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春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春礼(1953年9月26日—),男,满族,辽宁岫岩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理化学家、纳米科技专家、扫描隧道显微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北京大学化学系催化专业毕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丹麦皇家文理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白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7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五、十六、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十九届中央委员。
白春礼是第六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校长,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理事会理事长。还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2006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七届委员会,他当选为副主席[1][2]。
2012年9月18日,白春礼当选为世界科学院院长,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就任。这是世界科学院成立近30年来首位中国籍科学家担任院长[3][4]。2015年获得连任,任期为2016至2018年。
Remove ads
生平
白春礼的父亲曾是一名小学教员。他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喜欢读书。1966年,升入中学;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四年后毕业。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被安排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劳动锻炼。1974年,经过投票评选和参加文化考试,白春礼作为一名“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5]
1978年1月,大学毕业后的白春礼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工作,从此开始了在中科院的科研生涯。
白春礼历任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STM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1996年,出任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04年,升任常务副院长;2011年,接替路甬祥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6]
在此期间白春礼先后完成了结构化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并于1985年至1987年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在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真空扫描隧道显微境(STM)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他还曾担任全国青联副主席(1995年-2000年),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第25、26届中国化学会理事长,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等职。2001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7],并选举其出任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8]。2017年11月,白春礼当选白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亦是该院外籍院士的首位中国科学家。[9]
学术成就
白春礼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分子力学和导电聚合物的拓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等研究。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入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
所获荣誉
- 1989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1990年,被授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 1991年,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 1992年,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 1994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 1995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