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风哈洛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风哈洛拉(英语:Typhoon Halola),在菲律宾被称为台风戈林(英语:Typhoon Goring),是2015年7月的一个规模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的热带气旋,在太平洋上横越7,640公里。哈洛拉是2015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五个获命名的风暴,起源于一道位于西太平洋的季候风槽,该槽在7月5日扩展到中太平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系统因风切变的变化而起伏不定,然后于7月10日在夏威夷州西南方发展成热带低压。该低气压在翌日向西移动时增强为热带风暴哈洛拉。哈洛拉于7月13日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太平洋,在那里即时被认定为强热带风暴。风暴于翌日进一步增强为台风,然后于7月16日遭遇强烈的风切变,并在经过威克岛以南时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然而,风切变在7月19日放缓,使哈洛拉重新增强。7月21日,哈洛拉再次达到台风的标准,随后达到十分钟持续风速每小时150公里、最低气压955百帕(毫巴;28.20英寸汞柱)的最高强度。7月23日起,增强的风切变和干空气导致哈洛拉缓慢减弱。系统于7月25日开始转向北移动并降至低于台风的标准。哈洛拉于7月26日以热带风暴的标准登陆九州,不久后在对马海峡消散。
台风最初对威克岛构成重大威胁,促使所有人员从该岛的军事基地撤离。然而,在它靠近期间并无造成任何损失。琉球群岛受到暴雨和强风吹袭,德之岛的降雨量创历史新高。水灾和山泥倾泻迫使数千人撤离。尽管甘蔗作物遭受的损失达1.54亿日元(124万美元),但整体损失相对有限。九州有两人受伤。
Remove ads
气象历史

台风哈洛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道位于西太平洋的季候风槽,该槽在7月3日催生出一个较弱的低层环流。到7月5日,该槽向东扩展到中太平洋并带来环流。该槽后来在中太平洋促成另外两个热带气旋:埃拉(Ela)和尤内(Iune)。7月6日,该环流开始变得更有组织。随着深层对流有所增加,它于翌日开始脱离该槽并向北漂移。7月7日晚上,一个上层反气旋向北移动并远离环流中心,导致系统受到东风切变影响,其发展趋势暂时受阻。7月9日晚上,该环流只剩下一团云层漩涡。然后风切变有所放缓,使暴露的低层环流被深层对流覆盖。系统继续组织,并于7月10日上午6时在夏威夷州檀香山西南约1,650公里处发展成热带低压。该新生的低气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缓慢地加强,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于7月11日凌晨0时将其升级为热带风暴哈洛拉。风暴以北的一个高压脊引导其向西移,尽管在7月12日该脊被一个上层低压槽减弱,使哈洛拉的移动得到一定的北向量。该槽还为哈洛拉带来轻微的西北风切变,导致哈洛拉的一分钟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95公里后便趋于平稳[1]。7月13日凌晨0时,哈洛拉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太平洋[1],该区属于日本气象厅的管辖范围,该气象厅即时将其认定为强热带风暴[2]。

进入西太平洋后,哈洛拉开始迅速增强,形成一个直径15公里宽的细小风眼及打开良好的外流通道[3]。因此,日本气象厅评估哈洛拉已于7月14日凌晨0时增强为台风。尽管眼状特征很快便消失,但其对流继续加深,哈洛拉在上午6时达到十分钟持续风速每小时130公里的首波最高强度[4][2]。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同时判断哈洛拉的一分钟持续风速达每小时155公里,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的二级标准[5]。此后不久,风切变增加和外流量减少导致其逐渐减弱[6]。7月15日上午6时,该系统在靠近威克岛时降至低于台风的标准[2]。7月16日,当哈洛拉从威克岛以南掠过时,对流被切离低层环流中心以东,反映系统的结构混乱[7]。在上层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哈洛拉于7月17日减弱为热带低压,且在未来两天仍将维持此强度[2]。由于系统在强高压脊的影响下稳定向西移动,遇到干空气,进一步限制其雷暴活动直到7月18日[8]。
7月19日,哈洛拉周边的环境开始好转。风切变减弱,风暴向西北偏西移动,进入空气较湿润的区域[9]。结果,系统重新开始整合,在晚上6时再次增强为热带风暴[2],成为西北太平洋重生的风暴。当哈洛拉穿越海面温度接近摄氏30度的水域时,微波卫星影像上可以观测到一眼状特征[10]。随后风暴迅速增强,系统在7月20日上午6时达到强热带风暴的标准,18小时后更达到台风的标准[2]。随着风暴增强,风眼的直径收窄到9公里[11],最终在7月21日晚上6时达到十分钟持续风速每小时150公里、最低气压955百帕(毫巴;28.20英寸汞柱)的最高强度[2]。在接下来的12小时内,哈洛拉的风眼逐渐崩塌但及后重新形成,其强度略有减弱[12][13]。尽管外流情况转差,哈洛拉在7月22日的组织仍然良好且系统的结构紧密[1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估它在12时再次达到风力时速155公里的一分钟持续风速[5]。
7月23日,随着风切变再次增强,加上干空气开始冲击系统,哈洛拉开始逐渐减弱[2][15]。台风在上午8时之前进入菲律宾责任区,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给予当地名称“戈林”(Goring)[16]。风暴仍停留在菲律宾东北方较远洋面并于翌日离开菲律宾责任区[17]。到7月24日晚上,干空气完全包围哈洛拉的环流,导致其对流缓慢地消散。系统于7月25日减弱至低于台风的标准,并开始转向北移动[18][2]。在此期间,哈洛拉穿越琉球群岛,在冲绳岛东北方掠过并直接接触奄美群岛[19]。7月26日,哈洛拉以热带风暴的标准先在上午9时半登陆长崎县西海市,再于上午10时登陆同县的佐世保市[2][20][21]。气旋很快便受陆地相互作用影响[22]。数小时后,随着哈洛拉在九州以北消散,日本气象厅发布针对它的最后一报[2],这结束哈洛拉16天、横越太平洋长达7,640公里的旅程[19]。
Remove ads
影响
台风哈洛拉是自2006年台风伊欧凯以来对威克岛威胁最大的台风,该岛的台风警戒在7月14日被提升至第三级,估计风力可达每小时93公里[23],当天夏威夷国家空军护卫队使用波音C-17环球霸王III,将岛上的125名防务人员撤离到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24][25],之后虽然台风警戒一度被提升至第二级,不过随着哈洛拉的减弱而取消[23],灾后军方在7月18日将人员空投到岛上评估受灾情况,并清理岛上树木的残骸[26],经评估损失微乎其微[27],岛上的机场于7月20日重新运作,岛上人员运作恢复正常[26]。
随者台风哈洛拉接近日本,可能受影响地区的政府单位于7月24日下午召开防灾会议,在鹿儿岛县有13,605人撤离,其中超过一半在德之岛町[28],驻日美军也在戒备状态,在7月25日陆续对各个基地发出了第一级的台风警戒[23];不久后冲绳群岛开始受哈洛拉影响,隔日上午在南大东村测得每秒43.7米的阵风,7月26日影响奄美群岛时虽然已经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不过在奄美市仍然测得每秒40.1米的阵风,同时在德之岛发生较大雨势,在岛上伊仙町的二十四小时累积雨量达444毫米,为1977年设站以来的新纪录[29],在德之岛町有大约90栋房屋被淹;另外,哈洛拉的暖湿空气在东北地方与冷空气交会,导致在东北地区也发生强降雨,在秋田县雄物川的大仙市河段发生溃堤,导致有10栋房屋被淹,全县有382人撤离;由于哈洛拉登陆时已减弱至热带风暴的下限,故没有重大的灾情,在7月27日上午没有待恢复的停水停电家户,此时哈洛拉刚刚消散,在全日本仅有2名在风暴中受伤,该2名受伤者分别在长崎县及熊本县[28]。
Remove ads
日本气象厅在冲绳及鹿儿岛气象测站风速纪录[30]


阿久根
11.9 m/s
11.9 m/s

中甑
9.5 m/s
9.5 m/s

鹿儿岛
13.1 m/s
13.1 m/s

枕崎
17.9 m/s
17.9 m/s

种子岛
14.8 m/s
14.8 m/s

中种子
11.4 m/s
11.4 m/s

上中
8.8 m/s
8.8 m/s

屋久岛
17.5 m/s
17.5 m/s

尾之间
8.7 m/s
8.7 m/s

中之岛
19.2 m/s
19.2 m/s

笠利
31.6 m/s
31.6 m/s

名瀬
14.4 m/s
14.4 m/s

喜界岛
17.4 m/s
17.4 m/s

古仁屋
15.1 m/s
15.1 m/s

天城
22.1 m/s
22.1 m/s

伊仙
17.5 m/s
17.5 m/s

冲永良部
22.6 m/s
22.6 m/s

与论岛
17.8 m/s
17.8 m/s

伊是名
13.9 m/s
13.9 m/s

奥
13.7 m/s
13.7 m/s

粟国
8.1 m/s
8.1 m/s

名护
15 m/s
15 m/s

北原
9.7 m/s
9.7 m/s

久米岛
8.6 m/s
8.6 m/s

宫城岛
19.9 m/s
19.9 m/s

渡嘉敷
6.8 m/s
6.8 m/s

那霸
-
-

庆良间
11.4 m/s
11.4 m/s

安次岭
12.8 m/s
12.8 m/s

糸数
13.8 m/s
13.8 m/s

北大东
30.5 m/s
30.5 m/s

南大东岛
31.7 m/s
31.7 m/s

旧东
22.8 m/s
22.8 m/s

下地
-
-

宫古岛
-
-

镜原
-
-

仲筋
-
-

伊原间
-
-

所野
-
-

与那国岛
-
-

西表岛
-
-

石垣岛
-
-

盛山
-
-

大原
-
-

波照间
-
-

志多阿原
-
-


阿久根
21.8 m/s
21.8 m/s

中甑
23 m/s
23 m/s

鹿儿岛
21.2 m/s
21.2 m/s

枕崎
27.1 m/s
27.1 m/s

种子岛
25.8 m/s
25.8 m/s

中种子
19 m/s
19 m/s

上中
19.5 m/s
19.5 m/s

屋久岛
27.3 m/s
27.3 m/s

尾之间
18.5 m/s
18.5 m/s

中之岛
33.9 m/s
33.9 m/s

笠利
40.1 m/s
40.1 m/s

名瀬
28.7 m/s
28.7 m/s

喜界岛
30.9 m/s
30.9 m/s

古仁屋
26.8 m/s
26.8 m/s

天城
29.3 m/s
29.3 m/s

伊仙
29.8 m/s
29.8 m/s

冲永良部
31.9 m/s
31.9 m/s

与论岛
24.2 m/s
24.2 m/s

伊是名
22.2 m/s
22.2 m/s

奥
25.9 m/s
25.9 m/s

粟国
14.9 m/s
14.9 m/s

名护
22.3 m/s
22.3 m/s

北原
13.4 m/s
13.4 m/s

久米岛
12.9 m/s
12.9 m/s

宫城岛
25 m/s
25 m/s

渡嘉敷
17.8 m/s
17.8 m/s

那霸
-
-

庆良间
16.5 m/s
16.5 m/s

安次岭
15.9 m/s
15.9 m/s

糸数
19.7 m/s
19.7 m/s

北大东
41.7 m/s
41.7 m/s

南大东岛
43.7 m/s
43.7 m/s

旧东
39.1 m/s
39.1 m/s

下地
-
-

宫古岛
-
-

镜原
-
-

仲筋
-
-

伊原间
-
-

所野
-
-

与那国岛
-
-

西表岛
-
-

石垣岛
-
-

盛山
-
-

大原
-
-

波照间
-
-

志多阿原
-
-
以下为7月19日至26日期间总降雨量的地区及雨量纪录[30]:
以下为7月19日至26日期间出现较大风力的地区及风力[30]: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