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鸡笼中元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鸡笼中元祭(英语译名: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或称为“基隆中元祭”,是每年农历七月于台湾北部的基隆地区举办的中元法会,为台湾重要民俗祭典,以中元节为核心,涵盖相关民间宗教仪式与官方、民间的周边艺文活动。大体上从农历七月一日老大公庙开龛门开始,历经十二日主普坛开灯放彩,十三日迎斗灯绕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灯游行、海滨放水灯头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锺馗,八月一日的关龛门等,祭典活动与主普坛开灯时间长达一个月。其名列交通部观光署“台湾十二大地方庆节”之一,与嘉义民雄大士爷文化祭并列为“北基隆、南民雄”,为全台湾中元节最热闹盛大的两个地区。其于2008年1月29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指定为“国家文化资产”之重要民俗。
![]()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8月8日) |
Remove ads
信仰背景
中元节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其宗教祭典却涵盖整个农历七月。其发源本来自道教地官大帝诞辰,于农历七月释放地狱鬼魂的传说。又结合佛教目连救母故事而衍生的“盂兰盆会”。长期以来系已揉合佛教、道教的各种仪式,为超度无主孤魂,台湾俗称“拜好兄弟”的节日。
而台湾本为移民社会,开拓过程中,许多人死于船难、瘟疫、械斗等,凡死于非命而又无妥善安葬者,常被认为将化身“厉鬼”。因汉人社会特别重视血缘传承、宗族延续,没有后嗣的“罗汉脚”,死后无人祭拜则被视为无主孤魂。为安抚这些厉鬼与孤魂,台湾随处可见有应公、万应公、大众爷、金斗公、百姓公、万善爷、大冢公、水流妈等阴庙信仰。
历史沿革
基隆中元祭起源于清代,福建漳州人先入垦基隆,主要分布在基隆港口附近,狮球岭以北之地。泉州安溪人则分布于狮球岭以南,暖暖一带的河谷与山地。双方因籍贯各异,常因商业、 土地、耕种、习俗、信仰等事摩擦,衍生漳泉械斗,死伤惨烈,对立情势紧张,甚至迁怒彼此所信仰的乡土神,有“尪公不过狮球岭”、“尪公没头壳,圣公没手骨”的俗谚。
除了祖籍之外,由宜兰传入的北管音乐团体也因分为西皮及福禄,西皮以堂为称号供奉田都元帅,福禄以社为号供奉西秦王爷,除一般拼阵外也发生集体械斗情形,以致今日两者以旭川河为其分界处。
1851年(咸丰元年)八月,漳泉冲突不断发生,至1853年,双方在鲂顶(今南荣公墓)发生大规模械斗,双方死伤百余人;因挑衅而将再次械斗时[注 1],有漳籍、泉籍双方大老、头人出面调解,藉以平息械斗,将双方死难骸骨称为“老大公”,合葬祭祀,庙名“老大公庙”。协商以字姓轮值主普,以宗亲血缘取代祖籍地域观念,融合漳泉,轮流举办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灵。以比赛阵头来代替械斗打破头,以求达到社会和谐,共存共荣的大同世界。1855年(咸丰五年),基隆中元祭开始举办,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Remove ads

自咸丰年间开始,即由基隆十一姓氏宗亲轮流主普,称为“十一字姓”。传说经由抽签决定张廖简、吴、刘唐杜、陈胡姚、谢、林、江、郑、何蓝韩、赖、许的顺序,称为“张头许尾”。
1947年(民国36年)起,基隆李字姓宗亲会正式加入基隆市“联姓会”。 1952年(民国41年),基隆市联姓会第一次参加鸡笼中元祭活动。
1954年(民国43年),基隆市联姓会首次轮值主普(当时由 李、黄、郭、王、杨、柯蔡姓主办)。
然而基隆 李、郭、黄、王、曾、杨、柯蔡、邱丘、苏周连、锺萧叶、白、余徐涂、董童等字姓宗亲组成的“联姓会”,于1954年(民国43年)要求加入轮流主普,共十二单位轮值。
1981年(民国70年),李姓、郭姓、黄姓脱离基隆市联姓会组织,单独参加每年的鸡笼中元祭活动。
因台湾人以“黄尾”之称觉得不吉,经协调后,改成今日张廖简、吴、刘唐杜、陈胡姚、谢、林、江、郑、何蓝韩、赖、许、联姓会、李、黄、郭等“十五字姓”主普。
◎ 1991年(民国80年) 基隆李姓为(从联姓会)独立后的第一次主普。
1992年(民国81年) 基隆黄姓为(从联姓会)独立后的第一次主普。
1993年(民国82年) 基隆郭姓为(从联姓会)独立后的第一次主普。
↓ (主普字姓轮值列表)
西元年 | 民国纪年 | 轮值次第 | 农历岁次 | 主普字姓 |
西元年 | 民国纪年 | 轮值次第 | 农历岁次 | 主普字姓 |
西元年 | 民国纪年 | 轮值次第 | 农历岁次 | 主普字姓 |
清代以迄日治时期,基隆中元祭典共有主会、主醮、主坛、主普合称为“四大柱”共同办理。
在道教祭祀仪式里,举办醮仪,除在庙内设立道坛,称为“内坛”外,在祭典区域内,还另外设立四个外坛,一般是天师坛、北帝坛、观音坛、福德坛,分别由主会、主醮、主坛、主普出资捐献。当时除由“十一字姓”轮值主普外,主会、主坛、主醮则由地方行号分区承担。其分区大致如下:
- 草店尾、石牌街、灰窑仔
- 福德街、崁仔顶
- 新店街、蚵壳港、仙洞
主会、主坛、主醮等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已停办,如今仅剩主普。然而全部祭典,最初由基隆港码头“元发号”苦劳间(码头工会)承接,后改由庆安宫办理。
目前除轮值主普字姓宗亲会、庆安宫之外,整个鸡笼中元祭系受中央与基隆市政府辅导、补助。其架构如下:
- 指导单位:交通部、文化部(前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辅办单位:交通部观光局
- 主办单位:基隆市政府、基隆市议会
- 承办单位:基隆市文化局
- 协办单位:台湾港务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前 基隆港务局)、基隆市政府观光及城市行销处(前 基隆市政府交通旅游处)、基隆市观光协会
Remove ads
清代以迄日治时期,参加基隆中元祭的地区包含金包里堡、基隆堡、三貂堡、石碇堡等地(即清代基隆厅辖区),合称为“金鸡貂石”,大体包含以下今日区域:
- (金)金包里堡:新北市金山区、万里区。
- (鸡)基隆堡:基隆市安乐区大部分区域、中山区、信义区、中正区、仁爱区,新北市瑞芳区部分区域。
- (貂)三貂堡:新北市平溪区、双溪区、贡寮区。
- (石)石碇堡:新北市瑞芳区大部分区域、汐止区、石碇区,基隆市安乐区部分区域、七堵区、暖暖区(因七堵区与安乐区于二战后数次调整边界)。
但现今的中元祭典,大致上只限于基隆市辖区而已。
祭典仪式
目前的鸡笼中元祭的“祭典仪式”有
(01)起灯脚、(02)开龛门、(03)异国灵情、(04)送灯献敬、(05)竖灯篙、
(06)开灯放彩、(07)迎斗灯、(08)发表放榜、(09)水灯头绕境、(10)放水灯、
(11)中元普度、(12)送大士爷、(13)跳锺馗、(14)关龛门、(15)交接手炉
相关艺文活动
每年除各轮值宗亲会举办传统宗教仪式外,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文化中心、基隆社区大学,以及地方文艺团体也经常举办相关的艺文活动。近年来,也邀请国外艺文团体参与活动,增加鸡笼中元祭的国际视野。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