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斑胸滨鹬
鹬科滨鹬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斑胸滨鹬(中国大陆作斑胸滨鹬,台湾作美洲尖尾滨鹬)(学名:Calidris melanotos),为鸻形目鹬科的鸟类。[2]是一种小型的迁徙性涉禽,在北美洲和亚洲繁殖,于南美洲和大洋洲越冬。它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其鸟巢是一个在地面上挖出的洞,内有厚厚的衬垫,足够深以保护其四枚蛋免受繁殖地的凉风侵袭。斑胸滨鹬长度为21 cm(8.3吋),翼展为46 cm(18吋)。
Remove ads
分类
斑胸滨鹬有时会与“矮鹬”一起被归类在 Erolia属中。这是否代表一个好的单系群取决于系统发生学上难以确定的弯嘴滨鹬 ("C." ferruginea) 的位置,该鹬是 Erolia 的模式种。无论如何,属名 Ereunetes——曾经被用于西滨鹬 ("C." mauri) 和半蹼滨鹬 ("C." pusilla),它们也是矮鹬演化支的成员——在 Erolia 之前已经确立。
“科克斯鹬”("Calidris" × paramelanotos) 是这种物种与弯嘴滨鹬之间的典型杂交种。这并不能证明这两种鸟类之间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因为距离更远的涉禽也曾成功杂交。无论如何,在矮鹬演化支中,红胸滨鹬("C." ruficollis) 和长趾滨鹬("C." subminuta) 是斑胸滨鹬的特别近亲。[3]
学名来自古希腊语。属名 kalidris 或 skalidris 是亚里士多德用来描述一些灰色水边鸟类的术语。种名 melanotos 来自 melas,意思是“黑色”和 notos,意思是“背”。[4]
Remove ads
描述

这种鸟类在外观上与广泛同域分布的尖尾滨鹬("C." acuminata)相似,但尖尾滨鹬并不是矮鹬演化支的成员。斑胸滨鹬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滨鹬(长度为21 cm(8.3吋),翼展为46 cm(18吋)[5]),背部呈灰褐色,夏季雄鸟颜色最深,冬季则最灰。斑胸滨鹬的胸部呈灰色,其下缘明显分界,这也是该物种英文名称的由来;如果鸟类面向观察者,这条清晰的分界线尤为明显。双腿呈黄褐色,喙呈橄榄色且尖端较深。
幼鸟的上部花纹更为鲜明,带有红棕色调和白色背斑。
这种鸟类与尖尾滨鹬的区别在于其胸部花纹、较弱的眉纹和较灰的头顶。
Remove ads
分布与生态

它是一种远距离迁徙的鸟类,大约有一半的物种在东北亚洲的泥炭苔原上繁殖,其余的则在从阿拉斯加到加拿大中部的范围内筑巢。[8]美洲和大部分亚洲的种群在南美洲越冬,但一些亚洲繁殖的种群则在南方、澳洲和新西兰越冬。在迁徙期间和冬季,斑胸滨鹬通常栖息在淡水栖地。
这个物种也经常作为迁徙鸟类出现在西欧洲,并且几乎每年都会在爱尔兰或大不列颠被观察到。[9]虽然斑胸滨鹬尚未被记录为欧洲的繁殖物种,但在夏季于苏格兰的适合繁殖栖地发现了迷鸟个体。[10]许多出现在西欧的该鸟可能是在从亚洲繁殖地迁徙到南非的途中。[11]2003年9月,爱尔兰和大不列颠出现了创纪录的鸟群涌入,其中爱尔兰发现了40只,大不列颠则有150只。在美国太平洋沿岸,这类迁徙鸟群的出现似乎较为罕见。[12]迷鸟个体有时会出现在通常迁徙路线之外的其他地区,例如在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帕劳的密克罗尼西亚地区;它们在夏威夷群岛出现的频率稍高。[13][14][15]
如同许多在北极繁殖的鸟类,全球变暖可能会影响斑胸滨鹬的迁徙:100年前,迁徙的斑胸滨鹬在五月上旬至中旬和八月下旬曾经出现在北俄亥俄州;而如今,主要的北迁时间已提前到四月,大多数该鸟直到九月中旬才返回。[16][17]
这些鸟在草地和泥滩上觅食,主要是视觉捕捉,有时也会探戳觅食。它们主要以节肢动物(如苍蝇及其幼虫、蜘蛛和甲壳动物)[18]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种子为食。[18]雄鸟的求偶展示包括鼓起胸部,这在繁殖季节会有一个脂肪囊来增强他的表现。
斑胸滨鹬筑巢于陡峭的坑巢中,并使用大量的衬垫材料。巢穴深度足够,蛋位于地面下约3 cm(1.2吋),这有助于减少在该物种繁殖地区出现的凉风带来的热量流失。[19]雌鸟会产下四枚蛋。
自1974年以来,斑胸滨鹬的数量已减少了50%。[20]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