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关西郑氏祠堂

一座位在台湾新竹县关西镇的宗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關西鄭氏祠堂map
Remove ads

24°47′36″N 121°10′40″E

事实速览 关西郑氏祠堂, 位置 ...

关西郑氏祠堂,又名郑成珋公厅,位于台湾新竹县关西镇北斗里,为郑姓饶平客家人所建,今列新竹县定古迹

建筑

关西郑氏祠堂位于新竹客运关西站附近的明德路56号,离关西罗氏宗祠10几米处[1]。相传创建之初,风水师建议采略偏北的“丑山兼艮”以求财运亨通,但家族决议改采重读书的“艮山兼丑”,因此坐东北朝西南,以向天公山为屏,朝凤山溪[2]。格局属于正屋带左右横屋的三合院,正身五开间,横屋阔三开间[3]。风格为传统客家式合院建筑,特色为燕尾屋脊,但燕尾弧度较缓[4]。另一特色是红砖平砖顺砌的墙面,砖头有特别过油处理,所以砖色特别红[2]

大门上题“荥阳世第”堂号[2]。对联有“祇父恭兄,即是祖宗孝子;光前裕后,便成天地完人”、“虎踞龙蟠,永奠文昭武穆;蛟腾凤起,端推人杰地灵”等[1]天井以卵石铺地,有透气效果[3]

屋内神龛之所以悬挂匾额“带草衍派”,是相传郑氏先祖某年参加科举考试时,祖宅长出茂盛的书带草,后来中举,后代子孙便以“带草衍派”自称[1][2]。内部陈设早年的农具、书桌、板床等古物,另建一座办公室[5]。其中,神桌上刻有“康熙五十年八月”,时间是关西郑氏来台祖郑清雅到台湾的第四年[1]。农历七月廿九日,郑清雅来台纪念日,族人会来此聚集祭祀[6]

中央三间后墙向后突出,并有一土丘以卵石叠成的化胎,以象征祖后庇佑子孙之意[3]。花园里摆放历代先祖的古墓碑[7],为族人郑俊李自1989年开始搜集齐全[8]

Remove ads

由来

Thumb
说明牌

关西郑氏来台祖郑清雅,仅二十岁时就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从广东省饶平县莲塘社九村乡到莺歌尖山下桥头开垦[6]。当时,他的故乡遭遇大规模流行病,五世的族人多因此凋零,因此同辈的六世族人多迁移到外地[9]。后代认为郑清雅虽在莺歌开垦,但因某种原因,其墓葬于关西水坑地区[8]。依照饶平家乡的郑姓族谱,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有宗亲郑其华到关西开垦[1]

18、19世纪之交,一部分北部客家人参加拓垦宜兰的事业[10]。郑清雅曾孙郑成珋便在乾隆末年到宜兰头城经营金属业[7][11]。19世纪中期,台湾樟脑、茶叶开始大量外销,吸引客家族群搬到桃竹苗产地[10]。郑成珋部分的族人便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迁到咸菜瓮北门口附近开基立业,也大约在此时建立关西郑氏祠堂[11]。日后,家族在关西壮大,仅在咸丰八年(1858年)分家所抽出的公尝租即达一千两百余石[4]

今貌称为“郑成珋公厅”的祠堂则是1928年所整修[5]

Remove ads

文保

Thumb
远照

1970年代,城市规划将明德路路口处的郑氏祠堂拆除,以新辟12米道路衔接北平路[12]。郑姓族人于1973年6月6日收到拆除通知后便开始陈情,终于1991年10月19日的台闽地区古迹评鉴会议通过为三级古迹,并于1996年10月16日由县府同意变更道路设计[6]。郑氏祠堂因县定古迹保留后,光复路到了明德路口便停止且在形成了喇叭口,造成日后的交通问题[12]

九二一地震之后,祠堂正厅上方栋梁,出现弯曲、下塌的情况[13]。1999年,县府委由建筑师徐裕健评估修缮费用,估计新台币3005万3206元[11]。由县府争取逾1700万元作重建基金[14]

2000年8月6日,新竹县立文化中心出版《新竹县古迹图文集》就收录关西郑氏祠堂、新埔刘家祠新埔上枋寮刘宅新埔褒忠亭采田福地北埔慈天宫[15]。同月29日,县长林光华、民政局长黄隆钜、工务局长林天俊等到关西郑氏祠堂勘查[13]。12月8日,李干朗、薛琴、周宗贤、杨仁江等学者审查关西郑家祠堂修复计划[16]

2002年8月5日,由县长郑永金、郑氏祠堂主委郑俊李、地方仕绅举行开工仪式[11]。2005年9月18日举行落成典礼时,县长郑永金、郑氏祠堂主委郑盛禧向上月去世的郑俊李表达遗憾之意[5]。因维修时决标公程费仅1820万,包商修缮前就被引起怀疑品质[11]。修缮完工后,出现外墙剥落、屋顶漏水、供电问题等,引起宗亲抱怨[14]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