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超强台风威马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超强台风威马逊(英语:Typhoon Rammasun,国际编号:1409,联合台风警报中心:WP092014,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lenda,菲律宾华语译名:格伦达[4])为2014年太平洋台风季第9个被命名的风暴。“威马逊”(泰语:รามสูร)一名是由泰国提供,是指当地神话的雷神[5]。
威马逊两度出现临岸急剧增强的情况,分别在穿越菲律宾中部及中国海南岛前出现。根据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的资料及按照登陆时强度计算,威马逊以颠峰强度登陆海南,是中国自1949年有纪录以来,登陆时最强的风暴,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的七洲列岛实测最低海平面气压为899.2百帕斯卡,威马逊成为中国自1949年有纪录以来登陆时气压最低的热带气旋;而按照香港天文台的数据,威马逊则是1950年有纪录以来南中国海区域内最强的热带气旋,成为吹袭华南(包括港澳地区)的最强风暴。此外,按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数据,威马逊亦是首个于南中国海上空增强至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最高级别“五级飓风”的热带气旋。
由于威马逊在菲律宾和中国造成严重伤亡和重大损失,所以在第47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会议中被永久除名[6],在次年第48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会议中通过由“博罗依”取代[7],而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将格伦达除名[8][9]。
Remove ads
发展过程
2014年7月9日,一个低压区在楚克东部的西北太平洋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2W[10]。下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10]。
7月10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11]。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下午3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将其评级提升为“HIGH”。晚上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09W[12]。
7月12日中午12时,该热带低压于关岛北部伊戈沿海登陆[14]。下午2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率先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同时,台湾中央气象署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1409,并命名为“威马逊”[15][16]。晚上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17]。
Remove ads
7月13日凌晨3时45分,威马逊进入香港天文台职责范围,天文台把威马逊强度评级为热带风暴[18]。晚上7时,威马逊进入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职责范围,并给予当地名称“格伦达”[19]。受副热带高压脊影响,威马逊以时速22至25公里的速度西移,向菲律宾长驱直进。
7月14日,受惠于大量的海水潜热以及垂直风切变减弱,威马逊开始迅速而显著地增强[20][21]。日本气象厅率先在早上8时45分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22][23],香港天文台则紧随其后,在上午9时45分把威马逊升格为强热带风暴[24]。上午11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3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率先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5时,中国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台风。晚上8时,台湾中央气象署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晚上9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香港天文台亦于晚上9时45分跟随[25]。

7月15日下午2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强台风。下午3时半,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强台风[26]。下午5时,威马逊于菲律宾阿尔拜省拉普拉普登陆。下午6时半,威马逊于菲律宾阿尔拜省巴卡凯再次登陆。
7月16日,威马逊采取西北偏西移动路径,穿越菲律宾中部,并进入南中国海。午夜12时,威马逊再次于菲律宾奎松省圣纳西索登陆。受地形摩擦影响,威马逊转趋减弱,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别在早上8时及上午9时半将其降格为台风[27]。因威马逊的移动路径与菲律宾的高山接近,亦因而未能摆脱菲律宾的山脉对其结构的破坏,导致部分对流无法越过,引致威马逊的北面眼墙崩溃,出海时深层对流几乎消散殆尽,但其低层环流中心仍被强烈的对流带保护。
7月17日,威马逊受惠于南中国海良好的大气环境及高水温,重新整合并增强,此时威马逊已成功将南面对流卷至北面,重新建立稳固、扎实的眼壁,风眼于晚上8时后再次出现在卫星云图上。因应威马逊强度回升,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先后于下午5时及下午6时45分再次将其升格为强台风[28]。
7月18日凌晨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香港天文台紧随其后,在凌晨5时45分亦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威马逊成为香港天文台采用新热带气旋分级制度后,首个于南中国海上空增强为超强台风的热带气旋[29]。上午9时45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威马逊升格为超级台风。下午2时,台湾中央气象署将其升格为强烈台风。威马逊在下午接近掠过海南岛东北端前才达到巅峰,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15公里(按2分钟平均风速计算),后在报告中更大幅上调至每小时260公里;香港天文台则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10公里(按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后在报告中更大幅上调至每小时240公里;澳门气象局则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98公里(按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台湾中央气象署则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85公里(按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50公里(按1分钟平均风速计算)。此时威马逊被海南岛的地形牵引,改向偏西移动。
Remove ads
7月18日下午3时半,威马逊以巅峰强度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根据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的资料,威马逊成为自1973年台风玛琪后,41年以来登陆华南时最强的热带气旋;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事后报告中把威马逊的强度大幅上调,更令威马逊打破了1973年台风玛琪及1979年台风荷贝之纪录,成为中国自1949年有纪录以来,登陆时最强的风暴。威马逊在不久后便穿越琼州海峡,并在晚上7时半再次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沿海登陆。
7月19日,威马逊继续向西北或西北偏西移动,掠过雷州半岛,移入北部湾。此时威马逊的眼壁崩塌、风眼被填塞,中心风力明显下降,台湾中央气象署因而在凌晨2时将其降格为中度台风。凌晨2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台风[30]。凌晨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降格为强台风。早上7时10分,威马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沿海作第三登陆,受地形摩擦影响,威马逊开始急剧减弱。上午9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降格为台风。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威马逊发出最后警报。上午11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台风[31]。下午3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5时半,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32]。下午6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晚上8时,台湾中央气象署将其降格为轻度台风。日本气象厅及香港天文台分别在晚上8时50分及晚上9时半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33],与上一次降级分别只相隔2小时50分钟及4小时。晚上10时,澳门气象局于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月20日,威马逊横越广西及越南北部,进入云南省,由于西南季候风被越南的山脉阻隔,令水汽供应切断,威马逊在日间深入内陆后强度下滑得更快,中国国家气象中心、香港天文台、台湾中央气象署及日本气象厅分别在凌晨4时、早上6时45分[34]、早上8时及早上8时50分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而香港天文台更在上午9时45分把威马逊降为低压区[35]。日本气象厅在翌日(7月21日)将其降格为低压区,但威马逊残余低压区仍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深入内陆,直至7月22日才彻底消散。
Remove ads
最少4个官方气象部门须于事后发表的最佳路径中,把威马逊的强度进一步上调。日本气象厅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把威马逊的气压下调至935百帕斯卡。2015年4月3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公布最佳路径,把威马逊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由每秒60米(每小时215公里)大幅上调至每秒72米(即每小时260公里);亦把威马逊的气压下调至888百帕斯卡[36]。同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将威马逊于海南、广东及广西登陆时的强度,分别由每秒60米(每小时215公里)及每秒48米(每小时175公里),上调至每秒70米(每小时250公里)、每秒62米(每小时225公里)及每秒50米(每小时180公里),成为上述三省有纪录以来登陆时最强的热带气旋,亦令威马逊打破了1973年台风玛琪(以登陆时强度计算)的纪录,成为中国自1949年有纪录以来,登陆时最强的风暴。2015年7月10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公布最佳路径,亦把威马逊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上调至140节(每小时260公里),使威马逊成为首个于南中国海增强至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最高级别“五级飓风”强度的热带气旋[37]。2015年7月30日,香港天文台公布《2014热带气旋年刊》,把威马逊的中心风力由每小时210公里,大幅上调至每小时240公里,威马逊因而成为香港天文台自1950年有纪录以来,南中国海内最强的热带气旋[38]。
影响
7月10日,美国国家气象局天气预报办公室基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公告,与NWS关岛联合发布了热带风暴警告,这个警报的对象是关岛、天宁岛、罗塔岛、塞班岛以及关岛周围海域约75公里的区域[39][39]。随后,关岛总督Eddie Calvo宣布,关岛地区发布3号热带气旋警告以及烈风警报,预计强风将达到80-95km/h(50-60节)[40]。这两个警报意味着烈风将会在48小时内袭击警戒地区[39]。随后,威马逊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而关岛地区亦将警报提升为二级[41][42][43]。此时,除了政府及必要企业,其他司法机关及企业被强制关闭[42][43][44][45],岛上6所小学被作为庇护所,而38周以上孕妇及其他高风险人群将被紧急安置在关岛纪念医院[42]。
7月11日傍晚,一号警告被发出,禁止一切户外活动[45]。
7月12日清晨,关岛地区取消一切警报。此时威马逊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低气压[46][47]。总督Eddie Calvo重新恢复关岛的季节性警报[48]。NWC关岛随后指出,威马逊并未在关岛地区登陆,而是通过罗塔海峡。这么一来,风雨对关岛的影响会比预期略弱,并且没有如预期对关岛地区产生破坏性的烈风[16]。
Remove ads


- 当地发出之最高风暴信号:三号风暴信号
7月13日下午11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将已进入责任范围的威马逊升格为热带风暴,发布第一报热带气旋资讯,命名为Glenda,并发出一号风暴信号。
7月14日上午11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发出二号风暴信号。下午5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发出三号风暴信号。
7月15日下午5时,威马逊于菲律宾阿尔拜省拉普拉普沿海登陆。威马逊经过阿尔拜省时,当地气压曾经测得959hPa。当时接近中心的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30公里。下午6时半,威马逊于菲律宾阿尔拜省巴卡凯再次登陆。
7月16日午夜12时,威马逊再次于菲律宾奎松省圣纳西索登陆。下午5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解除二号及三号风暴信号。
7月17日上午5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解除所有风暴信号。

-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7月15日下午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7月16日上午6时,中央气象台改发台风黄色预警信号。上午8时30分,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三级应急响应[49]。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改发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出批示,指出台风威马逊向华南沿海袭来,形势严峻,气象局要严密监视台风动向,加强预测预警[50]。国家减灾委、民政部16日紧急启动救灾预警响应,指导地方民政部门及时做好防范台风威马逊应急救助准备工作[51]。同日,国家防总启动防汛防台风三级应急响应[52]。
7月17日下午6时,中央气象台改发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同时,中国气象局提升为重大气象灾害(台风)二级应急响应[53]。国家海洋预报台于17日正午将海浪预警级别提升为红色,这是中国大陆今年发布的首个海浪红色预警[54]。并在下午10时发布风暴潮橙色预警[55]。
7月18日上午8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一级应急响应应对台风,局长郑国光签署应急响应命令[56]。同日,国家防总启动防汛防台风二级应急响应。国家海洋预报台18日正午将风暴潮预警提升为红色。
7月19日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改发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台风红色预警信号生效了40个小时。下午6时,中央气象台改发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7月20日上午6时,中央气象台解除所有台风预警信号。
威马逊在海南岛、广东西部及广西等地造成严重破坏,最少有18人死亡,三万七千间房屋倒塌,740万人受灾[57]。
-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7月16日上午7时30分,海南省气象局启动热带气旋四级应急响应,其后提升为三级应急响应[58]。
7月17日,海南省气象局将热带气旋应急响应提升为二级。
7月17日下午15时,海南省气象局将热带气旋应急响提升为一级应急响应[59]。
7月16日,随着威马逊的逐步逼近,海南省紧急部署防范台风“威马逊”工作,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省长蒋定之分别作指示,要求全省各市县、各有关部门要密切监控,确保防风防汛安全[60]。同日,海口海域作业渔船和过往船只及时回港避风[61]。并宣布17日,琼州海峡于上午8时起全线停航[62]。
7月17日,威马逊逼近海南岛。上午10时,海南全省26410艘渔船已全部回港避风[63]。海南东环高铁12时起全线停运[64]。中午,海南省政府发布台风一级预警,海南省气象局于中午12时20分透过电视、网络、报刊、短信登平台,向全省各市县全网发出预警信息[65]。受琼州海峡封航影响,海口部分市场蔬菜已开始涨价,菜贩表示随后两天还会继续上涨。海口全面排查市政设施,对市区重点路段和泄洪口进行清理,并对路边树木进行修剪[66]。海口美兰机场受台风影响,多班机延误或取消[67]。夜晚,海口超市客流量猛增,快熟面、饼干等快速食品出现短时脱销现象[68]。
7月18日,威马逊正面袭击海南岛东部。上午,各旅游景区及各旅游娱乐项目被强制关闭,旅游车辆中午1点起至明天下午4点之间全面停运[69]。文昌清澜港、白金海岸沿海掀起2米巨浪[70][71]。上午11时,海口美兰机场所有飞机全部转场,取消航班152架次,出港受影响旅客人数达5949人。三亚凤凰机场取消航班28架次,约1680名滞留旅客受到影响[72]。
7月18日下午15时30分,威马逊于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成为41年来登陆华南地区的最强台风[73][74]。海南省文昌市七洲列岛测得的二分钟平均风速为58.7m/s,海南岛东部海面浮标站最高阵风为74.1m/s[75],七洲列岛录得最低海平面气压899.2hpa[76]。文昌市翁田镇一名男子紧急转移后重新返回住处,被倒塌的房屋压中死亡[77]。翁田镇的道路受阻,树皮被狂风扒光;道路上覆盖着树枝、树皮和其他杂物,车辆通过时颠簸严重;记者根本无法站立行走[74][78]。傍晚时分,台风南部眼墙扫过海口市。受积水影响,至少18条路交通完全中断;全市停水,大半个城市停电;树木拦腰截断或连根拔起;十余条供电线跳闸,多处高压电箱爆炸,电线起火;全市公交停运。一些家住高层住宅的居民在家中能明显感觉到房子在摇晃,纷纷下到一楼避险。直至入夜之后,狂风大雨依旧肆虐,沿岸将出现超警戒潮位30厘米以上的高潮位[74][79][80]。三亚凤凰机场至少取消航班91架次,约4310名旅客受到影响[74]。
据当地民政厅报告,海口、三亚2市8个区和16个省直辖县320万人受灾,19人死亡,5人失踪,1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3万间房屋倒塌,1.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63千公顷,其中绝收10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9亿元[81]。
-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广东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办公室决定于7月16日上午8时30分启动气象灾害(台风)三级应急响应[82]。
7月16日,威马逊逐渐向海南东部到粤西一带沿海靠近。湛江农民获知将有台风来袭的信息后,当即收割水稻等易倒伏农作物,欲在台风登陆前收割完毕。湛江农业部门官员表示,该市水稻种植面积360多万亩,经过抢收,目前已收割近8成[83]。省防总决定当日提前关闭粤西沿岸海滨浴场及海上娱乐场所[84]。广铁于下午发布线路、发车时间等调整通知,去往海南的列车都将在广州终止,海南始发的车次停运或改为广州始发。广东海事、边防等部门都进入了应急状态,召回船只进港避风,排查港口解决安全隐患[85]。
7月17日上午8点30分升级为气象灾害(台风)二级应急响应[86]。
7月17日下午10时30分升级为气象灾害(台风)一级应急响应。
7月17日,威马逊逼近粤西,并继续加强。副省长邓海光率数防总成员单位及省府应急办负责人员到广东海事局检查防台风工作[87]。全省45197艘渔船已全部回港避风,并在18日上午10时前将沿海低洼地等危险区域人员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湛江海安港、海安新港的所有客船、客滚船已经全部离港分别开往各防台锚地避风。湛江机场多班航班取消[88]。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对防御“威马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把确保人员安全放在首位,尽可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89]。
7月18日,威马逊正面袭击粤西。广东海事局安排5200艘大型船舶回港避风。广州番禺、南沙往来港澳高速客船、南沙虎门轮渡以及部分乡镇渡口均已停航。18日11时起广茂铁路肇庆至茂名区间封锁线路,18日停运21趟列车[90]。正午时分,受强风和大雨影响,深圳一顶棚突然垮塌,砸中下方避雨的市民,已致3死11伤[91]。广东省政府18日下午发出省长朱小丹签发的省政府特提级明电,紧急动员全省防御台风[92]。
7月18日19时30分,威马逊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沿海登陆[73]。徐闻市区水网电网遭受严重破坏,该县全城水电供应中断,个别地区通讯瘫痪。街道两旁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截断;高楼脱落的铁皮直接砸向路上行进中的车辆;各条街道都可以见到横倒在地的摩托车及人力车[93]。湛江机场所有航班取消,所有公交车辆也已全部停止运行[94]。
据当地民政厅报告,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市24个县(市、区)263.3万人受灾,15.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2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7800余间房屋倒塌,5.2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26.4千公顷,其中绝收109.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30.2亿元[81]。
-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7月16日上午11时50分,广西区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7月17日上午9时30分,广西区气象台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7月18日上午6时,广西区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7月17日由于威马逊将进入北部湾海面,广西沿海的海上旅游客运航线于下午15时起全线停航,台风影响期间部分景区关闭,游客撤离。广西沿海的海滨浴场将关闭,禁止一切海上旅游项目。到发广西沿海的动车组列车亦暂停开行[95]。
7月18日,广西沿海高铁上所有动车全部停运[96]。
据当地民政厅报告,北海、防城港、钦州等11市55个县(市、区)368.5万人受灾,9人死亡,2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8.5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7100余间房屋倒塌,11.4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465.1千公顷,其中绝收30.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3.9亿元[81]。
-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7月21日,受威马逊残余雨带影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持续降雨,省内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芒海镇一条村有山泥倾泻,造成10人死亡,7人受伤,仍有10人失踪。灾区仍然持续降雨,交通和电力中断。相关部门调派过千人赶去灾区救援,但路上多处塌方,要出动挖掘机开路[97]。
据当地民政厅报告,德宏、玉溪、红河等8市(自治州)41个县(市、区)44.8万人受灾,18人死亡,20人失踪,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近100人需紧急生活救助;近200间房屋倒塌,45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44.2千公顷,其中绝收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81]。
- 当地发出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三号强风信号
香港天文台在7月16日下午6时举行新闻发布会[98],预计威马逊将于当晚进入距离香港800公里范围,并表示届时将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99]。晚上10时左右,天文台表示将于未来数小时内考虑发出一号信号[100]。当威马逊于晚上11时半左右进入距离香港800公里范围,天文台随即于晚上11时40分发出一号戒备信号[101],当时威马逊集结于香港之东南偏南约790公里[102]。天文台于晚上11时45分表示翌日(7月17日)早上发出三号信号的机会不大,但会密切监测香港风力变化,以及威马逊的路径和强度变化,日间将考虑发出三号信号[103]。
天文台在7月17日凌晨4时45分表示,将于当日下午考虑发出三号信号[104]。日间香港风势明显增强,中午时分多处地区已经受强风影响,天文台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有3个(长洲、机场、西贡)测得强风,高地(如昂坪)更测得烈风。但天文台在下午1时45分才表示,将于数小时内发出三号信号[105]。天文台在下午4时15分发出三号强风信号[106],当时威马逊集结在香港以南约590公里[102]。天文台在下午4时20分表示当晚发出更高信号的机会不大,但提醒市民,当威马逊于翌日(7月18日)早上移至香港西南方时,香港高地及西南沿岸会间中吹烈风[107]。香港境内风势维持强劲,广泛地区吹强风,离岸及高地(如长洲泳滩、横澜岛、大老山)更出现间竭性、甚至持续烈风。晚上7时后,启德亦测得强风程度风速[108]。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有4个(长洲、机场、西贡及启德)测得强风,标志着三号信号达标。当日日落时分至晚上,威马逊的外围雨带为香港带来大雨及狂风雷暴,境内普遍测得20毫米雨量。天文台在晚上10时45分表示,预料威马逊在翌日(7月18日)早上最接近香港,在香港西南面400公里左右掠过,除非威马逊采取较偏北路径,或显著增强,否则翌日日出前发出更高信号机会不大。天文台亦再次提醒市民,香港高地及西南部地区风力会间中达烈风程度[109]。
7月18日凌晨,威马逊一度采取稍为偏北的移动路径,但未有维持至日出。天文台在凌晨4时45分表示,除非威马逊采取明显偏北路径,否则早上发出八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机会不大[110]。就在1小时后,威马逊进一步增强为超强台风[29],由于威马逊一度在距离香港400公里范围外以西北偏西路径移动,天文台在上午9时45分表示,发出八号信号机会不大[111];但此时受到威马逊的雨带影响,香港有狂风大雨,香港多处地区风力飙升,长洲最高10分钟平均风速短暂急升至每小时83公里[112]。威马逊在中午时分仍继续接近香港,并再次采取偏西北路径,进入距离香港400公里范围内,天文台在上午11时45分表示,三号信号会在当日大部分时间维持生效[113]。威马逊在中午12时最接近香港,在香港之西南约390公里掠过[102]。威马逊在下午登陆海南文昌,并开始远离香港,但外围雨带令香港于日间大部分时间持续受东南强风影响[114],直至威马逊登陆后,风势才开始缓和。天文台在下午4时45分表示,随着威马逊进一步远离香港,境内会势会逐渐减弱,考虑在当晚改发一号戒备信号[115]。天文台在下午6时45分再表示,视乎香港风力情况,考虑在短期内改发一号信号[116]。天文台于晚上7时40分改发一号戒备信号[117],当时威马逊集结在香港之西南偏西约460公里[118]。天文台在晚上7时45分指出,离岸海域仍间中吹强风,而与威马逊相关的外围雨带亦会在晚间为香港带来狂风。日落时分普遍地区风速回落,但长洲及离岸地区(如长洲泳滩、横澜岛)入夜后仍然吹强风。天文台在晚上8时45分表示,当威马逊对香港的威胁解除时,会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119];可是在当晚较后时间,香港境内风力不跌反升,除了长洲持续测得强风,九龙天星码头及启德亦再次测得强风。7月19日凌晨,香港西南部地区、离岸及高地风速亦终于降至强风程度以下。天文台在凌晨3时40分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120],当时威马逊集结在香港之西南偏西约540公里[121]。
威马逊袭港时,天文台测风网络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有4个测得强风,当中更有1个测得烈风[122],三号信号达标。风暴期间,长洲、机场、西贡及启德测得之最高10分钟平均风速分别为每小时83、52、51及45公里。
- 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信号:
三号风球
7月16日下午12时30分,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于其网页发出滚动信息,呼吁市民留意气象局对威马逊的最新消息。下午5时,气象局更新滚动信息,表示将于晚间悬挂一号风球。
7月17日凌晨12时46分,气象局宣布澳门将于凌晨1时半悬挂一号风球。凌晨1时半,气象局悬挂一号风球,当时威马逊集结在澳门之东南偏南约790公里。是次为澳门于2014年首次悬挂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下午3时56分,气象局表示将于晚间考虑改挂三号风球。晚上10时15分,气象局表示将于翌日(7月18日)午夜12时至凌晨2时考虑改挂三号风球。
7月18日凌晨12时29分,气象局宣布将于凌晨1时半悬挂三号风球。凌晨1时半,气象局悬挂三号风球,当时威马逊集结在澳门以南约440公里。气象局表示,预料三号风球将维持一段时间。上午10时,气象局预料三号风球将在当日下午3时前维持[123]。下午12时54分,气象局表示当日改挂更高风球机会不大,下午6时前会维持悬挂三号风球,当时威马逊集结在澳门之西南偏南约350公里[124]。威马逊在下午1时至3时最接近澳门,在澳门之西南约340公里掠过。下午3时58分,气象局表示晚间将考虑除下所有风球。晚上9时54分,气象局表示在未来数小时将考虑除下所有风球,当时威马逊集结在澳门之西南偏西约420公里。7月19日凌晨1时正,气象局除下所有风球,当时威马逊集结在澳门之西南偏西约450公里,正逐渐远离澳门。
中央水文气象预报中心从7月16日下午8时开始发报,首报风速每小时139公里。直至7月18日下午5时,风速达每小时176公里登陆海南,之后进入北部湾并减弱。7月19日上午8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风速每小时111公里。下午5时减弱为热带风暴,风速每小时64公里,并掠过中国广西与越南谅山省边界附近。下午7时发出最后的热带气旋报文,中央水文气象预报中心指威马逊已减弱为热带低压,并进入越南高平省,部分地区测得8-9级烈风程度阵风。然而其后仍持续发报与其残余低压区相关之大雨及洪水警告。威马逊在越南最少造成11死、2人失踪[125],死亡人数在7月22日增加至27人[3]。
名称退役
由于威马逊菲律宾和中国南部沿海造成灾难性破坏。为此台风委员会决定将“威马逊”除名[6][7],新名称由“博罗依”取代[8][9]。
热带气旋信号使用记录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