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赤壁之战

東漢末年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赤壁之戰
Remove ads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乌林一线之决战。此战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之著名战事,亦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声名最显之役[注 3],并且是第一次发生于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

事实速览 赤壁之战, 日期 ...
Thumb
赤壁之战示意图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孙权派遣鲁肃探听落难的刘备会否联盟抗曹,于是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黄盖诈降火攻,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

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分荆州[注 4],奠定三国鼎立之势。

Remove ads

背景

自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天子以来,其势力逐渐扩大。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刘备、袁绍,控制了中国的中原与北方地区[4]:191[5]:341。建安十二年(207年)白狼山之战后,曹操降伏乌桓首领,获得了善战的乌桓骑兵。袁氏的残余势力也被消灭——袁尚、袁熙逃亡东北,依附公孙康,最终被公孙康所杀[6]:235-236[7]:248。当时公孙康与曹操亲善;西北的势力各自为战,又被曹操的部下钟繇所牵制;曹操遂决定依照谋士郭嘉生前所定的计划,“当先定荆”[4]:192[5]:338[7]:102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地。其又“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在刘表治下“财谷如山”[7]:103-105

刘表自初平元年(190年)被权臣董卓任命为荆州刺史,至建安十三年(208年),已在荆州经营19年[7]:31,47-48。刘表没有太大的野心,只维持了领土的安定[6]:261-262,但也得到了治下百姓的感激[7]:133。先前,刘表未参与讨伐董卓之战,且曾接受董卓余党李傕等授官爵,导致刘表“名不正”[7]:38,44。再加上刘表善文治,较不擅武略[7]:44-46,尽管据有荆州八郡,“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但未能收服在荆州的诸多人才[7]:31

若取得荆州,曹操可获得南下避难的人才和人口,又可以使东吴的孙权和西蜀的刘璋孤立无援。早在建安四年(199年),张绣以南阳投降时,通往荆州的门户便已打开[7]:104,107-108,112

Remove ads

南征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农历正月,曹操率军回到城,凿玄武池以练水军[6]:241-242;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自任丞相,以驯顺的郗虑为御史大夫,又将政敌孔融夷族,巩固了自己的权力[7]:116[6]:117,245。同时,西凉的马腾被曹操的部下张既说服,入朝为卫尉,其家属迁邺。原部队由马腾之子马超所代领。西北势力对于曹操的威胁进一步被减轻[6]:258[8]:154

曹操原本并不急于南征荆州,但是同年,六十五岁的刘表病重,其子刘琦、刘琮争权[6]:242,259,262,刘琦出为江夏太守。当初袁绍病死,其子袁谭、袁尚争权,曹操隔岸观火。这次情况虽相似,但多出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即战场经验丰富而又被曹操所忌惮的刘备。刘表二子争权,可能使刘备渔翁得利[6]:264-265[7]:113

七月,曹操于许县集合军队[9]:111[6]:265,留“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保卫后方[10]:269。曹操按照荀彧的意见,“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不掩盖进攻的方向,但是迅速前进——从许走“颍川南阳道”至宛[10]:190-191

八月,刘表病逝,刘琮在襄阳即其位[6]:264。此时,刘琦守江夏,文聘守章陵,刘备屯樊城,关羽巡守汉水。若荆州诸人能合力抵抗,尚可与曹操相持[7]:124-125,127

傅巽劝刘琮说:“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将刘备与刘琮对立[7]:131。刘琮见曹操势强,刘备难以倚仗,孙权虎视东方,蒯越等旧臣皆劝降,自己又与兄弟不和,遂决定投降曹操[6]:265。曹军将领皆疑有诈,唯娄圭断定其是真降[7]:131

当刘琮派宋忠通知刘备时,曹军已至宛[注 5]。曹操的急行军和刘琮的决定使刘备措手不及。刘备令关羽率水军沿汉水南下,自己则南奔江陵[7]:132[10]:191[4]:197。有人劝刘备劫刘琮南下,诸葛亮也劝刘备攻刘琮夺襄阳,刘备皆不从。虽然刘备的实力强于刘琮,但即使得到襄阳,刘备也无法抵御曹操[7]:74,132-133。刘备在刘表墓前辞别,又向刘琮喊话,对刘表家族表示忠诚,试图得到荆州人的支持[4]:197

九月,曹军到达襄阳以北六十公里的新野[6]:265[4]:193。荆州从事王威建议以奇兵掳获曹操,刘琮不从[9]:113[注 6]

刘琮前往新野请降。曹操任其为青州刺史,封列侯[注 7],劝降之人皆封侯。曹操任荆州人章陵太守蒯越为光禄勋,别驾刘先为尚书令,韩嵩为大鸿胪,文聘为江夏太守,邓义为侍中。又命北方逃难的士人窦辅、司马芝、裴潜、和洽、王粲等人为官[4]:193-195[注 8]

Remove ads

长坂坡之战

刘备的宣传虽吸引大批荆州士民归附,却也引发平民的恐慌。随行民众拖缓了行军速度[7]:149[4]:197。刘备在新野时,“不过数千人”,到当阳时,“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7]:73,134[5]:343

江陵作为军事重镇,若被曹操攻占,既可补给军队,又可防止刘备重整态势,与刘琦等联合,凭险据守[7]:141,144。曹操占领襄阳后,亲率五千骑兵,以文聘为向导,与曹纯急追刘备[4]:197-198[7]:148。曹操一日行军120公里,在长坂追上刘备。其速度出乎刘备意料,刘军一触即溃,刘备弃妻子而逃,张飞据水断后。赵云救出甘夫人与刘备的幼子刘禅。曹操尽得其辎重、部众。刘备东走与关羽会合[4]:197-198[6]:266,268[10]:191。时刘琦正往北与刘琮争权,闻讯转道汉津,与刘备合兵退守夏口[10]:933

经过此次杀戮,“荆州荒残,人物殚尽”,更有士民反抗曹操。曹操遣徐晃“讨中庐、临沮、宜城贼”[10]:199,自己赶往江陵,安顿民心,收编当地的水军[13]:101[6]:268。曹操以章陵太守赵俨为都督护军,统辖张辽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军,镇守后方的汝南、南阳;又令文聘驻夏口旁的安陆、随县附近[7]:286,295,297

刘表二子的分裂导致江陵南方的诸郡均持观望的态度。曹操命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又以金旋为武陵太守,但仅获得了地方官员名义上的归顺。鉴于统治未稳,曹操未从其地征兵[6]:268[13]:101。蜀地刘璋先后遣阴溥、别驾从事张肃、益州别驾张松前来致敬,并派兵三百,以供差遣。长江上游对于曹操已无威胁[7]:148[14]:44

孙刘联盟

原在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在襄阳之战中被刘表的将领黄祖所杀[注 9]。后孙坚之子孙策、孙权与黄祖多次交战。建安十三年春,孙权攻下江夏,杀死黄祖。江夏距离江东颇远,孙权无力兼顾,遂屠城虏民而走[6]:262-263[14]:63

刘表死后,两家虽有世仇,但因荆州地理对江东的重要性[14]:62,65,孙权命鲁肃借为刘表吊丧之名前往荆州,探听刘备等人的消息,自己屯兵柴桑[4]:198。鲁肃得知刘琮投降后,在当阳追上刘备,与其同至夏口。刘备表示将投靠旧友苍梧太守吴巨[注 10]。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连合抗曹,刘备便遣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孙权,自己率兵前往孙权的领地——位于夏口下游五十公里的樊口[注 11][6]:269[4]:199,205[7]:183

当时曹操与孙权并非公开敌对。两方互有婚姻——孙策之弟孙匡娶了曹操之弟的女儿,曹操之子曹彰娶了孙贲之女——曹操也曾授予孙权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的官职,因此曹营认为孙权会杀掉刘备。唯独程昱认为孙权不会如此,毕竟此前孙权也未答应曹操送质子的要求[14]:63:47-48

曹操见刘备东至樊口,致信威胁孙权投诚:“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注 12][13]:47-49。曹操又授予孙权从兄孙贲征虏将军,领豫章太守,与孙权平级,试图分化孙氏内部。孙贲之弟孙辅私下与曹操联络,被孙权囚禁。孙贲在朱治的劝导下未送质子[注 13]。从前线孙氏将领的摇摆不定(孙贲在豫章,孙辅在庐陵),可见孙权势力内部的动摇[14]:49[4]:204

当初张昭秦松等士人以重兴汉室的方针辅佐孙策。现在面临挟汉室之名的曹操的威胁,张昭等人便劝孙权投降[14]:55-56。周瑜、鲁肃则依据谶纬,认为江东将有帝王替代刘氏[14]:57。鲁肃提议孙权联合刘备,并召回在鄱阳的周瑜共商对策。周瑜到后,说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以消除抗击朝廷的顾虑,又制定了深入进攻的计划[6]:270[14]:71-73。诸葛亮进一步以当时的情势——即孙权对曹操不能再“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只有降伏或战争两种选择——说服了孙权联盟刘备[14]:69-70

孙权于是任命周瑜、程普共同领兵,沿江而上,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6]:270-271。二将的分权是孙权制衡的手段,但不利于战场的指挥[16][18]:397。孙权也没有倾全力而出击。若战事不利,孙权仍有足够的力量再作决定[4]:203

联盟记载

三国史官采取专美本国之叙事立场,陷入互为对立之正统解释争夺战[19]

后世裴松之认为,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对抗曹操,都是先出自鲁肃所谋划,鲁肃又对诸葛亮说自己与诸葛瑾是友人,故此诸葛亮已经多番听到鲁肃谋划。然而《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以连横战略游说孙权,孙权听后大悦。如此看起来诸葛亮像是此计策的始创人。如果是两国史官,会各自记述自己所闻,称赞美化自己本国,各取自家功劳。但是如今《鲁肃传》及《诸葛亮传》记述均出自陈寿一人,资料记述不一致,此非史书应该出现[20]。孙权是主动派鲁肃找落难的刘备联合,一心对抗曹操,而不是诸葛亮发起主导联合。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认为时序有误,而刘知几评价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评价道:“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记述,孙权与周瑜决计抗曹在前,鲁肃于当阳遇刘备在后,诸葛亮代刘备出使孙权在后,巩固孙刘联合的决心,孙权派遣周瑜和程普等率军与刘备合力,唐朝许嵩的《建康实录》六朝历史也是同样先后次序(建康实录之时序被陶札质疑,陶札认为孙权派遣鲁肃打探北方消息邀请刘备共拒曹操,这一段记述事发生在孙权和周瑜私下决计之后是有误。意思是孙权派鲁肃打探是发生在周瑜密会决计之前,而不是密会之后才开始派出鲁肃,陶札引注在孙权派鲁肃打探消息的时序,而不是引注在诸葛亮到达江东之后的时序,密会决计的时候鲁肃在路途上而不是在朝廷上,然后鲁肃劝孙权从鄱阳召回周瑜。)。东晋袁宏《后汉纪》亦是先记周瑜游说孙权,后记诸葛亮游说孙权,而没有提及鲁肃。

“《江表传》: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三国志·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鲁肃趁孙权更衣游说他,“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整合资料两者皆有记述,记载诸葛亮“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而且认为二人同到柴桑后,是诸葛亮先于鲁肃游说孙权。故将诸葛亮会见孙权摆在周瑜决计之前发生,南宋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在资治通鉴的基础再加以自己的见解和注释,故此架构不变。

《吴主传》《鲁肃传》《周瑜传》《江表传》《吴录》《建康实录》记述孙权打算与曹操开战,所以听从鲁肃提议,邀请刘备共拒曹操召回周瑜商议,而周瑜在大臣会议上不认同投降派看法,并分析孙权的南方军队及曹操北方军队的优劣之差,孙权也借此砍桌子以表决心压制投降派。也提及到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答复孙权,孙权收到刘备答复后,派周瑜和鲁肃等与刘备合力。而《诸葛亮传》记述则全部归功于诸葛亮所为,没有记载孙权、周瑜、鲁肃的举动。随之记述刘备来到夏口,孙权没有派鲁肃主动邀请刘备联合,鲁肃也没有出现过,而是诸葛亮认为事态紧急,主动向刘备申请到柴桑找孙权联合。而又说孙权当时拥兵柴桑观成败,没有派任何一个人施与援手,全凭诸葛亮自己一人出使江东,激说不愿出兵对抗曹操的孙权,孙权怒说不打算给别人指挥自己的十万军队,决心坐以待毙不卷入战争中,反问诸葛亮为何刘备不投降,诸葛亮解说刘备如何英才盖世有人望,虽然被打败,但是仍然兵多,然后又道出与周瑜差不多的优劣分析,如果是刘孙联军一定可以打败曹操。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在观望之孙权因为诸葛亮所说才联合刘备,随后周瑜和程普率军附和刘备的总指挥。

Remove ads

决战

Thumb
铭文弩机,赤壁镇墓葬出土。望山上刻“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一张”,它的出土为研究赤壁之战提供了实物资料。

战前部署

曹操军方面,部署情形,如下:

孙权、刘备联军方面,如下:

参战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为了保存曹操颜面,并没有记录被火烧大败一事,只记载与刘备交战不利而撤退[21]。《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孙权派周瑜大败曹操舟师于赤壁、乌林[22]。而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传记并没有参与赤壁及乌林之役的举动记载,关羽、张飞只在南郡之战尾声的时候有记述;相反吴将黄盖、程普、鲁肃、吕范、韩当、吕蒙、甘宁、凌统、周泰等人的传记均记载跟从周瑜破曹操于赤壁及乌林,决定战在乌林。《三国志·先主传》及《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周瑜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而《吴录》、《江表传》、《后汉书》、《资治通鉴》、《英雄记》、《建康实录》则是周瑜为赤壁大战及乌林追击战的总指挥官。陈寿《先主传》及刘协《山阳公记》则归功火烧赤壁于刘备。而曹魏建安七子的王粲《英雄记》记载是周瑜用轻船走舸火烧曹操,而导致曹操军大败而退[23]。《江表传》则记载周瑜率军在前,而刘备不信任兵少的周瑜会赢,与关张在后观成败再决定进还是退,后来火烧赤壁,曹操送信说是瘟疫导致自己烧船撤退,只是周瑜虚获此名。但《郭嘉传》记载是曹操大败撤退到荆州的时候才遇上瘟疫,所以才下令烧船[24]

Remove ads

火烧乌林

周瑜率领的水军在水上前进,而刘备在樊口等待,然后两军水陆并进,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在沿江东弄时,遭遇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将军队“引次江北”,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将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火攻:“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即时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举帆,顺风而前,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黄盖中流矢,堕寒水,后为韩当所救[25]。孙刘联军乘势率轻锐横渡长江,雷鼓大震,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

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穿过云梦大泽,向江陵方向退却,遇泥泞,道不通,以羸弱士兵填充泥地才得以逃脱,死者甚众,刘备不久亦放火,但追之不及,孙吴军于此处未有记载。曹操至江陵城下,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曹仁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一直在南郡防守直到后来接应败退的曹操,而以满宠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大胜。

Remove ads

抢夺荆州

赤壁决战后,曹操带兵退回北方,从此致力经营北方,终生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无法短时间内统一海内。而孙刘联军乘胜进攻曹操荆州之地。为了打通进攻江陵的通道,孙权占领了江夏郡南岸的沙羡、鄂县、下雉等地。

周瑜等进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对峙,未有交锋。刘备见曹仁粮食多,向周瑜提出分张飞和一千人跟随周瑜,向周瑜要二千人断曹仁后路,如此前后夹击就可以逼退曹仁,周瑜听从,于是分二千人给刘备。周瑜派遣甘宁袭取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刘璋与曹仁的联系断绝。刘璋原本派袭肃等趁临江郡空虚夺取了秭归、巫县,但甘宁到后,袭肃即率三百军投降。曹仁分兵围攻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听从吕蒙之计,留凌统守后,自己就与吕蒙前往解救,甘宁之围解决后,即引到北岸。吴军先锋先包围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差点丢了命,后来曹仁突入救出自军。

十二月,孙权为了减轻周瑜等在荆州之压力,亲自率尽余的军力围合肥,分兵派遣张昭攻九江之当涂,向曹军施压力。围城数十日无法攻下,最后听从张纮之言退兵。(详见合肥之战#第一次战役[26][27]

后双方克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㧰阵,却被流矢射中右胁,于是后退。曹仁知道周瑜卧未起,勒兵到吴阵。周瑜便起来,案行军营,激扬吏士,击退曹仁。

刘备撤出江陵,之后在孙曹交战间乘机出兵荆南四郡,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投降。战后,刘备另派遣关羽阻绝曹仁北逃道路,但与徐晃满宠交战未果,在乐进、江夏的文聘增援反攻汉津,击退关羽[28]。汝南太守李通率众来击关羽,亲自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援曹仁军,勇冠诸将[29]。终于一年时间后,无力再战的曹仁被迫撤退,周瑜进驻江陵。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30]周瑜分公安给刘备屯驻。而刘备上表以刘琦为荆州刺史,并拔擢诸葛亮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使得自身实力迅速扩大。

Remove ads

分析

赤壁战前曹操极具优势: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对曹操的人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它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统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不过,既然曹操具有如此之优势,所以令孙刘联军之战绩更显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是中国历史上成功以寡击众之著名战例。

时机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没有乘胜彻底击溃刘备,错过了战机。

詹士模认为,曹操战败后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是指慨叹没有采用攻袁氏兄弟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之策略,所以曹操应等待孙刘联盟生变[31][32]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进攻时机正确,胜负是天为之运数。当时关西有韩遂、马超,曹操不得久留荆州。而曹操“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又评曰:“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又言,后来曹操击破汉中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于曹操不用刘晔之计,未有把握时机突袭蜀地,后更在汉中之战失利。

疫病

而传统评论一般没有探究是何疫病流行。曹操将失败原因归于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见于《江表传》,陈寿亦多次提及曹军有疫病。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陆军主力来自北方,荆州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气候

在远流出版,陈文德撰写的《曹操争霸经营史》一书中,分析了曹操战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东南风。

曹操用兵如神,俗语说:“说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疾如风与侵略如火,刘备在徐州就因准备不及而弃军逃亡,至荆州赤壁开战前,又遇到类似状况。曹操既然用兵谨慎,在赤壁兵败如山倒的原因,周瑜可能还隐瞒一个气候学的事实。赤壁东南有幕阜山脉,乌林西北有云梦大泽,当天气放晴后之夜晚,因山地散热快,湖泽散热慢,温差对流可能会逆吹东南水陆风下降风,由冷山地(东南)吹向暖湖泽(西北)。冬天逆吹东南地形风此一点是北方长大之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为长江水边长大者之地利。

战线

曹军另一个战略失策是战线太集中。曹操将大军兵力集中用在于乌林一个方向上与东吴决战,如此便可被东吴利用地利与水军优势一举击退,一旦曹军被火攻,则全军溃败。此后曹魏亦曾数次南击均无法取胜,直到西晋针对东吴弱点采取兵分多路进攻之策略,令东吴首尾不能相顾,彻底发挥兵力优势压倒对手,而取胜灭吴。[31]

传说与演义

Thumb
曹操南屏山横槊赋诗,月冈芳年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对于曹操的兵力有八十万之夸大,据考证,曹操能调动至前线的兵力大约为7万[33]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决战日写在十一月甲子日。京剧传统剧目《群借华》(《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据此改编而成。

地方史与传说中,曹操战败逃亡时被关羽在华容释放。《山西通志》:孙权约昭烈拒操,操败归,遇羽于华容,释之。

Remove ads

附录

史料

Thumb
赤壁之战场所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陈寿著《三国志》。《三国志》之《魏书》、《蜀书》和《吴书》中有许多矛盾。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经过整理考异上述史料后,依据列出赤壁之战过程(见卷65、卷66)。

孙权攻合肥与赤壁之战时序记载有矛盾。三国志曹操传记载〉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近年,考古发现开始补充正史记载。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发现铜、铁、玉带钩各一件。

赤壁位置

多年来,学术界有讨论“赤壁”地望位于何处。

参见

注释与来源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