism或masculism)将男权定义为“女权的对应物。[...]与女权一样,男权反映了许多立场,从渴望男性享有平等权利(例如,在离婚后可以探视子女),到呼吁废除所有妇女权利。”《文学与文化理论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2011年版)称,这两个术语(男权、女权)在各学科都可以互换使用。[5]社会学家罗伯特·孟席斯(Robert Menzies)于2007年指出,这两个词在男性权利和反女性主义文献中相当常见。[9]

性别研究学者茱莉亚·伍德(Julia Wood)将男性主义描述为一种主张男女应因其根本差异而拥有不同角色和权利的意识形态,认为男性受到歧视,并需“重新夺回其应有的男性地位”。社会学家亚瑟·布里坦(Arthur Brittan)认为,男性主义主张男女之间存在“根本差异”,并拒绝女性主义对性别关系为政治建构的观点。[5]

政治学家乔治亚·德斯特-拉赫蒂(Georgia Duerst-Lahti)区分了“男性主义”(masculism),即早期追求性别平等的男性运动精神,与“男性主义”(masculinism),即父权体制的意识形态[来源请求]。社会学家梅丽莎·布莱斯(Melissa Blais)和法兰西斯·杜普伊-德里(Francis Dupuis-Déri)认为[来源请求],男性主义是一种反女性主义,并将男性主义与阳刚主义视为同义,并追溯至作家华伦·法瑞尔(Warren Farrell)。他们指出,法语媒体中越来越多将此运动称为“男性主义者”(masculiniste)。杜普伊-德里补充道,男性运动的成员同时以“男性主义者”和“阳刚主义者”自居[来源请求]

加拿大哲学家费雷尔·克里斯滕森(Ferrel Christensen)指出[来源请求],“定义‘男性主义’困难在于此词很少被使用,且几乎未被任何哲学家探讨。”他区分了“进步的男性主义者”,他们接受许多女性主义促进的社会变革,但认为某些减少对女性歧视的措施反而加剧了对男性的歧视;与此相对,还有一种“极端版本”的男性主义主张男性至上。克里斯滕森认为,若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皆主张消除对各自性别的歧视,这两者未必相互冲突。然而,许多人认为其中一性别受更多歧视,因此选择支持一方并排斥另一方。


男性主义者关注的议题

教育

单性别教育

有部分人士认为单性别教育更有利于男孩。[10]


男女合并派位

香港教育方面,其中学学位分配办法本来是男女分开派位,以迁就男女的发展及学习上存在先后差异,并确保每间男女校的男女生人数大致均等。后来有家长及妇女组织以及平机会主席胡红玉认为这是性别歧视,政府只好在2002年采用男女合并派位模式。数据显示,这个安排令较多女生能够被分派至第一派位组别(band1)的学校,而较多男生则被分派至第三派位组别(band3)的学校,第一派位组别(band1)的学校男生相对减少,对男生构成逆向歧视。男女合并派位被认为是构成的对男生的逆向歧视,较多女生被分派至优秀学校,而较多男生则被分派至差劣学校,因此很多男女校都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衡现象。这变相是另类的性别歧视,对小学阶段学习发展普遍较女生缓慢的男生造成不公平,使女生平均来说占有较多优势。林超英批评:“舒服工作女仔做,辛苦工都是男仔做,胡红玉害死香港一代男仔!”[11][12]

不少意见认为,混合派位对男生不利,第一组别中学收生变得女多男少,第三组别中学的情况则相反,继而引发骨牌效应,令男生在学业上节节败退,最终造成今日大学男女生比例失衡问题。女生成功考大学的人数虽然较多,但与此同时亦面对更多同性的竞争对手。从同性竞争角度看,可以说男生到了考大学的阶段时似乎反而“占优”。现今社会普遍为人接受的教育理念是以个人均等原则为基础,每个人也可以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家庭出身等因素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教育擢升。女生在现有机制下具有所谓先天的学业优势,例如比男生在阅读及写作上花更多时间、多主动投入学业活动等,同时也是个人努力与付出,她们因此取得好成绩,最合理不过(不少男生也能付出一样而获得好成绩)。现存有相当多的研究证据已指出,男女先天分别(包括脑部发展)并没如想像中大,学能、社交能力、情绪控制等发展反而受后天及体制性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更大,而且男女学能差距在不同地方、文化亦有所不同。要着手处理“男孩危机”,不但需要针对课程发展、学与教策略、评核机制等方面检讨与改善,同时亦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等全方位配合,从小做起。 [13]

Remove ads

就业

1994年美国的就业报告显示,94%的工伤死亡发生在男性身上。男性主义者Warren Farrell认为,男性经常要从事肮脏、危险的体力工作(包括服义务役),而女性涉及这种的工作的比例非常低。[10]

暴力

男性主义者也高度关注男性遭到强奸乱伦时,遭到其他男性和女性无情的嘲笑歧视、被认为是“赚到”等等在精神与肉体皆受到残忍伤害之际却无人理会的情况。上述情况则是社会对男性的性主动和需求的刻板印象。

男性受暴是家暴问题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男性在恋爱中相较于女性更容易遭受各种暴力,各项调查都显示,在家庭暴力问题上。无论是从肢体暴力,或是从精神暴力上,男女都已经达到平等了。但女性受到的伤害程度较大,暴力比例受地区,恋爱或婚姻等因素影响很大,在婚姻暴力中,男性施暴略高于女性,在恋爱暴力中,女性施暴高于男性[14]

以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社会风气,针对男性的暴力经常被更低估和忽视,或不被严肃看待;与此相对,针对女性的暴力则受到大众关注。[15]还有论者认为,认为女性很单纯的固有意识和对女性的同情让犯下同样罪行的男犯和女犯获得不同刑责[16]

监护权

开普敦大学哲学主任David Benatar说:关于离婚监护权的论战恐怕是男权运动里最著名的领域。比较孩子主要照看者获得监护权的几率,男性照看者要低于女性。有些时候,即使母亲不争取监护权,父亲也不会得到孩子的监护权。[17]上述情况则是传统社会对家庭的抚养概念专属女性。

自杀

男性自杀的比例很高,[18]中国2010年-2021年的男性标化自杀率和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19]

阴柔气质

社会学家C. J. Pascoe在2007年出版的《高中的男性气质与性行为》一书指出:传统社会对男性的想像多建立在独立阳刚之上,压抑了非主流阳刚气质展现的男性,尤其是“娘炮笑话”。[20][21]

参看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