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维基百科的可靠性
维基百科相对于其他百科全书等专业来源,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与可靠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维基百科的可靠性是指相对于其他百科全书等专业来源,在数据统计、对比评审、历史分析等方面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与可靠性。关于维基百科可靠性的观点——请参阅维基百科:免责声明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1年1月18日) |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维基百科的编辑模式
维基百科允许匿名编辑;贡献者(被称为“编辑”)无需提供任何身份证明或电子邮箱地址[1]。2009年,一项针对英文维基百科的达特茅斯学院研究指出,与通常的社会预期相反,匿名编辑者是维基百科有效内容最高产的贡献者之一[1]。然而,科技媒体Ars Technica的John Timmer因其方法论上的缺陷而批评了这项达特茅斯的研究[2]。
维基百科依赖其社群进行自我调节,并提升质量控制水平。该网站利用数百万人的工作,在不到十二年的时间里,以超过280种语言版本,产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型网站及其支持软件[3]。因此,该项目引起了学术界以及信息技术、商业、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广泛兴趣,他们试图探究维基百科模式是否能产出高质量成果。
维基百科的真实性程度源于其技术、政策和编辑文化。编辑历史是公开可见的[4]。脚注会显示主张的来源[4]。编辑会移除无法核实的主张,并“回退”不符合中立观点(NPOV)原则的论述[4]。同时,维基百科的编辑们也倾向于自我审视,并承认维基百科的缺陷[4]。其开放模式允许条目被篡改(破坏),包括短暂的玩笑和持续时间更长的恶作剧[4]。英文维基百科的编辑群体大约有4万名月活编辑(每月进行五次编辑),其中绝大多数为男性和白人,这导致了基于性别和种族的系统性偏见[4]。覆盖范围的差异意味着,正如在线社群教授Amy S. Bruckman所言,维基百科在整体上可以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准确的信息形式”,但同时一些短小的条目也可能是“彻头彻尾的垃圾”[4]。
Remove ads
对维基百科进行事实查核,是指维基百科编辑对站内发布的内容进行事实查核的过程;而使用维基百科进行事实查核,则是指利用维基百科来核查其他出版物[5]。在维基百科的背景下,更广泛的事实查核话题还包括关于维基百科在事实查核领域地位的文化讨论[5]。
包括YouTube[6]和Facebook[7]在内的主要平台,会使用维基百科的内容来确认其自身媒体库中信息的准确性。寻求公众信任是维基百科出版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5]。《纽约时报》称维基百科已从一个简单的百科全书,成长为“将数字世界维系在一起的事实之网”[4]。搜索引擎中常见问题的答案也采纳自维基百科的知识[4]。
维基百科很可能是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AI)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单一来源[8]。AI模型的准确性依赖于其训练数据的质量,但这些模型从根本上无法引用其知识的原始来源,因此AI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源自维基百科的知识[9]。AI用户收到的结果,常常将源自维基百科的事实与虚构的数据点(AI幻觉)交织在一起,在缺乏实时事实查核的情况下降低了信息的质量[4]。
由于维基百科允许匿名编辑以及协作编辑,对其可靠性的评估一般包括错误信息被修订的速率。在维基百科建立两年后的2003年,IBM研究者在一份研究中认为,“恶意破坏会很快被修正,其速率之快,乃至绝大多数用户根本无法注意到其影响。”[10] 并认定维基百科拥有“令人惊奇的快速自我修缮能力”。[11]
2005年,早期一份来自《自然》的著名研究认为,维基百科的科学类条目水准已经与大英百科全书不相上下,“严重错误”率也基本相同。[12][13]
Remove ads
可靠性评估
维基百科条目的可靠性可以通过以下标准来衡量:
- 条目内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 条目中配图的恰当性
- 条目风格与焦点的恰当性[14]
- 对虚假信息的易感性,以及排除和移除虚假信息的能力
- 条目在主题范围内及条目本身内容的全面性、范围和覆盖度
- 将有信誉的第三方来源[15]标示为参考文献
- 陈述可通过可靠来源进行查证
- 条目的稳定性
- 对编辑偏见和系统性偏见的易感性
- 写作质量
一些“以市场为导向”的外部衡量标准表明,广大受众在某种程度上信任维基百科。例如,根据IMS医疗信息学研究所的一份报告,“50%的(美国)医生报告称他们曾查阅……(维基百科)以获取有关健康状况的信息”。[16]
2005年12月,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一项盲法研究的结果,旨在寻求评审员对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一小部分条目准确性的评价[17]。这项未经同行评审的研究基于《自然》期刊挑选的42个科学主题条目,包括知名科学家的传记。在抽样条目中发现的事实错误、遗漏或误导性陈述,维基百科有162处,而《大英百科全书》有123处(比例约为4:3)。对于严重错误,如对重要概念的误解,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各有4处(比例为1:1)。该研究的结论是,“就其科学条目的准确性而言,维基百科与《大英百科全书》已相差无几”,尽管维基百科的条目通常“结构不佳”。
《大英百科全书》对此表示关切,促使《自然》期刊公布了其调查方法的进一步文件[18]。基于这些补充信息,《大英百科全书》否认了《自然》研究的有效性,称其“存在致命缺陷”(fatally flawed)。《大英百科全书》的批评包括:研究使用的是其部分文章的摘录而非全文、一些摘录是包含为青少年版撰写文章的汇编、以及《自然》期刊未核实其评审员的说法等。《大英百科全书》进一步指出:“尽管标题宣称‘维基百科在科学条目的准确性方面接近《大英百科全书》’,但文章深处的数据却恰恰相反:维基百科的错误率实际上比《大英百科全书》高出三分之一。”[19]《自然》期刊承认部分《大英百科全书》的摘录是汇编性质的,但否认这会使研究结论失效。
此后,对该研究的批评也指出了其他问题,例如手动挑选条目/条目部分可能存在“有缺陷的研究设计”,以及其样本量过小(从《大英百科全书》超10万和英文维基百科超100万的条目中仅比较40余篇)而缺乏“统计功效”。科学传播者乔纳森·贾里(Jonathan Jarry)在2024年表示,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此类研究只提供了一个“快照”,其结论会很快过时[20]。
2005年10月24日,英国报纸《卫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你能信任维基百科吗?”的文章,其中一个专家小组受邀审查了他们各自领域相关的七个条目。大多数被审查的条目得分在5到8分之间(满分10分)。最常见的批评是文章文笔不佳或可读性问题、存在遗漏或不准确之处(尽管通常很小),以及条目平衡性差。而最普遍的赞扬则是条目“事实基本正确,没有明显的不准确之处”,并且包含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和精心挑选的链接,使得“能够快速获取大量信息”[21]。
2006年6月,专攻美国历史的教授罗伊·罗森茨维格发表了一篇比较文章,对比了维基百科上25位美国人的传记与Encarta和《美国国家传记在线》中的相应传记。他写道,维基百科在“报道美国历史的姓名、日期和事件方面惊人地准确”,并将一些错误描述为“流传广泛但不准确的看法”。然而,他指出维基百科常常无法区分重要细节和琐碎细节,且未能提供最好的参考文献。他还抱怨维基百科缺乏“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释,以及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文笔”[22]。
德国计算机杂志c't在2004年10月对《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多媒体版》、《微软Encarta》和德语维基百科进行了比较。专家们评估了各个领域的66篇条目。在总分上,维基百科获得了3.6分(满分5分)[23]。在2007年2月由c't进行的第二次测试中,该杂志比较了四部数字百科全书,并得出结论:“我们在免费百科全书的文本中发现的错误,并不比其商业竞争对手的文本更多。”[24]2007年,乔治·布拉格斯(George Bragues)考察了维基百科上关于七位西方顶尖哲学家的条目,并将其与四部哲学参考著作中的共识主题列表进行比较。布拉格斯发现,维基百科的条目平均只覆盖了52%的共识主题。虽然没有发现错误,但存在严重的遗漏[25]。
英国杂志PC Pro(2007年8月)邀请专家在其科学领域内比较了维基百科、《大英百科全书》和Encarta的四篇条目(样本量很小)。在每个案例中,维基百科都被描述为“基本可靠”、“处理得当”、“表现良好”和“大体准确”。虽然一篇条目被指“结尾部分明显恶化”,但另一篇条目的文笔则“更清晰优雅”,第三篇被认为细节比竞争对手更丰富,第四篇则被评价为“对严肃的学生比Encarta或大英百科的对应条目更有益”。维基百科的条目中未发现严重错误,而在Encarta和《大英百科全书》中各有一篇文章被指出存在严重错误[26]。
2007年12月,德国杂志《亮点》(Stern)发表了德语维基百科与15卷版《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网络版的比较结果。该测试委托一家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师们根据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清晰度四个标准,评估了来自两种百科全书的50篇条目。结果判定维基百科的条目平均而言更为准确(评分为1.6,而《布洛克豪斯》为2.3,1为最佳)。维基百科在完整性和更新速度方面也更胜一筹;然而,《布洛克豪斯》被认为写得更清晰,而几篇维基百科条目被批评对非专家来说过于复杂,许多条目则过于冗长[27][28]。
2008年发表在《参考服务评论》(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上的一篇论文,比较了维基百科上九个历史主题的条目与其在《大英百科全书》、《美国历史词典》和《美国国家传记在线》中的对应内容。该论文发现,维基百科条目的总体准确率为80%,而其他百科全书的准确率为95%至96%[29]。2010年的一项研究评估了维基百科上关于各国历史的条目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可供查证的方针。研究发现,与该方针相悖的是,这些条目中的许多主张没有得到引文支持,而那些有引文支持的主张,其来源也多是大众媒体和政府网站,而非学术期刊文章[30]。
2011年,亚当·布朗(Adam Brown)在《政治学与政治》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审查了“数千篇关于候选人、选举和公职人员的维基百科条目”。研究发现,虽然这些条目中的信息趋于准确,但被审查的条目中包含了许多遗漏性的错误[31]。
一项由Reavley等人于2012年进行的研究,将维基百科上关于特定精神障碍主题的条目与《大英百科全书》和一本精神病学教科书的相应条目进行了比较。他们邀请专家在准确性、更新度、覆盖广度、参考文献和可读性方面对条目内容进行评分。结果维基百科在除可读性外的所有标准上得分最高,作者们得出结论,维基百科与《大英百科全书》及一本标准教科书一样好,甚至更好[32]。
2014年《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与药理学教科书相比,维基百科的药理学信息准确率高达99.7%,信息完整度为83.8%。该研究的结论是,“维基百科是本科医学教育中准确而全面的药物相关信息来源”[33]。
Remove ads
专家意见
2004年,信息专家菲利普·布拉德利(Philip Bradley)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他不会使用维基百科,并且“不知道有任何一位图书馆员会用它”。他解释说,“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权威性。对于印刷出版物,出版商必须确保其数据可靠,因为他们的生计依赖于此。但对于维基百科这样的东西,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34]
2006年,《图书馆杂志》发表了一篇由图书馆员小组进行的评测,结论是:“尽管在使用一个以专业管理有限为荣的资源时仍需谨慎,但许多令人鼓舞的迹象表明(至少目前)维基百科可能会获得图书馆员的认可”。一位评测员表示,“我对维基百科对争议性主题的客观呈现感到满意”,但“需要保持健康的怀疑态度和从观点中筛选事实的技巧”。[35]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持此看法。200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前主席迈克尔·戈尔曼在《大英百科全书》的博客上宣称:“鼓励使用维基百科的教授,在智识上等同于推荐以巨无霸为主食的营养师。”[36]
更为主流的观点是将维基百科视为一个“起点”。圣莫尼卡公共图书馆系统的首席参考服务馆员南希·奥尼尔(Nancy O'Neill)在2006年表示,虽然“图书馆界对维基百科存在大量怀疑”,但她也承认“维基百科是开始搜索的好地方。你可以获得术语、名称,并对主题有个初步了解。”[37] 大英图书馆的斯蒂芬·伯里(Stephen Bury)也认为,问题不在于维基百科内容的可靠性,而在于人们使用它的方式。“它已经成为研究者的第一站”,他指出,这“本身不一定有问题,除非他们止步于此”。[26]
Remove ads
学术界人士曾批评维基百科作为一个可靠来源的失败,因为维基百科的编辑可能在他们贡献的领域内不具备专业知识、能力或资质[38][39]。由于维基百科不能被视为可靠来源,许多学校和大学不允许在正式论文写作中使用它,一些教育机构已禁止将其作为主要来源,而另一些则限制其用途,仅作为查找外部来源的线索[38][40][41]。不过,一些大学讲师对学生在作业中引用任何百科全书(包括印刷版)都表示不赞同[42]。
研究人员和学者们主张,虽然维基百科不能作为最终论文的百分百准确来源,但它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起点,如果以批判性方法对待,可以引向多种可能性[43][来源请求]。2006年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一位讲师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专家们认为维基百科条目的可信度高于非专家。这表明维基百科的准确性很高。然而,不应将此结果视为维基百科是完全可靠资源的佐证,因为根据专家的说法,13%的条目包含错误。”[44]
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学术机构开始采取更为细致的看法。例如,卡尔顿学院的图书馆指引中称维基百科“无疑是一个有价值和信息丰富的资源”,但也指出其“内在缺乏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建议根据不同作业的要求来判断其是否为合适的资源[45]。2011年,华盛顿学院物理学副教授卡尔·凯姆(Karl Kehm)表示:“我确实鼓励(我的学生)使用(维基百科)作为寻求原始来源材料的众多起点之一。最好的维基百科条目研究充分,并有广泛的引文。”[46]
进入2020年代,学术界的观点发生了显著的转变。斯维里尔·斯坦森(Sverrir Steinsson)在2023年研究了影响英文维基百科可信度的因素,他发现“维基百科从早年一个可疑的信息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为一个越来越可靠的来源。”[47] 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它成为了“一个积极的事实核查者和边缘理论反对者”[48]。随着维基百科社群对其“中立的观点”方针的解释发生变化,开始更准确地将误导性内容标记为伪科学、阴谋论等,“亲边缘理论的编辑”离开了该网站,这使得维基百科从一个曾为伪科学和阴谋论提供虚假平衡的平台,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揭穿者和事实核查者[47]。
教育心理学家山姆·温伯格(Sam Wineburg)在2024年表示:“不,维基百科不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应该被避免的不可靠来源。在2024年,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谨的、能自我纠正的资源,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更频繁地使用它。”[49]
Remove ads
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查尔斯·赛义夫(Charles Seife)在其2014年的著作《虚拟的不真实》(Virtual Unreality)中,指出了维基百科易受恶作剧和不实信息影响的弱点,包括被商业和政治组织“伪装成普通人”进行操控。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维基百科就像一位年迈而古怪的叔叔。他可能很有趣……你也能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但他说的一切你都要有所保留。……如果他说的某件事对你来说很重要,那么通过更可靠的来源去核实就至关重要了。[50]
赛义夫观察到,当来自维基百科的虚假信息传播到其他出版物时,它有时会改变事实本身[50]。例如,2012年6月,一位匿名维基百科贡献者在棒球运动员迈克·特劳特的传记中加入了一个虚构的昵称“米尔维尔流星”(Millville Meteor)。几周后,一位体育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个昵称,“就这样,这个假的昵称变成了真的”[50]。
新闻界因误用维基百科而出错的事件屡见不鲜。2012年11月,英国法官布莱恩·莱维森(Brian Leveson)在其关于英国媒体文化的报告中,将一个名为“布雷特·斯特劳布”(Brett Straub)的人列为《独立报》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名字是一年多前被一个恶作剧者添加到维基百科条目中的,实际上是加州一位25岁年轻人的名字[51]。
鉴于此类风险,许多新闻编辑室对使用维基百科持极其谨慎的态度。一篇2016年BBC的文章指出:“任何新闻编辑室的任何记者,如果将维基百科视为除彻底怀疑之外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会被编辑狠狠地敲一下脑袋。”[52] 英国《每日邮报》因其自身被维基百科判定为不可靠来源,其公开声明称,由于维基百科的不可靠性,该报“已于2014年禁止所有记者使用维基百科作为唯一来源”[53]。
Remove ads
科学和医学是准确性至关重要的领域,而同行评审是常态。尽管维基百科的部分内容经过了某种形式的同行评审,但绝大多数没有[54]。
2008年一项研究审查了80个维基百科药物条目。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条目中事实错误很少,但确定它们常常缺少重要信息,例如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一位研究人员指出,“如果人们将其作为唯一或权威来源而不联系健康专业人士……就可能发生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还将维基百科与Medscape药物参考(MDR)进行比较,通过寻找80个不同问题的答案。他们确定MDR能回答82.5%的问题,而维基百科只能回答40%,且维基百科的答案完整性也较低。不过,维基百科的答案中没有一个被认定为事实不准确,而他们在MDR中发现了四个不准确的答案。但研究人员在维基百科条目中发现了48个遗漏性错误,而MDR中只有14个[55]。
2009年一项调查询问了美国毒理学家如何评价不同媒体来源对化学品健康风险的描述。该调查基于毒理学学会937名成员的回答,发现这些专家认为维基百科在这一领域的可靠性远高于所有传统新闻媒体。调查报告称:“或许是整个研究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所有这些全国性媒体……都被‘新媒体’的两个代表轻易超越:WebMD和维基百科。WebMD是唯一一个被大多数(56%)毒理学家认为其化学风险报道准确的新闻来源,紧随其后的是维基百科的45%准确率评级。”[56]
2010年,研究人员将维基百科上关于10种癌症的信息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医师数据查询系统(Physician Data Query)中的类似数据进行了比较,结论是“维基百科资源与专业编辑的数据库具有相似的准确性和深度”,但指出“可读性是一个问题”[57]。2012年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与医学数据库eMedicine相比,维基百科上关于小儿耳鼻喉科学的条目所含的错误和遗漏是其两倍[58]。
2014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审查了10篇关于美国花费最高的医疗状况的维基百科健康条目,发现90%的条目包含与最新医学研究相矛盾的错误和陈述[59][60]。然而,据英国维基媒体协会的史蒂夫·本顿(Stevie Benton)称,该研究所使用的样本量可能太小,不足以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61]。对于该研究公布的部分数据,有其他研究者对其“维基百科的陈述与同行评审文献相矛盾”的说法提出了质疑[62]。
科学传播者乔纳森·贾里(Jonathan Jarry)在2024年表示,评估维基百科在医学或任何主题上的可靠性都具有挑战性,研究人员“必须挑选一个样本并希望它具有代表性”,他还说“总的来说,维基百科的好是没道理的。”[20]
自2004年以来,美国司法意见中引用维基百科的次数逐年增加[63]。然而,司法界对其可靠性的看法存在分歧。201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最高法院在一项裁决中建议,不要在司法裁决中依赖维基百科的信息,理由是其缺乏可靠性,不能作为法律意见的权威来源[64]。美国联邦索赔法院也曾裁定,“维基百科可能不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65],并指出其网站上的免责声明“令人不安”[66]。
其他国家的司法机构也表达了类似的谨慎态度。印度最高法院在其2007年的一项判决中认定:“我们引用维基百科是因为诉讼各方律师都依赖它。它是一个在线百科全书,信息可由任何人输入,因此它可能不具权威性。”[67]
尽管如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维基百科的证据也曾被采纳。在一起关于“F1”商标的案件中,英国知识产权局认为:“我本质上不认为维基百科上的内容比书籍或新闻机构网站上发布的内容更不真实……(F1公司的律师)未对(原告方提交的)维基百科证据表示任何担忧。我认为来自维基百科的证据可以按其表面价值采信。”[68]
2004年,《大英百科全书》前主编罗伯特·麦克亨利(Robert McHenry)称维基百科错误地将自己宣传为一部百科全书,因为“百科全书”一词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权威性和问责制,而他认为一个开放编辑的参考资料无法拥有这些特质[69]。他发表了著名的“公共厕所”比喻:
访问维基百科以了解某个主题或确认某个事实的用户,其处境有点像一个公共厕所的访客。它可能明显很脏,所以他知道要非常小心;也可能看起来相当干净,从而使他陷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他肯定不知道的是,在他之前都有谁使用过这个设施。[69]
同样,《大英百科全书》的执行编辑特德·帕帕斯(Ted Pappas)曾对《卫报》表示:“维基百科的前提是持续的改进将导向完美。这个前提是完全未经证实的。”[34]
2006年9月12日,维基百科的联合创始人吉米·威尔士与时任《大英百科全书》主编的戴尔·霍伊伯格(Dale Hoiberg)在《华尔街日报》上进行了一场辩论。霍伊伯格强调百科全书需要专业知识和控制,并引用刘易斯·芒福德的话说,泛滥的信息可能“导致一种与普遍无知无异的智力衰竭和枯竭状态”。威尔士则强调维基百科的差异,并断言开放和透明会带来高质量。霍伊伯格回应说他“没有时间或空间来回应(对大英百科的)批评”,并且“可以整理出任意数量的链接,指向那些声称维基百科存在错误的文章”,对此威尔士则回应道:“没问题!维基百科来救驾,并附上一篇好文章”,然后他给出了指向维基百科条目《对维基百科的批评》的链接[70]。
对偏见的易感性
2007年8月,由加州理工学院的维吉尔·格里菲斯(Virgil Griffith)开发的工具WikiScanner发布。该工具能将维基百科上的匿名IP编辑地址与一个庞大的地址数据库进行匹配[71]。新闻报道随即曝光,发现来自多个组织的IP地址,如中央情报局、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迪堡公司乃至澳大利亚政府,曾被用于编辑维基百科条目,其中一些编辑带有明显的立场或存在问题[71]。BBC引述维基媒体发言人的话称赞该工具:“我们非常重视透明度,而这个扫描器确实将透明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WikiScanner可以防止某个组织或个人去编辑那些他们本不该编辑的条目。”[72]
《独立报》也报道了WikiScanner事件,指出维基百科上许多带有既得利益的编辑进行的“审查式干预”被曝光:
现在,一个旨在监控维基百科编辑变化的网站,已经发现了数千次出于私利的编辑行为,并将它们追溯到了原始来源。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审查式干预未被察觉的政治公关人员和企业修正主义者大军来说,这结果极其尴尬。[73]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为WikiScanner的出现对维基百科是件好事。奥利弗·卡姆(Oliver Kamm)在《泰晤士报》的专栏中反驳道,WikiScanner的发现反而暴露了维基百科是“秘密游说者的领地”,并认为最建设性的做法是“袖手旁观并嘲笑其自命不凡”[74]。
值得注意的是,WikiScanner只在编辑者没有注册维基百科账户、使用其IP地址进行编辑时才能揭示利益冲突。由注册账户的编辑完成的利益冲突编辑则无法被检测到,因为这些编辑对所有人都是匿名的——除了“少数拥有特权的维基百科管理员”[75]。
维基百科被指控存在系统性偏见,即其总体性质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导致各种偏见的传播。哲学家马丁·科恩(Martin Cohen)批评维基百科已成为一种“垄断”,带有其创作者“所有的偏见和无知”,他认为这“可能对思想自由构成更阴险、更微妙的威胁”[76]。
批评者还指出,维基百科倾向于以与其重要性不成比例的细节来报道某些主题。例如,斯蒂芬·科尔伯特曾嘲讽地赞扬维基百科上“光剑”的条目比“印刷机”的条目还要长[77]。《大英百科全书》的主编戴尔·霍伊伯格也指出,过去“飓风弗朗西斯”的条目长度是“中国艺术”的五倍多,“加冕街”的条目长度是“托尼·布莱尔”的两倍[34]。这种现象被讽刺地称为“维基抱怨”(Wikigroaning)[78]。对此,广泛包容标准的支持者则认为,百科全书对流行文化的覆盖并不会挤占更严肃主题的空间(参见“维基不是纸质的”)。
维基百科因其志愿性质而被指在全面性上存在缺陷,并反映了其贡献者的系统性偏见。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拉里·桑格在2004年表示:“当涉及到相对专业的主题(超出大多数贡献者兴趣范围)时,该项目的可信度非常不均衡。”[79] 2011年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英文和波兰语维基百科关于名人的条目中,均存在文化偏见的证据,包括对各自国家文化的偏向,以及在这两个语言版本上都存在的亲美国/英语的偏见[80]。
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在2006年表示:“维基百科社群非常多元化,从自由派到保守派再到自由意志派及其他。……我认为维基百科社群的平均政治倾向比美国总人口稍微偏左一些,因为我们是全球性的,而全球讲英语的社群比美国人口稍微偏左。”[81]
许多政治保守派评论员认为维基百科的报道受到了自由派偏见的影响[82]。安德鲁·施拉夫利创办了保守百科,因为他发现维基百科“越来越反基督教和反美”,理由是维基百科频繁使用英式拼写,并对创造论等话题进行报道[83]。
在乔治·弗洛伊德抗议期间,维基百科上出现了多起关于种族正义的争议[82]。维基百科社群投票否决了一项为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而将网站黑屏的提议,因为这可能会威胁到维基百科在中立性上的声誉[82]。在维基百科上,“中立”更多的是一个通过达成共识来实现的过程。社会科学家杰基·科尔纳(Jackie Koerner)对“中立性”一词提出异议,表示她更喜欢用“平衡”而非“中立”,因为她认为维基百科的目标之一应该是知识公平[82]。
政治偏见的指控并非仅限于美国政治光谱。日语维基百科被多位学者指责存在右翼历史修正主义,尤其是在关于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以及殖民主义等相关条目上[84][85][86]。这一问题已成为维基媒体基金会支持的研究课题[87]。
信息循环与错误传播

被维基百科接受为可靠的来源,有时可能反过来依赖维基百科作为其参考来源。如果维基百科中的原始信息是错误的,一旦它被那些被认为是可靠的来源报道后,维基百科就可以反过来引用这些来源,从而为虚假信息赋予了看似可信的假象[88]。这个为虚假事实创造可靠来源的过程,被网络漫画《xkcd》的作者兰德尔·门罗命名为“引文生成”(citogenesis)[89]。一个已知的例子是萨莎·拜伦·科恩的条目,其中维基百科上添加的虚假信息据称被两家报纸使用,导致它在维基百科中被当作有可靠来源的信息处理[90]。
与“信息循环”有些相关的是错误信息向其他网站的传播。许多网站会逐字引用维基百科上的不实信息,且不提及来源是维基百科。这意味着,即使维基百科后来修正了不可靠的内容,最初源自维基百科的一条不实信息仍可能在数十个其他网站上继续存在[91]。
著名事件
不准确的信息可能在维基百科上持续很长时间才受到质疑。由主流媒体报道的最突出的案例多涉及生者传记。
该事件是维基百科早期关于虚假信息最著名的争议之一。2005年5月,一位匿名用户编辑了美国记者约翰·赛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 Sr.)的传记条目,加入了数条虚假且具诽谤性的陈述[92]。这些不准确的说法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都未被发现,直到同年9月才被赛根塔勒的朋友发现[92]。赛根塔勒本人随后在《今日美国》上撰文,详述了自己的经历。更严重的是,由于维基百科的内容常被Answers.com等网站镜像,这些诽谤性信息被进一步复制和传播[93],即便在维基百科的原文被修正后,这些不实内容仍在镜像网站上存在了三周之久[93]。
该事件反映了非公众人物在维基百科上面临的困境。网络活动家塞思·芬克尔斯坦(Seth Finkelstein)在《卫报》上讲述了他试图将自己的传记从维基百科上移除的经历。他发现自己的条目在2006年3月遭到可能是其长期反对者的破坏,且攻击性内容随后被传播到许多其他网站[94]。他认为,对于不太出名的人来说,维基百科的传记可能是一个“引人注意的麻烦”(attractive nuisance),它等同于在告诉所有网络破坏者:
“这是一个关于某人的条目,你可以在这里不负任何责任地写下任何中伤、诽谤或抹黑的言论。这不会是边缘评论,而是会成为关于这个人的显著内容,并被赋予百科全书的机构地位,从而洗白其声誉。”[95]
最终,芬克尔斯坦为了让条目被删除,不得不亲自参与投票,将自己的传记评为“不够知名”。
此事件展示了一场成功的、持续数年的恶作剧。2010年5月,法国政治家塞格琳·贺雅尔公开赞扬了一位名叫莱昂-罗伯特·德拉斯特朗(Léon-Robert de l'Astran)的人物,称其为18世纪反对奴隶贸易的人文主义者[96]。然而一个月后,法国《西南报》披露,德拉斯特朗此人从未存在过——除了在法语维基百科上的一篇条目里[97]。一位历史学家在被学生问及此事后进行研究,发现档案中根本没有此人,并最终将恶作剧的源头追溯到拉罗谢尔的一个扶轮社[97]。该条目由扶轮社成员于2007年创建,在没有任何来源的情况下在线上存在了三年,直到被揭穿后才被删除[96]。
2007年6月,在职业摔角手克里斯·班瓦被发现死于双重谋杀及自杀的现场之前,英文维基百科的“克里斯·班瓦”条目就出现了一段神秘的编辑。在警方发现班瓦及其家人的尸体前14个小时,一位匿名贡献者在条目中加入了关于班瓦妻子死亡的内容[98]。此事最初引发了关于编辑者是否与事件有关的猜测,警方甚至没收了该贡献者的电脑设备进行调查。然而,最终警方认为他与案件无关,没有提出指控[99]。该贡献者后来在维基新闻上道歉,称这次编辑是一个基于谣言和猜测的“可怕的巧合”[100]。
2009年5月,都柏林大学学院的一名学生沙恩·菲茨杰拉德(Shane Fitzgerald),在刚去世的作曲家莫里斯·雅尔的维基百科条目中,故意添加了一段捏造的名言。他想以此检验新闻记者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101]。尽管菲茨杰拉德的编辑因缺乏来源而三次被维基百科移除,但这段虚假名言还是被全球多家报纸复制并刊登在讣告专栏中[102]。菲茨杰拉德认为,如果他没有主动站出来澄清,他捏造的名言可能会作为事实被载入史册[102]。

“比霍利姆冲突”条目自2007年创建,内容是关于1640年至1641年间在印度发生的一场战争。然而在五年后的2012年12月,该条目被证实为完全虚构而被删除[103][104]。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恶作剧条目在创建后不久,就因其看似文笔流畅、内容详实而赢得了维基百科的“优良条目”称号——这是一个授予不到1%条目的荣誉,并且保持了五年之久。这表明,即便是维基百科的内部质量控制流程,有时也会被精心策划的恶作剧所蒙骗[105]。
尽管维基百科的政策要求条目必须保持中立的观点,但仍有许多试图对条目施加舆论导向的尝试。
2006年1月,多位美国众议院议员的工作人员被发现试图“清洗”他们各自老板的维基百科传记,并对政治对手的条目插入负面评论。例如,关于议员马蒂·米恩承诺在2000年放弃席位的引述被删除,而负面评论则被插入到参议员比尔·福利斯特和弗吉尼亚州国会议员埃瑞克·康特的条目中[106]。
2008年8月,《纽约时报》详细报道了莎拉·佩林被提名为约翰·麦凯恩的竞选搭档后,其维基百科传记的编辑情况。在麦凯恩竞选团队宣布提名前的24小时内,一个专门为此创建的维基百科账户对佩林的条目进行了30次编辑,其中许多是美化性的细节。该用户后来承认其为麦凯恩竞选团队工作[107]。
2009年,维基百科禁止了山达基教会编辑其网站上的任何文章。此前,维基百科的仲裁委员会发现,与该组织有关的成员持续地编辑与山达基教相关的条目,以提升其正面形象[108]。
关于以阿冲突的条目也一直是激烈编辑战的中心。2008年,一个名为“CAMERA”的亲以色列团体组织了一场电子邮件运动,鼓励读者纠正维基百科上被认为存在的与以色列相关的偏见。随后,五名参与该运动的编辑遭到了维基百科管理员的制裁[109]。2010年,据报道,以色列定居者组织“耶沙委员会”与一个名为“我的以色列”的在线活动网络合作,在耶路撒冷举办了一个研讨会,教导参与者如何以亲以色列的方式编辑维基百科条目[110]。组织者内夫塔利·贝内特表示:“我们不是想改变维基百科或把它变成宣传工具,我们只是想展示另一面。”[111]
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吉米·威尔士表示,他反对付费编辑维基百科的做法[112]。尽管如此,一些组织确实付钱给员工来编辑维基百科文章。2007年,有报道称微软公司曾向一位技术作家提供报酬,希望他能编辑关于OOXML标准的技术条目[113]。微软发言人评论说,公司确实与该作者达成了协议,但协议中规定公司不能在他提交编辑前审查其内容[114]。
2015年2月,维基百科的仲裁委员会在调查后封禁了一位长期担任管理员的用户。委员会发现,该用户在数年间操纵了有关备受争议的印度规划与管理研究所及其院长的条目内容,添加正面信息并移除负面信息。一位印度记者在《新闻周刊》上评论说,维基百科条目对该机构的公关活动至关重要,并表示“让这种情况持续如此之久,维基百科可能已经毁了大约15000名学生的生活”[115]。
2005年的《自然》研究中也给出了两个维基百科科学作者面临挑战的简短例子。第一个例子涉及在精神分裂症条目中加入关于暴力的章节。该条目的常驻编辑之一、神经心理学家沃恩·贝尔(Vaughan Bell)认为,最初加入的内容不过是一篇关于“需要把人关起来”的咆哮,而编辑这一争议内容激励他去查阅了相关主题的文献[17]。
《自然》报道的第二起争议涉及气候学家威廉·康诺利。由于在气候变化相关主题上与其他编辑发生长期争执,康诺利最终被置于“编辑限制”之下,而他的几个反对者则被禁止编辑气候相关条目六个月[17]。另一篇论文评论说,这更多的是关于编辑礼仪而非偏见,并指出康诺利“不能容忍蠢人”[116]。
参见
- 维基百科上的意识形态偏见
- 艾赛可莱事件
- 循环报道
- 伍兹尔效应
- 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恶作剧列表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