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粮食局仓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粮食局仓库为台湾台北市中正区的一处历史建筑,此建筑最初为台北第一高等女学校(今北一女中)旧校舍,后来搬到此处作为“爱国高等技艺女学校”校舍,在战后经改建并作为台湾省粮食局仓库。此建筑于2016年被列为台北市历史建筑,2025年成为国立台湾文学馆营运的台湾文学粮仓。
沿革
此建筑于日治时期为“爱国高等技艺女学校”校舍之一部分,爱国高等技艺女学校的沿革可追溯至爱国妇人会台湾支部于1915年11月在艋舺的老松公学校、大稻埕的陈德星堂(1917年改到蓬莱公学校)及士林为台湾人女性设立的职业讲习所(授产场),以达到改善家庭经济及日语普及的目的。而后因参加者众,加上当时台湾人女性的受教趋势起步,于1919年12月经台湾总督府评议会决议应将授产场废除改为女子职业学校,在1920年4月经台北州同意后,在同月10日成立了“女子职业学校”,并于1920年5月3日举行开校式,最初校舍位于爱国妇人会养蚕室支部的事务所。学校修业年限为两年,分为裁缝科及商科,并依内地人及本岛人分为甲班及乙班。1921年4月,学校改借用位于荣町的旧陆军幕僚参谋总部厅舍,并于后来在其北侧兴建了新教室。《台湾教育令》于1922年2月公布后,因影响到私立学校规则,使爱国妇人会必须将其会务跟校务分开,故在同年7月成立“私立台北女子职业学校”,并废除商科,将裁缝科改为本科,修业年限改为三年。1926年1月,另外开设了修业年限一年的裁缝讲习会[1]。
1931年,学校再迁移到了表町一丁目。但因教室空间不敷使用,当时校舍中还有同由爱国妇人会设立的私立台北幼稚园,且学校缺乏运动场;为了扩大学校规模,加上适逢台北第一高等女学校需处理其旧校舍,故选定了桦山町28番地作为新校地,以800圆买下台北第一高等女学校旧校舍并将其迁移至新校地现址,加上其他的附属工程,学校在1934年9月30日举行地镇祭动工,而学校于1935年3月改名为“私立爱国高等技艺女学校”,学校在1935年4月落成后,全校即于同月8日移转至此。学校讲堂则是来自台北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室,其在1937年9月落成。学校在改名后,为了强调培育国民道德,学科中加设了公民科的内容[2]。然而,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爱国妇人会东京本会在事变发生后隔日即宣布爱国妇人会须将经费集中于军事后援,其他事业须停止或缩编。故爱国高等技艺女学校于1938年3月31日废止,校产全数捐予台北市役所(1939年2月移转登记完毕),学生于后被编入正好于前一年成立的台北市立家政女学校(今金华国中),并新设立技艺科以收容之[2][3]。
Remove ads

二战后,原爱国高等技艺女学校西半部校舍被拆除,仅存校舍东半部的建筑[4]。台湾省粮食局台北事务所于1958年将此建筑改建为办公厅舍兼仓库。另外,因此处邻近华山车站,故适合作为米粮集中及分配运送之储放地点[5]。1977年,南侧校舍被拆除改建为四层楼的建筑做为粮食局办公室及宿舍,于2017年被拆除[6]。北侧建筑于2003年成为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民族音乐资料馆(台湾音乐馆前身),2016年民族音乐资料馆迁走,同年被台北市文化局以“绍兴北街31巷53号(粮食局仓库)”登录为台北市历史建筑,其价值在于曾作为日治时期台湾妇女参与国家事件、接受实业教育的重要文化记忆场域,以及粮食局长期掌理粮政见证了地方产业变迁,且建筑屋顶结构为具特色之大跨度木桁架。
2019年修复工程计划启动,由国立台湾文学馆负责[7],2022年古迹修复工程开工,2025年6月6日成立台湾文学粮仓[8]。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