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旧香港大会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旧香港大会堂(英语:Old City Hall, Hong Kong)是香港首座公共文娱中心,于1869年6月28日启用,1933年拆卸。
历史

旧香港大会堂始建于1866年,位于香港汇丰总行大厦现址旁,近现称的银行街。这座大会堂是由政府拨地兴建,为当时宝灵海旁地段(今德辅道中),建设费用从市民捐款、戏剧义演及发行股票筹集,其中大股东包括怡和洋行的罗拔·渣甸[1],由法国建筑师艾米特(Achille-Antoine Hermitte)设计[2]。1869年11月2日由访港的爱丁堡公爵亚尔菲腊王子揭幕启用[3]。
此大会堂与欧洲的“市政厅”(City Hall)的分别在于其用途,香港的大会堂没有市政局及市长的办公室的功能,而纯粹为社区而设[4]。另外,因大会堂主要由市民斥资兴建,又有“市民大会堂”之称[5]。
1933年,大会堂的用地售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重建并扩充其第三代总行大厦之用。旧大会堂其余部分于1947年被拆卸[6],部分土地则为1950年兴建中国银行大厦之用[7]。直到1962年,新一代的香港大会堂才落成启用。
Remove ads
建筑

旧香港大会堂是一座两层高的仿巴洛克建筑[8]。下层东翼为博物馆,中间部分为香港公共图书馆及休息室,西翼则为剧院;而上层则为大礼堂,常作舞厅之用。建筑物正门外建有由颠地洋行赞助的喷泉。
现存于警队博物馆的“上水之虎”虎头标本,在其击毙后翌日已于此博物馆内首次展出,直至建筑需拆卸后才移至旧中区警署(今大馆)的警官餐厅大门门顶[9]。
使用对象
旧香港大会堂是当时洋人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华人在使用旧香港大会堂时则受到很多限制,例如只能在指定时段进入图书馆。香港总督轩尼诗曾建议放宽对华人使用大会堂的限制,但引起洋商的强烈不满,原因是大会堂是由英商出资建造的,所以不应再增加华人使用权限,最后作罢[10]。
图片

-
香港大会堂与汇丰总行大厦(1875年)
-
颠地喷泉广场及右侧的皇后大道中(1908年)
-
颠地喷泉广场及停车场(1925年)
参见
- 香港大会堂(1962年落成并沿用至今)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