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华盛顿地铁红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华盛顿地铁红线(英语:Red Line)是华盛顿都会区捷运系统最早通车、最繁忙的一条路线,大致上呈U字型。
红线是目前地铁系统中唯一一条没有与其他路线共用轨道的路线,除了1997年1月至1999年9月17日期间之外,当时绿线曾在布鲁克兰-美国天主教大学站(Brookland–CUA)至法拉格特北站(Farragut North)间的路段与红线共用轨道。另外还有一点独特的是,红线在尖峰时段时有一种从格罗夫纳-斯特拉丝摩站(Grosvenor-Strathmore)至银泉站(Silver Spring)的缩短型区间营运模式。在2006年4月20日,非尖峰时段时列车的终点站改至凉荫丛站(Shady Grove),形成了凉荫丛↔银泉的区间模式。红线在尖峰时段需要44辆列车(10辆八节列车及34辆六节列车)来应付搭客流量。[1][2]
在内部,红线以地铁中心站(Metro Center)分为两段——地铁中心以西的凉荫丛线(A)及以东的格兰蒙特线(B)。
Remove ads
路线
本段起于华盛顿特区西北象限内,第12街及G街会让处的地铁中心站,沿着G街向西延伸,至拉法叶公园及法拉格特广场底下改为西北向,接着沿着康涅狄格大道,转入尤马街(Yuma Street)往西至特雷回旋处(Tenley Circle),然后再沿着威斯康辛大道往北行经贝塞斯达(Bethesda),穿越首都环线公路,沿着马里兰州公路355的东侧向北,到达蓝道夫路南边,接着从地下穿越一片私人土地来到巴尔的摩及俄亥俄铁道,改为地上路段沿着该铁路来到罗克维尔的凉荫丛,终点站以北有储车轨和监视设备。未来并有计划向北延伸至马里兰州的日耳曼镇(Germantown)。
本段自地铁中心站沿G街向东延伸至第6街,接着在司法广场(Judiciary Square)底下向东南前进,再于D街底下往东行,接着在联合车站底下向北行,接着进入地上路段沿巴尔的摩及俄亥俄铁道往北,穿越银泉一带,然后又进入地下段,沿着16街和乔治亚大道直到终点站格兰蒙特。
历史
1969年起,除罗克维尔站(Rockville)至凉荫丛站延伸段之外,华盛顿都会区交通局大致已经决定了红线现行的路线及车站。[3]凉荫丛延伸线的经费于1975年7月获得有条件的核准。[4]
红线的列车服务始于1976年3月29日,于法拉格特北站(Farragut North)至罗德岛大道站(Rhode Island Avenue)间运行。而位于本段上的画廊-中国城站(Gallery Place–Chinatown)则由于法院认定其缺乏残障设施,而延后至同年12月15日才启用。翌年1月17日,红线的西端终点站往北延伸一站至杜邦回旋处站(Dupont Circle),1978年2月6日向东延伸4站至银泉站(第一次将马里兰州纳入地铁服务范围),1981年12月5日西段往北延伸3站至梵尼斯-哥伦比亚特区大学站(Van Ness–UDC),1984年8月25日又往北延伸五站至高富诺-斯特拉丝摩站,该年12月15日往北延伸4站至凉荫丛站,1990年9月2日东段延伸2站至惠顿站(Wheaton) ,1998年7月25日则延伸至格兰蒙特站。
在1990年代初期托腾堡↔绿带支线(今绿线的一部分)完工不久之后,绿线通勤区间变成了为期6个月的实验。搭客可以在绿带站至西凯悦村站(West Hyattsville)间任一站乘搭与红线跨线路运行的列车直达法拉格特北站。路过托腾堡站的列车行经一条介于西凯悦村至布鲁克兰-美国天主教大学站间的单线铁道支线。由于这条区间兴办的相当成功,因此便继续维持下去,直到1999年绿线市区段竣工为止。
介于联合车站及罗德岛大道站之间的诺玛-高立德大学站(NoMa–Gallaudet U station)于2004年11月20日启用,是华盛顿地铁第一个于营运中两站之间新设站的案例。
Remove ads
车站列表
Remove ads
事件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