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俄罗斯人

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意為“自由又純潔的古羅斯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俄罗斯人白俄罗斯语беларусы罗马化biełarusy),又译白罗斯人,属于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以白俄罗斯语为共同语言[16],绝大多数人信奉东正教

事实速览 白俄罗斯人, 总人口 ...

全球有超过900多万的人自称为白罗斯人,其中有近799万集中于白罗斯本土[17][18],有超过50万人已经移民并永久定居住在美国[19][20][21]俄罗斯[22],而在其它国家的白罗斯人较少。白罗斯的人口曾在苏联统治时达到顶峰(1994年就有1021万人[23]),但在苏联解体后就一路人口衰减,目前尚未恢复。

Remove ads

概述

全球分布

目前,白罗斯人的人口数量依然是白罗斯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

传统上,海外的白罗斯人侨民多分布于白罗斯与邻国的交接处,例如俄罗斯联邦斯摩棱斯克市、波兰波德拉谢省立陶宛全境和乌克兰全境[24];但在20世纪初的苏联统治时期(1917~1991年),许多白罗斯人的农民或政治异议者被强行搬移至苏联各地,尤其以西伯利亚哈萨克、乌克兰的偏远地区为多[25],这导致大量白罗斯人逃往美国巴西加拿大定居[26][27]

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数十万的白罗斯人离开祖国,移民至社会福利更好的美国加拿大波罗的海国家欧盟国家[28]

民族简史

白罗斯人是典型的“东斯拉夫民族”,与现代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共享同一个祖先,即“古罗斯人[24]”。古罗斯人意为“划船的人、持有船桨的人”,他们是在6世纪8世纪是居住在德涅斯特河第聂伯河黑海一带的部落民族。

10世纪,古俄罗斯人与来自瑞典的维京人“瓦良格民族”混血融合,建立了一个名叫“基辅罗斯”的欧洲封建国家,因其首都设在乌克兰的基辅而得名。

13世纪,基辅罗斯因蒙古入侵而灭亡,古罗斯人的“民族认同”也在此时发生分裂。留在基辅市周边的“南支”受到东罗马帝国波兰影响较深,转变为现在的乌克兰人;远离基辅的“东支”迁至伏尔加河的上游,改以莫斯科为中心,受到蒙古帝国-金帐汗国的影响较深,转变为现在的俄罗斯人;而夹基辅和莫斯科之间的“西支”保留了最多古俄罗斯文化,并受到立陶宛大公国的影响,转变为本条目所述之白罗斯人

此后,白罗斯人一直是当地的主流民族,至今未变[29]16世纪,白罗斯人所居住的地区开始被直接称为“白罗斯”,白罗斯人也在此时形成固定的“国家认同”。

史前基因

白俄斯人的基因和大多数欧洲人一样,主要由3批不同的“智人”长期混血通婚而成[30],只不过各国的比例不同而已[31],具体如下:

语言

白俄罗斯的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白俄罗斯语俄语。俄语是使用最多的语言,使用人数占总人口的72%,而只有11.9%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白俄罗斯语。根据一项研究,29.4%的人能流利读写白俄罗斯语,52.5%的人会说和读,8.3%的人可以理解白俄罗斯语,但无法说或读,而7%的人只能够理解白俄罗斯语中与俄语相近的部分话语[38]

名称和词源

各国语言中对白罗斯人的称谓都极为复杂,甚至在不同的欧洲历史时期,欧洲人对白罗斯人的叫法和拼法都不一样。

在欧洲古代,白罗斯人经常被其它欧洲人称作“白色的古罗斯人”(White Russians,Белая Русь,Bielaja Ruś)或“白色的鲁塞尼亚人”(White Ruthenia),因为两者的古罗斯语拼法均为“Белая Русь”。

  • 其中“罗斯”和“鲁塞尼亚”在欧洲古代都是指古罗斯人,只不过发音不同而已。罗斯是古罗斯语的发音,而鲁塞尼亚是拉丁语的发音。如果加上“白”这个字,则又可指白罗斯民族,又可指“波洛茨克地区[39][40]”。
  • 而“罗斯”一词本身是源自于《扬‧德‧查恩科夫的编年史》,其中记载了1381年立陶宛大公约盖拉及其母亲被囚禁于“阿尔巴埃‧罗斯‧波洛茨克‧迪克托[41]”这个地方,其中的“罗斯”即现代白罗斯、俄罗斯、乌克兰之词源。

到了17世纪,白罗斯一词的含义发生变动,俄国沙皇经常用它去形容“俄罗斯从立陶宛大公国那里夺来的土地[42]”。

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国内战爆发之时, 白罗斯一词又能指“反对共产主义的苏联,支持保守派-保皇派”的那批俄罗斯白军[43]

20世纪苏联成立后,苏联政府为了尊重白罗斯民族,把白罗斯人自己对自己的拼法“Беларусь”定为统一标准,而刻意减少俄罗斯人对白罗斯人的拼法“Белоруссия”的使用。

  • 关于Беларусь的具体含义,众说纷纭。例如“政治自由的古罗斯人、不需纳贡的古罗斯人、纯洁干净的古罗斯人”等,可能是因为白罗斯受蒙古和波兰的影响较少而产生这些含义,但学术界无统一意见。

1991年苏联解体,白罗斯从苏联独立后,依然沿用苏联定下的“Беларусь”拼法为官方标准[44]

目前,由于历史上白罗斯人的叫法、拼法都颇为复杂,导致外国人也混乱称呼。光是在英文里就至少有Belarusans[45]、Belarussians[46] 、Belorusians[47]三种拼法;中文里也经常将白罗斯[44]、白俄罗斯混用,而白罗斯的政府及其外交部更倾向于使用不加“俄”字的白罗斯,因为这样又可表明俄罗斯人、白罗斯人源自于同一个古罗斯民族,又能凸显出自己的民族独立性[48]

Remove ads

历史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波罗的海人历史上曾居住在当今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第聂伯河上游流域、索日河、别列津纳河、普里皮亚季河和西德维纳河地区。白俄罗斯许多古老的地名都源自于波罗的海语。这些地名早于斯拉夫人的定居,显示在公元6至7世纪斯拉夫人到来之前,波罗的海人就已经居住在这些地区。在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人逐渐融入斯拉夫部落,尤其是在公元1世纪。

中世纪早期

据俄罗斯考古学家瓦伦丁·谢多夫称,与波罗的海人的密切接触促成了白俄罗斯部落与其他东斯拉夫人的区别。

波罗的海地区的人口逐渐斯拉夫人化,经历了同化过程,这个过程在白俄罗斯东部和中部地区大约在12世纪结束。公元8至9世纪,如今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居住着三个部落联盟:克里维奇人、德雷戈维奇人和拉迪米奇人。其中,克里维奇人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建立的波洛茨克是这段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当时在白俄罗斯境内形成的公国是基辅罗斯的一部分。东斯拉夫语系语言共同体的形成和白俄罗斯方言的分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立陶宛大公国统治

现代白俄罗斯的土地在立陶宛大公国的历史和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斯拉夫人口——如今被广泛认为是白俄罗斯人——逐渐构成了立陶宛大公国人口、领土和行政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明道加斯大公 与格迪米纳斯大公统治时期起,立陶宛大公国迅速向东、向南扩张。到14世纪中叶,现代白俄罗斯的大部分领土——包括波洛茨克、维捷布斯克、明斯克、图罗夫和平斯克——都已并入立陶宛国家。这些地区历史上曾是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并保留了浓厚的东正教和东斯拉夫传统。他们的精英阶层虽然在政治上融入了立陶宛国家,但仍认同罗斯的遗产,并且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地方自治。白俄罗斯地区的贵族,通常被称为鲁塞尼亚贵族(Ruthenian szlachta),是立陶宛大公国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精通双语或三语,会说鲁塞尼亚语、波兰语和拉丁语,后来逐渐受到波兰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1569年卢布林联盟和1596年布列斯特联盟之后,这两次联盟促成了希腊天主教(联合教会)的建立。虽然现代白俄罗斯民族认同尚未形成,但立陶宛大公国的鲁塞尼亚语人口在塑造公国的文化、法律传统和人口结构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人是现代白俄罗斯人的文化和语言祖先。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白俄罗斯地区经历了日益加剧的波兰化和宗教转变,尽管鲁塞尼亚语在一些官方场合仍然使用,直到 17 世纪末才被波兰语取代。

18 世纪末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后,白俄罗斯的大部分领土被俄罗斯帝国吞并,由此开始了认同发展、镇压和文化变迁的新阶段。

Remove ads

俄罗斯帝国统治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后,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波洛茨克省和 莫吉廖夫省划出,建立了省。 34 ]然而,1839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禁止使用“白俄罗斯”一词,代之以“西北边疆区”。由于这项禁令,该地区的居民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名称。该地区是犹太人定居区的一部分,犹太人被允许永久居住于此。

20世纪的苏联统治和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俄罗斯帝国的解体,白俄罗斯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3月短暂成立。此后,根据1921年的《里加和约》 ,现代白俄罗斯的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苏俄瓜分。苏俄建立了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该共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西白俄罗斯重新统一,并一直存在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后,根据《别洛韦日协定》,现代白俄罗斯共和国自此存在。[需要引用]

在 1941 年至 1944 年德国占领白俄罗斯的三年间,超过 200 万人丧生,约占该地区人口的四分之一,甚至有高达 300 万人丧生,占人口的 30%

引用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