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陈银辉

台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陈银辉(1931年8月5日—2024年1月8日)[2],台湾战后第一代画家、美术教师;作品以半抽象绘画闻名,多次担任国内美展评审,从事教育四十年,1995年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退休,捐出其退休金,成立“陈银辉油画创作奖学金”。[3]。现为师大美术系名誉教授、台湾艺术研究院院士。[4]。女儿为华文女作家陈郁如

事实速览 陈银辉,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

陈银辉出生于嘉义县鹿草乡,父亲是日治时期的保正,因替人担保负债以致家道中落,举家搬迁至嘉义市经营“柑仔店”。1938年进入嘉义白川公学校(现大同国小) 就读,小学时期即展现绘画天分,经常代表学校对外参加各项比赛。1944年考上日本学生占多数的台南州立嘉义中学校,并在三年后以优异成绩续升战后高中部。中学时期正值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来自大陆的画家席德进吴学让分别执教于该校初中部及高中部,由于陈银辉美术成绩表现优异而受到吴学让的赏识,特别在课外给予指导,因此奠定深厚的绘画基础。1950年,同时考取台大工学院与师范学校艺术系(台师大美术系前身),毅然选择艺术系。大学期间受前辈艺术家陈慧坤、马白水、廖继春、赵春翔、孙多慈、袁枢真等多位老师熏陶。

投身教职和创作

1957年,受师大艺术系系主任莫大元之邀回母校担任助教,负责管理系上仓库,并一边继续钻研绘画。[5]据陈银辉回忆,当时没钱租房子,于是清出仓库一角当作睡觉的地方,就住在那个拥挤、灰暗的空间长达6年。和妻子杨淑贞结婚后,夫妻俩经济状况不佳,依然住在仓库。陈银辉说,他和一样学美术的妻子,除了作画、研究画册,没别的娱乐。两人就在小小的空间,画过一幅又一幅,很感谢妻子始终相随,这段日子影响自己很深,更懂得关心学生。[6]。1962年升等为讲师,与担任小学老师的夫人,利用课余时间,为人设计月历、制作图表、画肖像,甚至画了不少国剧脸谱交给中华商场的店家卖给外国观光客。1968升等为副教授。1971年升任为教授,六年后和陈景容应美国圣若望大学之邀,赴该校中山画廊举行联展,之后并赴欧洲各国考察美术。在自助旅行的三个月期间,陈银辉参观各大美术馆,浏览世界名家画作,待美术馆关门后,便利用时间在外速写,为他日后的创作累积不少宝贵素材。之后,陈银辉除了教学外,也到台湾四处写生,并先后游历了印度、尼泊尔、印尼、韩国、中国丝路、敦煌莫高窟、张家界、黄山等名胜。除了大量完成旅游所见的写生作品外,陈银辉发展出以羊和女体为题材的作品,暗喻自己和夫人的情感。[7]1995年于师大退休,捐出其退休金,成立“陈银辉油画创作奖学金”。

作品风格

陈银辉与蓝荫棠、吴隆荣、陈正雄于1964年成立“心象画会”(两年后改组为世纪美术协会,陈正雄、杨炎杰退出,而增加孙明煌、刘文炜、陈景容、潘朝森四人),在当时台湾现代艺术运动的背景下,许多画会纷纷成立以发表对“现代”的主张。[8]陈氏的创作追求“绘画性”,个人生活和写生经验只是作画的契机,目的并非自然形象表面的描摹或再现,而是藉自然的形态和色彩表现艺术家的自我。据他自述:“形体(Forme)的追求,画面的构成,是我绘画的首要目标;面对大自然,或身边的一切物象,我都把它们还元[原]为“形”与“色”的组合”。陈银辉时常持画笔、画刀并用作画,有时用手指头摸,用布擦,或用竹片刮等等,自由地随手运用工具。在他的风景和静物画中,观者看到的是线条、块面造型、肌理、色彩的交响组合,呈现出艺术家所经营的独特诗意。[9]

获奖纪录

1956 年 作品〈红亭〉首次入选第19届台阳美展、〈鸡舍〉首次入选第11届“省展”
1961 年 台北西区扶轮社美术部“扶轮奖”
1980 年 68年度油画部“金爵奖”
1986 年 “中山文艺创作奖”
1991 年 “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奖”、膺选为80学年度大学暨独立学院教学特优教师
1995 年 获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吕溪木校长特颁“杏坛扬芬‧艺苑长春”奖牌。
2000 年 第63届台阳美展“杨三郎奖”
2003 年 “第26届吴三连艺术奖”
2006 年 “文建会第8届文馨奖”
2007 年 应聘为师大艺术学院美术系名誉教授、“96年荣誉文艺奖章”、膺选为师大第7届杰出校友。

制表参考《画道‧行者‧陈银辉》[5]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