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军用直升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军用直升机(英语:Military helicopter)是指为军队专门设计或由现有直升机改装而成的机型。军用直升机的任务取决于其设计或改装的功能。军用直升机最常见的用途是空运,但运输直升机也可被修改或转换以执行其他任务,如战斗搜寻与救援(CSAR)、医疗后送(MEDEVAC)、担任空中指挥所,甚至被加装武器以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某些专门设计的军用直升机则用于执行特定任务,例如攻击直升机、侦查直升机与反潜战(ASW)直升机。

类型与角色
军用直升机在现代军事力量的海、陆、空作战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般而言,制造商会在不同重量与尺寸等级上开发机体,并可透过安装任务专用设备以适应不同角色。为降低开发成本,基础机体可进行加长、缩短、升级新引擎与电子设备,甚至可将整个机械与飞行系统安装于新机身上,以创造新型飞机。例如,贝尔UH-1易洛魁直升机(俗称“休伊”)便衍生出多种改进型,包括透过加长与换装新引擎而诞生的贝尔AH-1“眼镜蛇”等型号。
现代直升机引入了模组化系统,使同一机体可在数小时内快速转换配置以执行不同任务。例如皇家海军服役的AW101灰背隼直升机可在短时间内由反潜任务配置转换为运输任务。为了在同时保持灵活性并降低成本的情况下,部分机体可采用“预装界面未配装”(意为“具备安装条件但未实际配备”)的设计方式。举例而言,美国陆军的AH-64D阿帕契各型直升机皆具备安装“长弓”(Longbow)雷达系统的能力,但由于购置数量有限,无法让所有机体都实际装设该系统。此类系统仅在特定任务需要时或财政允许时,才会安装于相应的机体上。
Remove ads
多数军用直升机皆具备一定程度的装甲防护;然而,所有装备皆受限于引擎输出功率、升力能力与可用载荷。最厚重的装甲通常位于驾驶舱、引擎、传动系统与油箱周围。燃油管线、操纵缆线与尾桨驱动轴也可能以凯夫拉装甲包覆。装甲最厚的类型为攻击直升机、突击直升机与特种部队用机。运输直升机的乘员舱未必全数加装装甲,常见折衷方案是为乘员提供凯夫拉衬垫座椅,而舱壁则大多保持未装甲化。生存性则透过冗余设计与零件间相互保护的配置来提升。例如黑鹰系列采用两具引擎,可在特定条件下于单发运转下持续飞行;两具引擎由传动箱分隔并配置于两侧,使得若一侧遭攻击,该侧引擎可保护传动箱与另一侧引擎免于损坏。
航空电子设备(avionics)如通信电台与导航辅助装置是大多数军用直升机的标准配备。军用特有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反制(ECM)与敌我识别系统(IFF)。其他任务设备可根据需求永久或临时安装,例如侦察直升机可加装光学与红外线摄影机、反潜直升机则加装吊放式声纳与搜索雷达、而空中指挥机可安装额外的电台与电脑。
装甲、防火、动力与电子系统的改进在外观上往往不易辨识;出于成本考量,有些国家与军种倾向以民用直升机执行军事用途。例如据报导,中国以俄罗斯米-17的民用版本快速扩编突击直升机部队。[1] 这些缺乏装甲与电子反制系统的直升机可用于训练与展示,但若在战场上执行突击任务将极为危险。中国的意图似乎是在条件允许时,为这些机体改装国产电子设备与装甲,以节省资金并迅速成立足够数量的直升机团,使各集团军均具备基本直升机作战经验。
Remove ads

攻击直升机是用于反坦克与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的直升机。第一款现代攻击直升机为越南战争期间的贝尔AH-1眼镜蛇,其开创了窄机身、驾驶员与武器官呈“串列座舱”(tandem) 配置、下颌挂机枪、机翼挂载火箭与导弹的经典格式。为了增强其发现与识别目标的能力,部分现代攻击直升机配备极为先进的感测器,例如毫米波雷达系统。[2]

运输直升机用于支援军事作战中运输人员(部队)与物资。于较大的军事体系中,这类直升机常为专门为军事用途设计,但亦有采用民用机体。直升机用于此类用途的优点在于人员与物资可于无需跑道的地点起降。货物可内部载运,或透过悬挂于机体下方的吊挂荷载进行载运。人员主要在直升机停地时装载/卸载。但当地形限制使得直升机无法着陆时,亦可使用救援吊钩或专用绳索于悬停状态进行人员吊起/放下。
“空中突击”(air assault)是一种仰赖运输直升机的大型军事策略。此策略由入口点起集结经过客制化之突击部队,并分批由直升机运送至着陆地点 (LZ),旨在于相对短时间内输送大量部队与装备至目的地,以突击并压制目标区。相比于伞降突击,空中突击的优势在于直升机可于任务进行中持续补给,并将部队与装备在任务完成后运回或移至下一地点执行接续任务。

早期的侦察与观察航空器为气球,其次为轻型飞机,如 L-2草蜢联络机 与 Fi 156。随着首批军用直升机出现,其可于机动与定位上的能力即使首次投入侦察任务时便表现优异。最初,观察直升机仅限于机组人员进行目视观察,多数机体具备大面积玻璃座舱窗以达成最大视野。随时间进展,人眼观察开始由光学感测系统辅助。现今,这些系统包括低光电视 (LLTV) 与前视红外线 (FLIR) 摄影机。这些通常安装于稳定平台上,并搭配多功能激光系统,兼具激光测距与激光指示功能,用以支援武器系统目标指示。[3]
由于任务属性,观察直升机的主要武器为其感测器套件与通信设备。早期观察直升机有效于呼叫炮兵火力与空袭。而配备现代感测套件者,亦能为反坦克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由其他武装飞机发射之弹药提供终端制导。[4][5]观察直升机亦可能挂载机枪与火箭舱组合,有时亦配备反坦克导弹或空对空导弹,但数量少于较大型攻击直升机。[6]
Remove ads

在 Sikorsky R‑4 与 Sikorsky R‑5 可供英美部队使用时期,直升机在海军巡洋舰与战舰上部署-----当时首先为辅助,后来逐渐取代使用弹射器起飞的观察飞机。另一项直升机的早期用途系作为飞行甲板救生“plane guard”,负责从航舰附近救回迫降于海面的飞行员。
随着直升机技术成熟,载重与续航力提升,反潜战 (ASW) 成为直升机的新兴任务。最初,直升机作为武器投放系统,根据母舰或其他战舰提供之资讯,投放空中鱼雷与深水炸弹。至1960年代,涡轮轴引擎与晶体管技术改变海上直升机航空领域。涡轮轴引擎令如 Westland Wasp 之类小型直升机可在比先前活塞机更小之舰艇上运作。晶体管技术则使如 Sikorsky SH‑3 Sea King 能配备内建吊放式声纳、雷达与磁异常探测设备。其结果为一种能从母舰迅速回应潜舰威胁、无须等待舰队指挥指令之飞机。
今天,海上直升机如 Sikorsky SH‑60 Seahawk 与 Westland Lynx 专为在护卫舰、驱逐舰等船只上操作而设计。玻璃科技与更佳引擎、现代武器使得即便在驱逐舰等较小舰艇上运作之多任务海上直升机亦可在反潜、反舰、运输、搜寻与侦察任务中近乎自主作业。
中型与大型直升机则于航母或陆地基地运作。在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海军中,较大型直升机组成航母航空兵力的主要反潜力量。当从陆基操作时,这些直升机用于保护军港与海军基地外之潜舰活动;较长之续航力与较大载荷令其相较小型直升机更具优势。
苏联海上直升机自其巡洋舰上操作,并具有额外引导长程反舰导弹之角色。
海上直升机为“舰载化飞机”(navalised aircraft),其设计包括加强对抗海水腐蚀、防止进水、及为海上强制迫降作准备等海上专用防护设施。
Remove ads

随着直升机投入军事服役,它们很快就被用于搜索与救援[note 1]与医疗后送(MEDEVAC)等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佛列特纳 Fl 282直升机执行侦察任务,而美国则使用西科斯基 R-4自1944年4月起至战争结束期间,在中缅印战区内救援在偏远地区迫降的飞行员与受伤人员。 直升机在战斗中执行救援任务的应用在朝鲜战争与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进一步增加。到了越战期间,美国空军采购了西科斯基 S-61R(“Jolly Green Giant”)以及西科斯基 CH-53 海上种马(“Super Jolly Green Giant”)直升机,用于执行战斗搜索与救援(CSAR)任务。[7]
某些军种使用其作战直升机的轻型版本作为飞行员训练用途。例如英国使用 Aérospatiale Gazelle 同时担任作战与教练用途。某些军种亦于训练初期阶段使用非常基础之直升机。墨西哥海军已采购数架民用型 Robinson R22 与 Robinson R44 作为该用途。[8]
通用直升机为多用途直升机。军用通用直升机可承担如地面攻击、空中突击、军事后勤、医疗后送、指挥与控制、及兵力运输等任务。[9]
战术与作战
虽非作战之必需,直升机能为其操作方带来显著优势,堪称一种兵力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为最大化其战力输出,通常会以联合兵种(combined arms)方式运用直升机。[10]

高强度作战以大规模常规武力(包含大量坦克与强大防空能力)为特征。面对较不宽松的飞行环境,直升机的武装与战术必须调整。像是法国在直升机上发展的 SS.11 及 SS.12/AS.12 反坦克导弹就是为此需求而生;美国则将 BGM-71 TOW 改装为直升机发射型,并最终发展出 AGM-114 Hellfire;苏联则为 Mil Mi-24 适配 3M11 Falanga 导弹。
在空中,攻击直升机通常以反坦克导弹武装,并与一或多架无武装或轻武装的侦察直升机协同作战。侦察直升机以低空掠地(nap-of-the-earth)方式接近,寻找敌方装甲编队并规划攻击或伏击路线。晚期发展的侦察机通常配有激光指示器,可为攻击直升机导引导弹。发现目标后,侦察机会定位并指引攻击直升机发射;攻击机仅需短暂露出掩蔽发射导弹,然后快速返回隐蔽位置。[7]
近代攻击直升机如 Mil Mi-28N、Kamov Ka-52 与 Boeing AH-64D(Longbow)等,逐步整合感测器与指挥管制系统,降低对侦察直升机的依赖,并能在更复杂的战场环境中独立或集中执行任务。
为提升具导弹武装直升机之续战能力,会使用运输直升机携带技术人员、补给弹药与燃料到前线位置。透过建立前线武装与加油点(FARP),直升机可于引擎运转、旋翼不停的状态下快速加装武器与加油,迅速返回前线。
Remove ads

在反叛乱(COIN)行动中,政府武力通常以固定或临时的基地为中心,从这些据点展开巡逻与运输。叛乱分子会利用当地情报与地形优势建立伏击或避开政府部队的行动。政府部队若依赖固定道路与预定路线行动,易被监视并遭受攻击。
直升机为 COIN 指挥官提供随机性与机动性。巡逻可不再依赖固定起迄地(如基地正门),补给也不必沿固定道路,而是能由空中直接投送或运输。于罗德西亚丛林战(Rhodesian Bush War)中,罗德西亚军队研发出所谓的“Fireforce”战术:运用小编组的轻型直升机,部分机体配置为机枪轰炸机(gunship)直接以空中火力攻击叛乱分子,其他机体则作为空中指挥/观测或运输部队。当接触到敌方时,轰炸机直接压制,而降落的直升机则投送部队快速封堵敌方撤退路线。
在北爱尔兰冲突期间,临时由直升机运作的巡逻(称为 Eagle Patrols)使得英国政府力量能降低行动可预测性,从而有效打击爱尔兰共和军(IRA)的运输与活动。[7] 在2003 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直升机被广泛用作空中补给与运输,以避免在高风险路段遭遇伏击。[11]
由于军用直升机的采购、训练与后勤支援成本高昂,叛乱或游击组织通常较少能掌握直升机。
制造商

西欧主要的直升机制造商包括列奥那多公司(原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与欧洲直升机集团。 在北美洲,三大主要制造商为波音公司(旗下波音维托尔公司与麦道公司)、贝尔直升机公司以及西科斯基飞机公司。
在日本,三大直升机制造商为日本大型企业集团的航空部门,分别是三菱重工业、川崎重工航空宇宙公司与富士重工业。这些公司最初采用与外国(通常是美国)公司建立策略伙伴关系的商业模式,透过授权生产外国公司的产品,同时在分工与技术转移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自身设计与制造直升机的能力。
在印度,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是印度武装部队的主要直升机制造商。
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米尔莫斯科直升机厂与卡莫夫设计局(OKB)仅负责直升机的设计工作。俄罗斯在直升机产业进行重组后,成立了俄罗斯直升机公司这一控股公司,以整合米尔、卡莫夫及其他直升机制造与维修厂。
参见
- 陆军航空
- 直升机轰炸
注释
- “搜索与救援”(Search and Rescue)有时简称为“SAR”。在战斗期间进行的搜索与救援任务则被北约国家称为“CSAR”,即“战斗搜索与救援”(Combat Search and Rescue),属于一种专门的人员回收任务。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