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喉文鸟
梅花雀科银嘴文鸟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喉文鸟(学名:Euodice malabarica),又称印度银嘴文鸟,是梅花雀科银嘴文鸟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周边地区,曾被认为包括与其密切相关的银嘴文鸟(Euodice cantans)。这种梅花雀科鸟类是中东和印度次大陆较干燥地区的常见留鸟。牠们也被引入至世界多个地区,并在一些地方成功建立族群。牠们通常以小群在草地和灌木丛中觅食。
Remove ads
分类
白喉文鸟首次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的《自然系统自然系统》第十版中正式描述。牠被林奈归类于交嘴雀属(Loxia),并赋予二名法名称 Loxia malabarica。[2] 种小名来源于印度西海岸的马拉巴尔海岸。[3] 林奈最初指定的模式产地为印度,但在1926年由E.C.斯图亚特·贝克将其范围限制在马拉巴尔地区。[4][5] 现今,白喉文鸟与银嘴文鸟一起被归入银嘴文鸟属(Euodice),该属由路德维希·赖兴巴赫于1862年引入。[6][7] 此物种为单型种,未有亚种被确认。[7]
白喉文鸟和银嘴文鸟过去曾被归类于文鸟属(Lonchura)。2020年发表的一项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发现,这两种银嘴雀构成了一个进化支,且是文鸟属物种的基群。[7][8]
描述
成年白喉文鸟体长约11至11.5 厘米,拥有圆锥形的银灰色喙、黄褐色的上半身、白色的下半身、带有淡褐色的两侧及深色的翅膀。尾巴为黑色,翅膀呈深色,与白色的尾上覆羽形成对比。雌雄外观相似,但幼鸟的下半身呈褐色,尾巴较短。尾羽中央较长,向外逐渐变短,使尾巴看起来尖锐。牠们主要以种子为食,但也捕食昆虫,并且曾被观察到访问蜜源植物,如刺桐树。[9][10]
栖地与分布
白喉文鸟通常出现在干燥的开阔灌木丛、休耕地及耕地,有时靠近水源。虽然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牠们在一些喜马拉雅山次区域可达海拔约1200米。[11] 其分布范围包括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伊朗和以色列。牠们也被意外引入至世界多个地区,并在约旦、以色列、科威特、阿曼、波多黎各、卡达、沙特阿拉伯、埃及(自2019年以来)、美国、维尔京群岛(可能已灭绝) 和尼斯(法国南部) 建立了族群。
白喉文鸟的平均体重约为11.0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牧草地、亚热带或热带的旱林、耕地、干燥的稀树草原和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草原。通常成群出现在平地到低海拔的草丛、农耕地区。有时会和斑文鸟、麻雀等雀鸟群杂居。
行为与生态
这些鸟类为群居性,通常以多达60只的群体活动。牠们在地面或低矮的灌木丛和草茎上觅食,觅食时会不断发出低沉的啾啾叫声以保持联系。牠们会拜访水源,并以快速啜饮的方式喝水。[9] 牠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为各种草籽,也会食用一些农作物的种子。[14]
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并呈现分散分布。牠们在印度南部的冬季筑巢,北印度则在夏季后筑巢。巢为不整齐的草球状结构,一侧有开口,通常建于低矮的灌木丛中,常见于多刺的相思树属树木上。牠们也会利用黄胸织布鸟的旧巢,有时甚至会造访仍有织布鸟居住的巢。牠们有时会在秃鹫或鹳鸟的巢下筑巢。[15][16][17] 旧巢全年被用作夜间栖息的睡巢。雌鸟有时会将卵产于其他配对的巢中。[18][19] 每窝可产下4至8枚白色的卵,双亲共同孵卵,孵化期约11天。[9][20][21]帮手可能会参与繁殖,因为有时会观察到多只成鸟在同一巢中活动。[22]
已有数种寄生性原生动物和球虫(Sivatoshella lonchurae) 在该物种中被描述。[23][24][25]
Remove ads
图库
-
地面觅食(印度)
-
筑巢于多刺的“金合欢”中
-
蛋, 收藏于威斯巴登博物馆
-
鸟群的一部分,其中有亚成鸟
-
白喉文鸟(印度南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