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2号弦乐六重奏 (勃拉姆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G大调第2号弦乐六重奏,作品36,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于1864年至1865年间的室内乐作品。1866年10月11日在美国波士顿首演,次月转往苏黎世演出。[1]1867年2月3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
大部分的写作工作,都在巴登-巴登附近的里希田塔尔完成。至1864年夏天为止,勃拉姆斯已完成了此曲的前三个乐章,第四乐章则在一年之后才终于完笔。[2]勃拉姆斯本欲将作品交由里特-比德曼(Rieter-Biedermann)出版,不过对方并无回复。之后,勃拉姆斯转往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后者则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最终婉拒了提案,曲谱遂改由西姆罗克出版。[注 1][2]西姆罗克亦是第1号弦乐六重奏的出版商。
据传记作者卡尔·盖林格所述,勃拉姆斯在第一乐章使用了一个姓名动机,藉以表达他对西博尔德的阿加特(Agathe von Siebold)的仰慕之情。上述说法也由作家马克斯·卡尔贝克所赞同。[注 2][2][3]总归来说,这首六重奏似乎是在相当低调的状况下完成的,作曲家的知己好友约瑟夫·约阿希姆并不知情,克拉拉·舒曼则幸运占得先机。在1865年1月1日的信上,她说:“多么美妙的作品啊,竟然没有人知道!”[2]
Remove ads
分析
由二把小提琴、二把中提琴及二把大提琴演出,共四个乐章:
- 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 诙谐曲–不甚快的快板–戏谐的急板(Scherzo–Allegro non troppo–Presto giocoso)
- 慢板(Adagio)
- 甚快板(Poco allegro)
其中,第一乐章的开始具有丰富的声响,和声工于设计,演奏上也颇具挑战。
衍生作品
其他
- 此曲第一乐章被使用于电影《冷餐》(1979年)当中。
- 1987年10月23日,阿玛迪斯四重奏团在巴黎喜歌剧院做纪念演出,哀悼该团中提琴手彼得·席多夫辞世。是次演出由阿玛迪斯四重奏团的三位团员,以及阿班·贝尔格四重奏团的三位团员共同完成。EMI发行了此场演出的实况录音(cat. 7 49747 2)。[6]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