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陈旺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陈旺欉(1925年7月23日—2006年3月9日),宜兰市人,是宜兰本地歌仔“壮三新凉乐团”团长,1989年获得教育部薪传奖[1]

事实速览 汉字, 白话字 ...

1925年农历5月13日出生于宜兰市,父蔡柏选,母陈阿市。因父亲入赘,故随母姓。三岁丧父,后跟着母亲改嫁至壮三(今宜兰市东村社区)[2]。八岁入壮四公学校(今宜兰市黎明国小),十岁因与祖母同住三结,因此转学二结公学校(今五结乡学进国小)。十三岁公学校毕业,自立更生,做糖果小贩、汉药店学徒、宜兰温泉之杂役兼管账、木工学徒。1944年征调当军伕,因疟疾而提前退役。退伍后作过卖蚬、木工、拖板车工及工会常务监事、碾米厂工人、石矿厂工人、宜兰暨集堂副团长、宜兰三圣宫庙祝、宜兰市东村里第7邻邻长、到后来的本地歌仔教席、“壮三新凉乐团”团长[3]

二次大战末期,1944年,因当地戏班“壮三本地歌仔班”的旦角林木根被抓去作军伕,十九岁的陈旺欉因个子小、瓜子脸,因此临危受命演出《山伯英台》的女旦祝英台,展开多年的戏班生活。师从黄茂琳和陆登科,也就是陈三如的徒孙、被视为台湾本地歌仔的创始者猫仔源的曾徒孙。当时皇民化运动时虽然禁止传统戏剧演出,但因为兴建宜兰机场的劳工须要娱乐,因此该班可以周六日去工地表演。该戏班又因属于业余性质,为喜欢演戏的村人组成,多靠观众自由打赏,当时不受日本政府“禁鼓乐”影响。战后,该戏班常远赴海线的福隆澳底贡寮,以及山线的内寮十分寮演出,当时颇具声望。也常与其他戏班斗戏,如“宜仁京”、“草地仔班”等[1]

1948年陈旺欉与王姓女子借扇订缘,交往三年后成婚,婚后育四男一女[3]。1953年,陈旺欉二十七、八岁时因参与三星天送埤的堤防工作,导致左眼出现毛病而瞎掉,因此戏班只好散班[1][2]

戏班解散后,陈旺欉为过戏瘾偶尔会到公园唱歌仔,直到罗东公园福德庙落成,当地滚歌仔艺人邀请共同演出,并在舅舅叶赞生赠送义眼下,才又重新踏上舞台。舅甥一生一旦,一同表演。1983年,应邀赴台北青年公园文建会民间剧场中表演,以具有乡土色彩的老歌仔味打动观众心扉,从此文教机构邀演不断。并协助宜兰县政府文化局及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完成本地歌仔纪录保存出版工作。1989年得到薪传奖[4][3]

1995年11月5日在宜兰县文化中心辅导下,在宜兰三圣宫成立新一代的“壮三新凉乐团[2][4],由陈旺欉继续指导[5]

2005年,陈旺欉得知罹肺癌末期后,依然抱病指导子弟技艺。该年得到第一届宜兰文化奖[6]。2006年3月9日晚上7时36分,在儿孙随侍左右下病逝家中,享寿81岁[3]

Remove ads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