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旧草岭隧道
台灣宜蘭縣定古蹟・啟用於日治大正13年(1924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旧草岭隧道是位于台湾新北市贡寮区与宜兰县头城镇交界的隧道,启用于日治大正13年(1924年)12月1日,总长2,167米。原用途为宜兰线使用的铁路隧道,完工之时为东南亚最长的铁路隧道。1985年新草岭隧道通车后停用,至2008年以自行车道之姿重新开放,目前为宜兰县县定古迹,亦为台湾历史建筑百景之一。
Remove ads
历史背景
台湾铁路管理局东部干线宜兰线于日治时期1917年兴建,工程分别从路线的南(苏澳)、北(八堵)两端向中间施筑,其中澳底至大里简的路线,原预定往三貂角的海边迂回,但沿途山壁上有危险的岩石,所以变更路线,将路线拉直,开凿旧草岭隧道[1][注 1]。
旧草岭隧道位于宜兰线福隆车站至石城车站间,于1921年11月28日自北口开工、同年12月16日自南口动工,由鹿岛组(今鹿岛建设前身)负责工程[3],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工务课在隧道两端分设草岭北口诘所(办公室)与草岭南口诘所,督管施工事宜,该二诘所分别驻有工事现场监督员陆军炮兵少尉吉次茂七郎技手、铃木一郎技手、冈武技手、山本政次技手及其他关系者等数人[4][5]。
初期隧道先以人工开凿,之后待1922年旧三貂岭隧道完工后,才挪用该隧道的新式凿岩机,改采机器开挖。在开掘进度上,人工开挖北口侧平均每日2尺6寸、南口侧3尺3寸,机器开挖后北口侧平均每日5尺9寸、南口侧5尺7寸[3][6][7][8][注 1]。
经过两年余努力,旧草岭隧道在1924年2月21日凌晨爆破贯通[3][7][9][注 1],同月25日在隧道南口外举行贯通典礼,与会代表计有鹿岛组永渊清介、台湾总督府殖产局喜多孝治局长、台湾总督府铁道部新元鹿之助部长、海野斐雄技师、台北州知事高田富藏等人[10],其中新元铁道部长致辞时表示“……。夫隧道之长。未必足夸。然而依是所生之意义颇大。即不独贡献于兰阳三郡之产业界。于东部台湾之开发亦有多大贡献。”[11][注 1]。
隧道贯通后,铁道部原力拼在1924年9月25日与宜兰线铁路一并通车[12][注 1],但该期间隧道其它工程陆续传出工安意外[13][14],而8月又遭暴风雨侵袭[3][15][16],使得旧草岭隧道延宕至该年10月9日才竣工[17][18][注 1]。
旧草岭隧道是宜兰线的关键工程,隧道完工后,台湾总督府铁道部随即于同年11月30日举行宜兰线全线通车典礼[19],并于次日(12月1日)起正式营运[20],当日同时开始营业的还有贡寮庄停车场(今贡寮车站)及澳底停车场(今福隆车站)[21]
本隧道在日治时期是台湾最长的火车山洞,施工期间曾流行疟疾,加上当地交通不便(宜兰线北段当时只通到双溪车站),所以工期较长。此外,开凿期间免不了因工程灾害或其他原因造成伤亡,其中死亡者共11人(4位台湾人、7位日本人),受伤者共366人(350位台湾人、16位日本人)[19],可说是为了宜兰交通的改善而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宜兰线铁路完工通车时,《台湾日日新报》的文章标题里还以‘血と魂の结晶’一句[19],来表达对这些可贵生命的形容与悼念。
隧道完工后及通车前,有关单位在北洞口北侧约90米之路线旁,竖立“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纪念隧道完工前因感染黑水热而病殁的工事现场监督员吉次茂七郎技手[5][22][23][注 1]。
单线净空的宜兰线旧草岭隧道通车后,肩负了50余年台北宜兰间的交通重任。到了1979年北回线铁路通车前,台湾铁路管理局已经体认到宜兰线必将成为衔接纵贯线及北回线的重要干线铁路,如果不适时将宜兰线扩建为双线铁路,那么,宜兰线的运量将达到饱和,无法因应未来更高的运输需求。于是,台湾铁路管理局提出“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计划,由台湾省政府函报行政院并于1979年12月获同意实施[29]。
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预留了未来实施电气化的路线净空标准,新建的隧道也必须能输送阔大货物[29],由于旧草岭隧道内部净空没有达到这项标准,所以必须另建双轨的新草岭隧道来取代。新草岭隧道在1985年6月21日完工通车后[30],旧草岭隧道便功成身退,停用封闭,废弃在嶐岭之下。
旧草岭隧道为宜兰线最长铁路隧道,具交通运输、建筑与文化历史意义,隧道于1985年6月封闭废弃后,宜兰县史馆与地方文史工作者、生态及古道专家等数人,分别于隔年(1986年)、1994年及1995年探勘嶐岭古道时,一并探查旧隧道[31][32],后续亦有铁道研究者前往探寻[33]。
2004年7月15日,宜兰县政府公告旧草岭隧道为宜兰县县定古迹 [3]。次年(2005年)4月9日,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陈金德及地方人士,邀集交通部观光局、东北角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及宜兰县头城镇等单位至隧道口会勘,评估旧隧道重生的可行性[34]。
2007年6月2日,配合台湾铁路120周年,旧草岭隧道重新开启一个月,由台湾铁路管理局与东北角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合办“旧草岭隧道—丢丢铜行走之旅”活动[35],台湾铁路管理局局长陈峰男、交通部观光局局长赖瑟珍及宜兰县副县长林信华出席主持[36],并于后续由东北角管理处向台铁局争取后,投入新台币3,000万元经费,将旧草岭隧道整理辟建为自行车道,供民众观光休闲使用。经一年施工,自行车道在2008年8月10日由中华民国交通部长毛治国主持启用仪式,立法委员林建荣、台湾铁路管理局局长范植谷、交通部观光局局长赖瑟珍暨地方人士、自行车车友共同参与开通活动[37]。
2011年10月30日,旧隧道自行车道纳入旧草岭环状线自行车道系统,绕经福隆海水浴场、三貂角、卯澳至石城,再由旧隧道回至福隆车站[38],现在已成为热门的自行车骑乘景点。
Remove ads
建筑特色
本隧道全部以红砖建构,洞口上方女儿墙则局部石砌,整体造型简单,没有华丽的装饰。
隧道洞口之拱为五卷式拱圈(五层红砖砌拱),上方拱腹的地方置匾额一块,隧道北口(福隆侧洞口)匾额由右至左题字为草书的“制天险”,字体阴刻,题字者为当时的台湾总督府铁道部部长新元鹿之助[10];隧道南口(石城侧洞口)匾额题字为草书的“白云飞处”,字体亦为阴刻,题字者为当时的台湾总督府总务长官贺来佐贺太郎[10]。
-
旧草岭隧道福隆端入口(北口)
-
旧草岭隧道石城端入口(南口)
由于“白云飞处”题字曾经一说为“国云飞处”[32][39],而且当时尚未找到有关记载题辞之文献,因此匾额题辞的第一个字到底是“国”字还是“白”字,曾存在争议。是以,中华民国交通部长毛治国于2011年10月,将南口上方题辞定调为“白云飞处”[40]。现因旧隧道贯通当时的原始文献(新闻报导)已公诸于世,故已确定题字的第一字为“白”字[注 2]。
隧道的剖面则为传统的山形坡设计(中间高而两端洞口低),以便完工前后时期的排水,坡度介于千分之1.52至千分之10之间[41][注 1]。另外,隧道内路线绝大部分为直线,仅在接近南口前的一小部分为弯道。
Remove ads
其他纪事
旧草岭隧道北口工事现场监督员吉次茂七郎技手的外孙女、外曾孙女,分别于2013年11月22日与2016年3月30日来到台湾,在东北角暨宜兰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人员陪同下,到“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寻根,并游览旧草岭隧道[42][43]。
注释
引用资料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