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老子化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老子化胡说一词被用来指称中国著名思想家老聃西出函谷关并在身毒现化为释尊瞿昙以教化身毒人这个说法。老子化胡说声称佛教源于老聃的思想,故与道教同源。
然而,道教古时所推崇的许多宣扬化胡说的教典的内容互相矛盾,例如有教典声称老聃就是释尊,有教典则声称尹喜才是释尊,也有教典声称老聃、其妻子及尹喜等人都成为了佛陀,亦有教典声称 老聃与释尊不是同一个人,老聃只是预见了释尊的诞生,并且协助其弟子传法,还有教典竟然声称 因为浮陀是邪神,所以老聃前去降伏祂们,从这种混乱的情况能够看出化胡说的宣扬者在这个方面上从未达成共识,故此化胡说数百年来都备受质疑[注 1]。
现时主流观点已经否定了老子化胡说的正确性[1]。
相关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雪松老师曾经在一场讲座中声称佛教所宣扬的轮回论和古时中华人所认可的道气说及关于帝师的观念影响了老聃教化胡人这一说法,他声称道气说在老聃被神格化这个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也声称《老子铭》是《化胡经》的源头之一,而《老子铭》的作者极有可能受到了佛教所认可的轮回论及关于本生的故事的影响,他声称老子化胡说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他也声称魏太武帝在他所下的灭佛诏书中提出的 佛教不是起源于西域的 而是因汉族人刘元真及吕伯强的弟子在道听途说的情况下附会老庄思想一事而形成的 这一奇怪的说法可能是源自老子化胡说的[2]。
以宗教哲学家洪修平教授及日本学者田茂雄男士为代表的多位学者声称老子化胡说最早是由佛教所提出的,他们声称在最初,佛教为传入中国和在中原生存发展一事而不得不依附于道教,于是编造了“老子化胡”这个说法并称佛教为“浮屠道”,甚至为了让中原社会接受佛教,创立了“老子化为释迦牟尼佛”或“老子教化释迦牟尼佛”的相关理论[3]。有学者认为由于道教在早期尚未完全巩固地位,因此道教也对这个理论加以利用,借此与佛教合作以扩大势力范围,但当佛教立足之后,便贬斥道教为“外道”,并且否定了老子化胡说的正确性[4]。
宗教史学家刘玲娣表示她认为佛教徒提出了老子化胡说 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正确的,但她声称由于目前尚未有足够证据证明其正确性,因此它仍然只是一个推论,此外, 不论老子化胡说由何者所提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化胡说对道佛两教所产生的影响[4]。
后世有说法声称,尽管老聃教化胡人一说的相关故事是被杜撰出来的,不过在汉朝时期开始之前,可能已经有所谓的《老子经》在西域流传,导致老聃西行以教化胡人这一说法出现,而在今人看来,宣扬老子化胡说的教典的内容不是真确的,故此这些内容不是重点所在,相关教典的研究价值在于佛道两教之间因相关教典而发生的争论的历史[5]。
老子化夷说源出东汉帝国统治时期,其声称老聃曾经到达蛮夷之地并曾在当地教化夷人,可是该说法没有提及身毒及佛教,但后来有人将其附会成老聃到身毒去教化胡人并创立佛家一说,故提出了相关说法。
在佛教传入中国一事之初,佛教为了在中国立足,必须与盛行于中国的传统信仰相结合和依附于黄帝、老子的神仙术,时人敬神,把黄帝、老子、释迦佛放在一起合祭。
目前已知最早提及了老子化胡说的内容的史籍是《后汉书·襄楷传》,该书记载说属于太平道的于吉的弟子襄楷于延熹九年(166年),上疏汉桓帝说:
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作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日:“此但革囊盛血。”遂不师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单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黄老乎?
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初入中国时曾经混迹于华夏固有的黄老道及处于萌芽期的古道教[3]。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樊光春声称老子化胡说首先出自于佛教教典而非道教教典,但樊光春也声称这一说法不完全是由佛教方面所创造的,樊光春声称这一说法在当时已经出现,佛教只是利用了这一说法以减小其在被传播时所面临的阻力,当时佛教僧伽自称道士,学佛这个行为也被称为修道,把佛教僧伽称为道士这一行为一直持续至南北朝后期,《法苑珠林》第六十九卷宣称道教后来窃取了道士这个名称,但现今学者认为《法苑珠林》所提出的这个说法不完全符合事实,而道教及佛教最初用老子化胡说来试图会通各自的教义,在当时对双方来说都是能够带来好处的行为,但后来佛教在中华站稳了脚根,其势力远比道教的势力更为强大,道教便开始利用其在政治方面上的优势来试图压制佛教的势力冒起,道教与佛教之间的斗争最后导致几乎全部道经被焚毁[6]。
Remove ads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宣称:“临儿国,《浮屠经》云: 其国王生浮屠[注 2]。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注 3],母云莫邪[注 4]。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乳青毛,蛉赤如铜。……此国在天竺城中。……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魏略·西戎传》宣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
《高士传》宣称:“老子化戎俗为浮屠。”《皇朝实录》宣称:“于阗国,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蓝,是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升天,与群胡辞决曰:我昔游天上,简定人鬼之录,寻当下降。因立此祠焉。”
《齐书·顾欢传》宣称:“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
Remove ads
在东汉帝国统治时期流传的老子西出化胡说在西晋帝国统治时期转变为天竺化胡说,后者在东晋帝国统治时期转变为罽宾化胡说,老子西出化胡说被佛教利用来让中华人更加容易接受自身,导致当时许多中华人认为道教教义与佛教教义之间是相通的,后来佛教势力范围开始扩大,令道教倍感威胁,有道士把老子西出化胡说转变为天竺化胡说,后者声称释尊其实是老聃的弟子尹喜投胎而为的,道教借此贬低佛教的地位,并且大量地制造教典去宣扬这一说法,东晋帝国统治晚期,鸠摩罗什等众多高僧的到来推动了针对佛教教义的学术化进程,佛教的不少教典的内容被译成汉文,佛教逐渐放弃了以庄老思想解释自身教义这一方法,般若相关思想、中观相关思想及大乘佛教关于菩萨的观念被发扬光大,道教方面难以接受,遂把天竺化胡说转变为罽宾化胡说,并且制造了大量教典去宣扬这一说法,同时把佛教教典的内容吸收至其自身的教典,罽宾化胡说声称老聃曾到位于罽宾的暗崛山向胡王宣说《般若波罗蜜》及《道德五千文》等等,道教方面宣扬这一说法此举的目的是使人们相信佛教教典《般若经》所包含的思想是源自于道教的,这与事实不符,但它是道教方面在面对佛教几乎凌驾于道教之上这一情况时所作出的回应[7]。
Remove ads
在六朝时期,有人写出了《老子化胡经》,其试图证明道佛教两教同出一源,也有人宣称佛教只是道教的别支。历史上道士及佛僧曾经多次为老子化胡说是否正确这个问题而与对方进行论辩。在宋朝时期,出现了宣扬此说法的《老子八十一化》。
在汉魏六朝时期,佛教徒对老子化胡说作出了猛烈的批驳,最后这些批驳意见演变为汉传佛教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对于道教教义的全面的抨击意见[4]。汉传佛教宣称道教教典中只有由老聃所著的《道德经》是真典,其他均为伪典,这些伪典不但不是由老聃所著的,而且其主题与老聃所持有的观点相违悖,例如道家主张顺应天道以达到自然虚寂的境界,道教却主张成为长生不死的仙人以扭转凡人必死这一命运,故此道教这些教典大多包含“淆杂并淫谬之说”,此外,汉传佛教宣称老聃虽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但仍只是凡人而非像道教所宣称的那样是神仙[8]。
随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逐渐被加深,老子化胡说不断受到挑战,由于老子化胡说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因此其认可者所作的种种修正皆无法抵挡佛教方面所提出的批驳意见,道教方面在几乎全部论战中落败[9]。在于元宪宗在位第八年爆发的大论战中,参与论辩的一众道士在面对萨迦派法王八思巴国师所提出的质疑时无力招架[10],标志着老子化胡说被驳斥。《化胡经》等众多教典被焚毁,这场论争以道教方面惨败一事告终[11]。
Remove ads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扩展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