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罗兰·弗赖斯勒

纳粹德国法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兰·弗赖斯勒
Remove ads

罗兰·弗赖斯勒(德语:Roland Freisler;1893年10月30日—1945年2月3日)是德国律师,生涯始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并在纳粹德国时期达至权势高峰。他先后出任希特勒治下帝国司法部秘书,以及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法院属于宪法架构以外的机关,主要审理反对希特勒独裁统治的政治案件,并以一系列具表演性质的公开审讯闻名。

事实速览 罗兰·弗赖斯勒 Roland Freisler, 人民法院院长 ...
Remove ads

早年经历

与多数纳粹领导人物不同,弗赖斯勒的早年资料相对匮乏。他于策勒出生,父亲为工程师,曾服役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任预备军官,翌年晋升为中尉;同年10月在战场上成为俄罗斯帝国战俘

被囚于俄罗斯期间,他学会俄语,并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浓厚兴趣。其间布尔什维克曾任用他为阵营的食物供应部长。[1]

1920年他返回德国,入读耶拿大学学习法律,1922年获授法学博士。1924年起在卡塞尔执业为律师,同时出任市议员

1928年,他与玛丽昂·罗森格尔(1910年-1997年)结婚,育有两子:哈拉尔德(Harald)及罗兰(Roland)。

加入纳粹党

尽管纳粹党标榜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弗赖斯勒仍于1925年7月加入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党证号码为9679。[2]虽然布尔什维克纳粹彼此为敌,但双方共同的主要对象皆为“威玛共和国”。其时他常为该新兴政党党员处理涉法案件担任辩护,并当选为普鲁士议会议员,后来亦成为德意志帝国议会议员。

1927年,黑森选侯邦省长卡尔·魏因里希曾如此评述弗赖斯勒:

弗赖斯勒作为我们的最佳发言人应该还算称职,尤其在群众面前颇具影响力。但多数人未必会喜欢他。弗赖斯勒同志只适合当发言人,并不适合领导职,因为他不可靠且喜怒无常。

希特勒时期的仕途

1933年2月,弗赖斯勒获委任为普鲁士司法部秘书;1933年至1934年任普鲁士司法部副部长,其后于1934年至1942年出任中央政府司法部副部长。1942年1月20日,他代表时任司法部部长弗朗茨·施勒格贝格尔出席万湖会议,就最终解决方案的具体安排发言;该方案旨在消灭全欧洲的犹太人。

人民法院院长

Thumb
7月20日密谋案其中一次审判,站于中央者为罗兰·弗赖斯勒

1942年8月20日,希特勒任命奥托·蒂拉克接替退休的施勒格贝格尔出任司法部部长,并委派弗赖斯勒接替蒂拉克,出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法院运作于宪制架构之外,专责审理各类“政治罪”,包括黑市交易、怠工、以及失败主义等。此类罪行被弗赖斯勒主理的法庭归入“Wehrkraftzersetzung”(削弱国防意志/破坏军事力量)之列,量刑极为严苛,动辄判处死刑

在其掌权期间,死刑判决大幅攀升。进入人民法院受审者中,近九成最终被判死刑或有期徒刑,且判决常在开庭前已大致底定。1942年至1945年间,人民法院共判处逾5,000宗死刑,其中约2,600宗由第一庭——由弗赖斯勒亲自担任庭长——作出。就人民法院的历史而言,弗赖斯勒的影响至为关键:其主政三年间(1942-1945)的死刑数量,几近等同该院自1934年成立至1945年间其余时期的总和。

弗赖斯勒亦因在庭上辱骂被告、以高分贝咆哮闻名。人民法院审理7月20日密谋案的庭审曾被拍摄纪录。例如在1944年审理乌尔里希·威廉·施韦林·冯·施万嫩费尔德时,他的叫喊声大到令摄制人员难以收录被告的声音。该案中,冯·施万嫩费尔德与多名同谋被判吊刑。此外,1943年审理白玫瑰成员一案,同样呈现强烈的表演式审讯;多名被告被判死刑,并以断头台执行。

Remove ads

死亡

Thumb
罗兰·弗赖斯勒

1945年2月3日,柏林响起空袭警报,联军发动大规模轰炸之际,弗赖斯勒正于人民法院主持周六庭审。当日近1,000架B-17轰炸机向柏林投下约3,000吨炸弹,是该市遭受最大规模的一次空袭之一。包括希特勒总理府盖世太保总部、纳粹党总部及人民法院在内的多座政府机构建筑受创。

据报道,弗赖斯勒匆匆宣布休庭,命人把在囚被告带往防空洞,并暂停当日卷宗整理。在一次几乎直接命中人民法院大楼的轰炸中,他于法庭内被炸断横梁压死。[3]其遗体被发现时压在倒塌的石柱之下,手中仍紧握他尝试抢救的卷宗,[4]包括关于法比安·冯·施拉布伦多夫在1944年密谋中企图刺杀希特勒的案卷。[4]

另有说法指,他是在由法庭前往防空洞途中,被炸弹碎片击中致命,随后在柏林人民法院走廊因失血过多身亡;[5]其时施拉布伦多夫“就站在其身旁,目睹其死去”。[6]弗赖斯勒之死令施拉布伦多夫免于被宣判与立即执行,其后他成为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法官。

一则外电报道称,“显然无人对他的死亡感到惋惜。”[7]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的遗孀路易丝·约德尔(Luise Jodl)于25年后回忆,二战末期她在吕措医院工作时,弗赖斯勒遗体送抵,有工人喃喃道:“这是上天的审判。”据她所述,现场众人“未闻有异议”。[8]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