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芳兰美术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芳兰美术会(英语:Fanglan Art Association),是台湾艺坛上于1974年由台湾日治时期台北第二师范学校(现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校友、画家郑世璠及李石樵等八人以纪念日籍恩师石川钦一郎与小原整的名义发起成立的前“芳兰绘画部”同窗会暨美术交流社团,同窗会初期以石川的别号命名为“一庐会”。[1][2]
历史
芳兰绘画部的前身为由陈植棋创立于1924年的“台北师范学生写生研究会”,成员包含蓝荫鼎、倪蒋怀等人;1927年,招收台人的北二师成立,由石川钦一郎兼任美术教师,并利用课余时间指导该绘画部直至1932年返日后由小原整继任。[3][4]“芳兰”的名称源自母校北二师“芳兰校区”校舍比邻的芳兰丘陵,于战前固定每年举办师生作品联展,以相互观摩同时推展台湾美术为目的,1945年后演变为同窗会性质与美术同好的交流会社。[3]会社成立之初由发起人根据前北二师绘画部同侪名单递出入会邀请,以每年举办一次展览会的形式运作[5][6],以郑世璠为负责人。[3][7]
首届展览于1975年4月1日至6日于台北市哥雅画廊举行,共有台、日籍艺术家叶火城、李石樵、陈水成、王新婴、李宴芳、苏秋东、吴栋材、石川钦一郎、石川滋彦、小原整、小原行夫、小田部三平、北原政吉、吉野正明、福山进等36人参展。活动至1997年4月4日于台北市国际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时已历十五届。[8]后因许多成员陆续旅居海外,促成1983年及1984年于美国洛杉矶的两届海外展。[8][1]
芳兰画会整体的创作风格与官办的“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主流画风“泛印象派”相近,以风景写生为主的创作路径延续日治时期的写实主义精神,与战后北师其他较具声势的现代绘画运动美术团体东方画会和现代版画会等美术团体的走向相异。[9]芳兰美术会相较于战后同样承接此脉络的其他美术团体,在当时是少数由台、日籍画家共组的画会,诸如台阳美术协会、青云画会、纪元画会、今日画会、纯粹美术会等会社,除纪元画会的会员中有桑田喜好的加入外,余皆罕有日籍画家参与。[10][11]
成员
芳兰美术会的主要成员包含李石樵、林有德、林天佑、郑世璠、姜镜泉、戴文忠、苏秋东、叶火城、洪水涂、陈锦钟、张瑞腾、陈在南等名家以及日籍的北原政吉、小原行夫、吉野正明、西村政次、草野胜美等成员。[1]
自第五届展览起亦曾邀请毕业校友黄瀛魁、杨启东、林锦鸿、李梅树、黄奕滨、李泽藩以及非校友的蓝荫鼎等画坛名家共同展出。第十一届芳兰美展特别为曾因“违反校规”被退学的校友陈植棋举办遗作展,以彰显其艺术成就。[12][10][13]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