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红绿金刚鹦鹉
鸚形目鸚鵡科金剛鸚鵡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红绿金刚鹦鹉(学名:Ara chloropterus,葡萄牙语:Arara-vermelha,西班牙语:Guacamayo aliverde),又名绿翅金刚鹦鹉、红金刚鹦鹉、绿翅红金刚鹦鹉、红绿麦鷍[注 1],是鹦形目金刚鹦鹉科金刚鹦鹉属下的一种鸟类。[3]这种鹦鹉就如同其他金刚鹦鹉广泛分布于南美洲一带,并主要居于低海拔的雨林或森林边缘,但在部分地区也能在海拔1500米处出现。[4][5][6][7]牠们主要食用各种水果、种子及坚果,并有啃食黏土的习性,据信主要是为了中和部分食物中的毒性。[8][9]:307
这种鹦鹉全身主要为红色,在不带羽毛的脸上带有数条红色“条纹”,在翅膀上则是呈红—绿—蓝的渐层色,并在尾部也带有蓝色。[4][6][10]这种型态使其与五彩金刚鹦鹉相当类似,并在历史上曾被误认为同一物种,但后者的翅膀渐层颜色主要为红—黄—蓝,是区分两者最直接的特征。[4][11]这种鸟类是终身的一夫一妻制,并以群体活动为主。[6][7][9]:299每窝产卵2—4枚,23—28天后孵化,并在90—100天后有能力独自生活,但通常会与家族相伴到至少满一岁后才会脱离群体以寻找伴侣。[7][12][13]其寿命可达80年。[13]
红绿金刚鹦鹉是相当受欢迎的宠物及展示动物,能够学习说话,并也有跟其他金刚鹦鹉的混种个体被饲养。[12][14][15]牠们最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宠物贸易及栖地遭到破坏,并已导致其自巴西东南部及阿根廷北部消失。[9]:422[10]但因物种下降速度并不达易危物种的标准,故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内被列入无危物种。[1][16]
Remove ads
物种命名与分类

其最早记录可追溯至法国鸟类学家路易·皮埃尔·维埃约于1816年的著作中,他以Macrocercus macao命名,但却将其与五彩金刚鹦鹉视为同一物种。[11]随后数位鸟类学家如海因里希·库尔及约翰·格奥尔格·瓦格勒等人将两个物种分开,但却皆以macao命名这种鹦鹉,导致其命名与五彩金刚鹦鹉重复。[17][18]现在的命名者乔治·罗伯特·格雷也曾在较早期的著作中认为这两者是同一物种过。[19]其首个并非以macao为名的二名法学名则直至1859年,格雷所协助编撰的英国鸟类名录中才出现。[20]
属名Ara是来自图皮语中,一个形容金刚鹦鹉的拟声词Ará,该词所形成的的合成词Arára用以指称鹦鹉。[21]:52种小名chloropterus则是来自希腊文的合成词,由χλωρό(转写:khldros,表示“黄色”、“黄绿色”或“淡绿色”)及πτερός(转写:pteros,表示“有翅膀的”)组成。[21]:103[22]该种小名曾被部分学家认为是阳性名词形式而不符合命名规范,因而一度被改为Ara chloroptera(在规范中,属名及种小名通常需保持阴阳词性一致),现保留格雷当时的命名。[3][9]:422
五彩金刚鹦鹉与其关系相当接近,实际上五彩金刚鹦鹉现在的学名Ara macao中的“Macao”原本是同时指红绿金刚鹦鹉及五彩金刚鹦鹉两者的巴西葡萄牙语名称。[21]:234这两个物种与琉璃金刚鹦鹉之间是同域的关系。[9]:285是单型种,并未有亚种分化。[9]:422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红绿金刚鹦鹉的体长约90—95厘米,体重约1—1.7千克(平均1.2千克)。[8][23]鸟喙宽平均35.2毫米、深平均75.1毫米;翼展41—49吋(约104.1—124.5厘米),翼长平均40.2厘米;跗跖平均长34.3毫米;尾长平均48.6厘米。[23][24]是仅次于紫蓝金刚鹦鹉体型第二大的金刚鹦鹉。[25]:41[24]牠们在野外平均寿命为35—40年,在圈养环境中的平均寿命为50.1年,但通常认为寿命可达80年,而有一只个体在2018年时已达92岁。[7][13][26]
其全身以鲜红色为主,覆盖了前额、头、颈、肩及部分翅膀等处。[4][10]瞳孔白至黄色,脸上的白色裸露部分带有明显以红色羽毛组成的“条纹”,在兴奋时会转红。[4][5][27][10]上喙为白色并在基部带一半的黑色,下喙灰黑色,比例较大。[5][27][9]:422且咬合力相当强劲,可达每平方吋2000磅(约每平方厘米140.6千克),足以将一根扫帚杆折断或咬穿门框。[24][28]
大覆羽、小翼羽、初级飞羽、背部羽毛及尾羽的覆羽是蓝色。[4][27]飞羽内缘则带有部分黑色。[10]翅膀中层覆羽、肩羽和三级覆羽则呈绿色,翅膀及尾巴内侧是红色,整体上并没有黄色。[4][6]尾羽由基部的蓝色转为较深的红色再转为蓝色。[4]腿部为灰色。[5]两性的差异仅在于雄鸟体型稍大,故通常仰赖以性别鉴定技术确认其性别。[28]
未成年个体大致上与成鸟相似,但瞳孔偏灰,下喙为灰色带基部的白色,上翼覆羽有时会偏黄绿色,尾巴较短。[5][29][10]
这个物种与五彩金刚鹦鹉长相类似,不过五彩金刚鹦鹉的红羽较亮,且上翼覆羽的中层是黄色而非绿色,而脸上的条纹较少或淡。[4]
-
红绿金刚鹦鹉
Remove ads
分布及环境
这种鸟类在新热带界的南美洲分布相当广泛。[7]分布在巴拿马以东、安第斯山脉以东、巴西的巴拉那州及马托格罗索州以南的地区之间。[4]包含委内瑞拉、几内亚、秘鲁东部、玻利维亚东部、巴拉圭的福莫萨省及哥伦比亚、圭亚那、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4][7]这种金刚鹦鹉曾在阿根廷北部有所分布,但最后确切的发现纪录是在1917年。[10]
通常分布于海拔450—500米以下的雨林及较潮湿的森林边缘,但在巴拿马奥里诺科河以南的区域最高可达1000—1500米。[4][5][6][27]比其他大型金刚鹦鹉种群的分布更为稀疏也较少。[4]牠们也被记录到会出现在热带落叶林和大草原地带的树廊林或灌木地带中。[9]:422通常最常见于亚马逊雨林的北部和南部边界上。[7]
习性

红绿金刚鹦鹉通常以数只所形成的小群体活动,并会有互相玩闹、梳理的行为进行社交,且这种小群体常常是以家庭成员的形式一同行动。[6][9]:299[13]这种群体行动有助于减少单只个体警戒周遭的时间耗费,也因此有时会跟在红喉巨隼的后面,这种跟在猛禽后方的行为被认为能够使金刚鹦鹉能前往平常不敢前往的地方觅食。[9]:302有时也与五彩金刚鹦鹉或琉璃金刚鹦鹉一同出现。[29][10]
这种鸟类也会每天为了食物飞行一段相当远的距离,其翅膀拍动时较浅,但飞行强健、直接而相当快,其流线型的身躯同时也反映了这一点。[9]:293栖息时则偏好待在岩缝中间。[10]

红绿金刚鹦鹉通常在树冠层上进食水果、种子和坚果。[8]当前有所记录的种子如:直叶榈属、蓝花楹属、香膏榄属、蚁豆属、孪叶豆属、香脂树属、橡胶树属、旋玉蕊属、油桃木属、直叶榈属、纤叶椰属、脱皮藤属、驼峰楝属、苹婆属、槟榔青属、榄仁属、乌桕属、巴豆属、球花豆属及小鳞榄属。而果肉则有记录到镰荚豆属、瓜榄属、印加树属、瑞地亚木属、堆桑属、月牛藤属、蜜杯花属、香豆树属及湿地棕属。其他如巴西坚果属及肋核木属的果实;蔻木属的假种皮和刺桐属的叶子也会被红绿金刚鹦鹉食用。[9]:422

这种鸟类也被发现会有定期前往啃食黏土特殊行为,其确切原因至今并未有一个定论。[8][9]:307但被推测是会使水果更加美味,或使食物中的刺激性成分如生物碱(某些生物碱有兴奋剂的效果)能被中和。[8][9]:307但其他地方红绿金刚鹦鹉,并未有观察到这种行为。[9]:307
其饮食通有富含大量水分的水果,相较于其他鹦鹉而言较不需特地再另觅水源饮用。就算真的有需要,其潮湿的生活环境也让红绿金刚鹦鹉比较不需要特地长途飞行以寻找水源。[9]:309
Remove ads

红绿金刚鹦鹉是终身的一夫一妻制,每年至少会繁殖一次。[7]其繁殖季因地而异,其中苏里南的个体在12月开始筑巢,在秘鲁是11月起,而巴西则是隔年1月开始。[27][9]:422并观察到这些鸟类会在繁殖季前三到四个月时就为了巢穴地点的所有权而大打出手。[9]:312但在进入繁殖季后,这种现象就会趋缓,并在一次观察中发现有一对鹦鹉会协助看照那些双亲暂时不在的邻近巢穴。[9]:312
交配前,伴侣间会彼此梳理并互相喂食,并也会有呼吸急促、蹲低、尾巴翘起及翅膀下垂等行为出现。[7]其巢穴地点的选择十分多样,例如在树冠层的树洞或河边的土堆上,并也会利用悬崖。[27][9]:313-314[10]有一些个体甚至会在悬崖上挖掘出深达2米的分支隧道,被认为是用来防御掠食者或是雨水的沾染。[9]:313-314
每窝产卵2—4枚。[7]雌鸟会独自孵化这些蛋约23—28天,而雄鸟则负责提供其食物。[7]幼鸟会在孵化后第8天内开始长羽,约在60天时就会换羽完,但整个育雏期约需90—100天。[12]通常来说除非找到伴侣,刚离巢的亚成鸟多选择留在原本的群体内跟着家庭一起觅食直到满1岁之后才离开。[7][13]并于2—4岁时达到性成熟。[7]
其繁殖率可能并不是很高,一次对五彩金刚鹦鹉及红绿金刚鹦鹉的繁殖季观察中仅发现,有携带幼鸟的成鸟仅占所有可繁殖对数中的不到五分之一。[9]:320而另一项研究中则在16个巢穴中发现7个巢至少有一枚卵,而当中25只幼鸟中有10只成功成长为成鸟。[9]:422且在人工环境下通常需要更长的配对时间及育幼期。[30]
Remove ads
红绿金刚鹦鹉的叫声十分响亮粗糙,但未如五彩金刚鹦鹉刺耳。[31]美国生物学家查尔斯·A·穆恩三世形容其成群聚于悬崖上大叫的声音“就像是直接对着耳朵吹奏小号一样”。[13]在飞行时可听见“AHH-ra、AHH-ra ”、“arAT、arAT”、“ree-eeah”。[4][29]并还有“scree-er”、“scururee-er”及类似小嘴乌鸦的“kraaah”的叫声。[4][10]停栖时的声音较为丰富多变。[31]
天敌与威胁
红绿金刚鹦鹉虽然具有强大的爪跟鸟喙可自卫,但通常更常选择飞走及大声呼叫以通知其他伙伴。会猎食这些鹦鹉的天敌包含大嘴𫛭及美洲豹;而巨嘴鸟、狐鼬及鹰雕因为会出现在筑巢区附近而被怀疑是可能会吃掉蛋的天敌之一,但未有观察到确切证据。[7]据报这种鹦鹉会遭西尼罗河病毒感染,或跟其他同类一样有自拔羽毛、前胃扩张症、喙羽病及鹦鹉热等问题。[32][14][28]
这种鸟类最主要面临的人因威胁是遭到狩猎以及贸易。[9]:422在巴西东南部,这种鹦鹉遭到了栖息地严重破坏而导致自该地消失。[9]:422
数量保护情况
其总体数量在2019年被估计约有5—50万之间。[16]因其栖息地仅少数部分有严重碎片化的问题,且数量下降的程度并未达易危动物的标准(标准为三代内下降超过30%),故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内被列入无危物种。[1][16]但在《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仍与其他鹦鹉一同被列入附录二内,被限制交易。[2]
1993年以来,圭亚那政府已经完全禁止红绿金刚鹦鹉自该国出口,并已规划相关栖地和水域的保护措施。[7]野外的保育人员也尝试了建筑人工巢穴以增加筑巢机会和人工哺育第二只雏鸟的方式,并获得了一定成效。[13]
- 《欧盟野生动物贸易法规》(EU Wildlife Trade Regulations)附录B生物[33]
与人类的关系

红绿金刚鹦鹉在17世纪初时被引入欧洲,至今在多个动物园及鸟园中可见。[12]而最早在圈养环境下可确认的繁殖记录则在1962年。[12]野生个体会聚集在黏土崖壁上的行为也变成了一种观光景点,且牠们的羽毛也被当地文化用作服装和配饰的装饰品。[7]
这种鹦鹉的理解力相当好,能达到约五、六岁孩童的智商。[34]:137[35]并有机会做表演演出,例如在好莱坞曾有一只名为“蓬肖(Poncho)”的红绿金刚鹦鹉参与了《102斑点狗》、《神探飞机头》及《怪医杜立德》等电影的演出。[26][36]
这种鹦鹉是仅次于琉璃金刚鹦鹉容易入手的金刚鹦鹉。[34]:137牠们能够学习大约15个单词,不过话相对其他金刚鹦鹉而言并不多。[14][28]因其想引起注意或兴奋时的叫声相当大及破坏力相当高等原因,欲饲养时须考虑是否会有影响到其他邻居的问题。[34]:137[12][28]红绿金刚鹦鹉也并非在人工环境下最容易繁殖的金刚鹦鹉之一,其价格较琉璃金刚鹦鹉高,后续的花费也有一定程度。[30][28]
红绿金刚鹦鹉在圈养环境中相当温驯,尤其是在自雏鸟其开始驯养的个体会表现出如同小狗的亲密感情。[34]:137[12]被认为其表现较其他金刚鹦鹉而言来的更为安静且忠诚,被认为是金刚鹦鹉内的“温柔巨人”。[30]饲养时,这种鸟类会需要足够大的空间用以自由飞行(约15米宽)以及提供大量能够供其破坏及游玩的玩具,如消毒的松果或未喷漆的木材、秋千、梯子等。[37]
食物方面则可像野生个体那样食用水果及种子,蛋白质则可用一些熟鸡肉替代。[28]也不能食用对其有毒性的鳄梨、大黄、巧克力或咖啡豆等。[28]
Remove ads
这种鹦鹉在野外环境中已经被发现可以与琉璃金刚鹦鹉杂交产生个体,这种鹦鹉被称作小丑金刚鹦鹉(Harlequin Macaw)。[31][15]而在人为杂交下,雄性紫蓝金刚鹦鹉可与雌性红绿金刚鹦鹉杂交,若与雄性大绿金刚鹦鹉杂交则产生波芬文恩金刚鹦鹉(Buffwing Macaw);雄性红绿金刚鹦鹉则与雌性军金刚鹦鹉产生斑点金刚鹦鹉(Calico Macaw)。[38]其中可能最为常见的杂交种是雄性红绿金刚鹦鹉及雌性五彩金刚鹦鹉的杂交个体——红宝石金刚鹦鹉(Ruby macaw)。[15]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