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菲利普·莫里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菲利普·莫里森(Philip Morrison,1915年11月7日—2005年4月22日)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曼哈顿计划,后来又从事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学、高能天体物理学和搜寻地外文明计划方面的研究。
莫里森四岁时患上了脊髓灰质炎[1][2][3][4],由于患有脊髓灰质炎,莫里森直到三年级时才开始上学。莫里森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他对物理学有浓厚兴趣[5]。他后来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研究物理学,并且师从罗伯特·奥本海默。 1940年,莫里森在罗伯特·奥本海默[6]的指导下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7]他还加入了美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了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并参与曼哈顿计划,他与尤金·维格纳一起从事核反应堆设计工作。
1944年,他搬到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他与乔治·基斯佳科夫斯基合作开发了爆炸透镜。莫里森将三位一体的弹芯放在一辆道奇汽车的后座上,然后把它运到核试验现场。他还是阿尔伯塔计划核弹装载团队的负责人,他协助将原子弹装载到飞机上,然后载有核弹的飞机前往广岛和长崎丢下原子弹(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战争结束后,他前往广岛评估原子弹造成的损害。
战后他反对核武器扩散。他为《原子科学家公报》撰稿,并协助创办了美国科学家联盟和国防和裁军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他是为数不多的保留教职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的前美国共产党党员,但他的研究方向从核物理转向了天体物理学。他发表了关于宇宙线的论文,他195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被外界视为伽马射线天文学诞生的标志。他还参与编写大众科学书籍、文章而且还会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