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郑用锡宅第

北門鄭家進士第建築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鄭用錫宅第map
Remove ads

24°48′34″N 120°57′55″E

事实速览 郑进士第(郑用锡宅第), 别称 ...

郑用锡宅第,是位于台湾新竹市北区北门里的进士第,郑用锡于道光年间建,为北门郑家建筑群之一,今列国定古迹

建筑

郑用锡宅第为郑用锡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因厌倦官场,以照顾母亲为由回竹堑后于次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立[1][2]。该宅是清代中期台湾官宅的代表作[3],风格采郑用锡原乡金门的金门厝型[4][5],特征是山墙马背较大且弧度放缓[1][6]。琉璃花砖装设于红砖外墙,不仅可通风透气,也能营造建筑视觉美感[4]。前堂的拼花砖墙、螭虎漏窗、圆雕狮座、门槛上精美石纹雕刻,都反映家族的地位[7]。宅内有多个卍字纹路以代表吉祥[4],如正厅格扇门底层为卍字[7][8]。正厅设有伏兔(栓杆),为门槛后方可让长型木条插入门框上的方形榫眼中,再推入地上的方形凹槽内[4]

郑用锡将宅第与之后建立的春官第、吉利第新竹郑氏家庙等北门郑家建筑群都建于竹堑城外,他晚年又在建筑群对面建立北郭园[9]。日后,进士第和春官第4762平方米土地同属郑氏祭祀公业所有[10]

1945年1月14日到17日,美军对新竹市大量轰炸,市区7成遭毁[11]。进士第第三进,连同春官第第二进与三进、吉利号后堂,遭美军轰炸损毁[5]。两座进士旗杆石座移到郑氏家庙[6]。进士第后因后代改建与分割居住空间导致杂乱[5],右厢房被拆除改为现代建筑[12]

Remove ads

历史

列为古迹

郑用锡宅第与郑氏家庙于1985年8月19日同时列为古迹[13],同年就吸引摄影者竞相拍照[6]。北门郑家后裔郑元钦表示进士第被划为古迹后,参观者严重干扰居住者隐私,同时也偷走进士第内的观音像、千里眼和顺风耳,因而不得不在各个出入口装上铁窗[14]。像是木梁斗拱上雕刻的垂莲吊筒和敖鱼、铺地长条石板都遭窃[15]。皇帝御赐的进士匾原先转至家庙内,但还是于1992年2月24日早由郑吴福发现被窃[16]。今日的进士匾为以照片为依据的仿制品[2][12]

面临拆迁

Thumb
郑用锡宅第前堂门面

1986年时,因郑用锡宅第邻近中正路和北大路,地价颇高,家族希望拆除改为高楼大厦[17]。据北门郑家郑华生说明,宗亲唯一的共识是保留家庙部分,但若要保存家庙,则毗邻的进士第、春官第和吉利第须留防火巷,势必损及所有权人的利益,因此才有请政府撤销古迹列管之议[18]。郑家子孙郑华生、郑清奇等主张进士第在二次大战时被轰炸后,建筑残破无古迹价值[15]。该年6月23日招开古迹协调会,因补偿问题无法获得结论[13]

1991年10月17日,郑氏家族要求解除古迹资格,愿捐献地上物,由政府拆除重建[13]。郑家希望郑用锡宅可拆迁到郑家祭祀公业在宝山乡新城的土地,以让他们使用价值18亿新台币的地产[19]。1992年1月25日,内政部民政司司长蔡丽雪面对郑家请求,回应古迹补偿规定目前只有减免地价税,所有权人的要求并非内政部一力可以处理,只能尽量说服民众接纳文化资产维护的意义[20]新竹清华大学历史所教授张永堂投反对郑用锡宅第迁至宝山,说郑用锡又不住山上,主张政府应出钱价购[21]

1996年8月13日,台湾省政府住都局市乡规划处处长黄万翔向郑家提出容积移转,获管理人郑华生同意[22]。11月8日,黄万翔再与郑家讨论容积移转范围[23]。1997年12月5日,原先政府计划以公园路的商业用地给郑家作交换进士第和春官第土地,但123名业主意见纷杂,未协调成功[10]。之后市府都发局决定以光复路原中国电器及台湾工矿公司用地作容积移转[24]。1998年3月17日,蔡仁坚和省府建设厅副厅长黄万翔于市府大礼堂召开古迹移转协调会,郑家同意进士第、春官和吉利第产权移转给政府维护[25]

Remove ads

古迹修复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表示,郑氏家族于2015年终于同意市府入内进行修复,2016年同意修复进士第的第一及二进,先以5388万元启动第一期工程,后在2020年又获1600万元修复工程[26]。2018年10月31日,由副市长沈慧虹、郑永承祭祀公业管理人郑两承等主持进士第修复开工[8]。2020年10月15日,新竹市长林智坚主持上梁典礼[27]。2024年5月29日,市长高虹安及郑永承祭祀公业理事长郑昌𬭚等举行竣工揭牌[26]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