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粤海清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粤海清庙(英语:Yueh Hai Ching Temple,潮州话:Wak Hai Cheng Bio),俗称老爷宫,为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庙,亦是当地潮帮(潮州人)最早的聚会及议事场所,由义安公司管理。粤海清庙是19世纪初华人移民新加坡的第一个落脚点。该庙于1996年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并曾因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而获得多项奖项。
历史
多个说法对于该庙最初建造的年份存在歧异,有些记载甚至将其历史追溯至1738年[1]。然而,普遍的共识认为,该庙最初于1820年建成,当时只是一座简陋的木材与亚答所搭建的庙宇[2]。
1950年,潘醒农于《马来亚潮侨通鉴》中发表的一项研究,旨在验证潮人族群的口述传统。该研究指出,莱佛士与法夸尔的记录显示,英国人在1819年1月抵达新加坡时,发现天猛公阿都拉曼已在当地与400至500名居民定居。同属1819年远征队成员的约翰·克劳福(Captain John Crawford)亦在其日记中提到,他曾遇见“逾百名”华人。
根据英殖民地的档案记载,这些华人主要为潮州人,天猛公阿都拉曼曾资助他们在史丹福山(即现今的珍珠山)开辟甘蜜园。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预先借出资金给潮人开垦者,并约定日后以甘蜜或其他农产作为还款方式。法夸尔指出,天猛公对这些园地的利益是透过其姻亲巴峇吉乔(Baba Ketchil)以及新加坡首任华人甲必丹、潮州商人陈亨钦代表。陈亨钦来自暹罗,是最早抵新加坡的潮人之一,与来自中国潮州饶平的王丰顺一同领导首批潮人定居新加坡,并在新加坡河南岸创建了粤海清庙[3]。
1826年,万世顺公司(英语:Man Say Soon Company)的开拓者林攀于现今的菲立街(Philip Street)原址上建起一座小庙,并签下999年地契。该庙由14名董事组成的信托委员会管理。此庙供航行于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的水手们祈福还愿,感谢旅途平安。这点也体现于其庙名“粤海清庙”之中,意即“平静之海的庙宇”。当时菲律宾街靠近海岸,水手靠岸后可即刻前往祭拜,惟经历土地填海工程后,庙宇如今已远离海边。
1845年,义安公司成立后,接管了粤海清庙的管理权,取代了原先的万世顺公司(Ban See Soon Kongsi)。在1852年至1855年间,现今的庙宇建筑得以落成。1895年,义安公司提交了一份建筑计划,拟对庙宇进行大规模重建。到了19世纪末,潮州人已成为新加坡第二大、仅次于福建人的华人族群,在社会与经济上都具相当影响力。
粤海清庙除了是宗教信仰场所,也充当社区中心与聚会场所。据历史学者潘醒农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时任义安公司主席曾召集信众于庙中祈福,显示此庙在潮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庙宇亦是乡亲之间交流消息、建立人脉与互相扶持的聚集场所,为初来乍到的同乡提供精神与社会支援。
1995年至1997年间,庙宇曾进行一次修复工程(市区重建局,1997年)。1996年6月28日,粤海清庙正式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4]。
最近一次的大规模修复于2011年至2014年间进行,但实际的结构调查与准备工作早在2011年前已展开(资料来源:与杨康华博士的访谈)。此次修复工程广受好评,为庙宇赢得多项殊荣,包括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优异奖)、2014年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建筑文化遗产奖[5],以及2013年中国全国建筑设计奖之民居建筑奖[6]。
Remove ads
建筑
粤海清庙总建筑面积达1,440平方米,整体结构分为左右两间连接的祠庙,各自设有独立的出入口。右殿供奉的是玄天上帝,又称“多罗爷”,为道教尊奉的重要神祇,于19世纪时深受秘密会党的尊崇与敬拜;左殿则供奉天后圣母,又称“妈祖”,她是保护航海者、指引船只于风浪中平安归航的女神,深受海上移民的信仰。
粤海清庙体现了华人传统道教庙宇建筑风格,是道教建筑的代表之一,融合精致的工艺与宗教象征意涵,呈现出浓厚的华人文化特色。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