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郊野公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郊野公园是指由香港政府将市郊未开发地区的地方划出,作为康乐及保育用途的公园,地位与国家公园相若。
![]() |
---|
本条目为香港地理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香港政府在1976年制定《郊野公园条例》(香港法例第208章)[1],并于同年12月3日划定首3个郊野公园。目前全港已设立了25个郊野公园。2023年,郊野公园吸引了1,300万人次游客到访[2][3]。
Remove ads
发展史
早在1844年,香港政府颁布《良好秩序及洁净条例》(Good Order and Cleanliness Ordinance)的法例,禁止损害树木和灌木;1913年,乌蛟腾瀑布附近被划定为树林护理区;1925年,大埔滘部分林地划定为大埔树林护理区。1928年,港岛东哥连臣山一带列为植林禁区,成为香港首个法定保护地区,但当时香港尚未存在法定的郊野公园。
1941年至1945年的香港日占时期,由于市面的燃料供应极为短缺,香港有多处树林在这数年间大多遭到砍伐殆尽,以用作生火的柴枝。香港重光后的市郊和山区,很多地方都变成寸草不生的荒野。虽然政府当时有进行植林,避免水土流失,但缺乏有系统的植林规划[4]。
随着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从中国大陆不断有移民涌入,在逃港潮引致人口剧增下,水塘的水源和周边的山野便显得有保护的必要[5]。1965年,美国环境科学专家、后来担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 USA)环境科学及政策学系客座教授的戴尔博(Lee M. Talbot)应香港政府邀请,偕同妻子(Marty H. Talbot)前来,实地考察香港郊野环境[6],戴尔博从1950年代开始在东亚进行环境研究工作[7],在香港的其中一次考察,香港空军辅助队派出奥斯特(Auster)单引擎小型飞机接载他们,但在大屿山以北的上空发生事故,飞机直冲大海,幸运的是没有人死亡或重伤,翌日有报章讥笑称这次是“香港首次水底空中勘察”[8]。香港政府渔农处顾问戴南博博士及戴玛黛夫人于1965年4月合撰一份《香港保存自然景物问题简要报告及建议》,提出成立专责自然护理的组织,管理郊区;成立法定的保护地区,防止人为破坏山野;进行植林工作,营造一个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展开科学研究,加强对香港生态环境的认识等等[7]。
Remove ads
1966年4月发生历时两晚的天星小轮加价暴动,香港总督戴麟趾决定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进行检讨,委员会将调查结果及检讨的建议撰写成《一九六六年九龙骚动调查委员会报告书》,报告书提到发生骚乱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青年人缺乏适当途径发泄精力和情绪[9],而当年香港人口有一半是21岁或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6],报告书建议港府增加设备,为大众提供康乐及具有建设性的活动[10]。1967年3月,港督戴麟趾决定组建“郊区的运用和保存临时委员会”,委员会于翌年发表《郊野与大众》报告,对康乐和自然保育的需求进行整体的检讨,并且建议成立“郊野议会”为政府提供郊野与康乐相关的意见。1967年5月,香港发生历时逾半年及牵涉超过八千个真假炸弹的六七暴动,左派团体驱使左派暴徒在香港各区发动炸弹恐怖袭击,港府在同年12月平息六七暴动后进行深入检讨,由于有炸弹袭击的被捕者是青少年[11],情况受到关注,经检讨认为当时的青少年缺乏有益身心的康体活动[12],在空闲时间容易被斗委会和三合会等暴力团体驱使进行不法活动,故此港府参考《一九六六年九龙骚动调查委员会报告书》就青少年问题所提出的建议,着手在社区大幅增加康体设施及文娱活动,港府又参照《香港保存自然景物问题简要报告及建议》及《郊野与大众》等报告书的建议,试验将水塘周边地区开放作为康乐及郊游之用,把保护水源、生态保育和康乐融为一体,落实开辟郊野公园[9],建设公共烧烤场及郊游径,利用广大的郊野为青年人提供更多有益身心的康乐设施[9]。
1968年8月有200名男童到西贡参加由驻港英军、社会福利署与教育司署合办的露营活动,立法局议员胡百全乘坐直升机前往营地探访[13];同月稍后,在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赞助下,市政局与香港童军总会在清水湾合办夏令营,有一千名年龄8至12岁的儿童到郊区参加四日三夜的露营[14]。在1969年的暑假,社会福利署、市政事务署及多个社区志愿团体举行集体露营活动,为生活在市区挤逼环境的青少年提供到郊野露营的体验;教育司署和驻港英军合作举办夏令营;香港也有多间公立学校举办野外露营。当年的暑假有三万多名青少年到野外参加远足或露营活动,参与人数对比当年香港400万人口已占相当可观的比例,港督戴麟趾亦曾经抽空前往位于郊野山区的若干露营营地探访参加者,由此可见当时的港府对发展郊游的重视程度[15];而港府落实建设郊野公园,除了为了保护郊野及集水区,也被认为是出于政治考虑,利用郊区的自然环境,推广郊野旅游、烧烤、远足及露营等康乐活动,借此消耗年青人在空闲时的多余精力,疏导情绪及压力,作为辅助解决青少年问题的措施[9]。
1971年,由“戴麟趾爵士康乐基金”拨出款项,建于城门水塘的“郊游和烧烤试验区”开幕[9],结果反应良好[16]。同年接任香港总督的麦理浩,由于他本人热爱郊游,因此大力推动郊野公园的建设[17],《郊野公园条例》最终于1976年生效,1977年6月24日划定第一批受法律保护的郊野公园,包括城门、金山、大潭、狮子山及香港仔。同年设计香港仔、大埔滘、大尾笃及新娘潭自然教育径。1979年大尾笃及香港仔郊野公园游客咨询中心开始启用,1985年位于北潭涌的西贡郊野公园游客中心启用,1987年修建第一条“家乐径”,1992年设立“树木研习径”。
至2007年3月,香港已划定了23个郊野公园及17个特别地区(其中11个位于郊野公园之内),总面积41,521公顷,每年游客约1200万人次。辟设郊野公园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大自然,以及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乐和户外教育设施。至于辟设特别地区,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
1996年颁布的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规例则更将保护区域包括了香港海洋环境。
渔农自然护理署于2000年代起加强宣传及教育,以配合郊野公园转型为供市民探索大自然的场所,如近年出版大量有关香港生态的书籍,又把郊野公园内的黑白资料牌换成彩色,以及更新郊野公园游客中心的资料等[3]。
郊野公园列表
Remove ads
设施
郊野公园内设有具备桌椅的野餐地点、烧烤炉、儿童游戏设备、凉亭、营地和厕所等。上述设施的设计与天然环境互相配合。此外,山间主要山径设置了路标,也有行人小径及家乐径,供游人在山林中漫步,欣赏大自然景色。
- 其他设施
- 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教育径
- 4条长途远足径
- 健身径
- 缓跑径
- 伤残人士而设的轮椅径、伤健乐园
- 晨运园地
- 儿童历奇乐园
- 郊野公园游客中心
生态
在郊野公园内,有各式各类的动植物可供欣赏。植物方面有本土和外来的品种,如樟树、楠树、木荷、台湾相思、爱氏松及红胶木等。动物则有猕猴、野猪、豹猫、穿山甲、箭猪及松鼠等。雀鸟则有毛鸡、大拟啄木鸟、白头翁、八哥、珠颈斑鸠及黑耳鸢等。此外,并有种类繁多的昆虫,其中蝴蝶便多达240种。
使用
香港的郊野公园深受市民欢迎。2001年统计,前往郊野公园的游人约1,110万人次,在 2012年,前往郊野公园的游人约有1290万人次,他们所举行的活动包括漫步、健身、远足、烧烤以至家庭旅行及露营。
问题
- 香港秋冬旱季天气清凉干爽期间,郊野公园容易发生山火,平均每年有百多次山火,多为人为所致。其中原因多为游人不小心遗下火种所致。由于不少新界原居民先人的墓地位于郊野公园内,在清明节和重阳节等时节前后因扫墓生火而引起的山火,情况尤其严重。
- 城门郊野公园
- 八仙岭
- 1996年2月10日八仙岭发生五级山火,导致香港中国妇女会冯尧敬纪念中学3名学生及2名老师死亡,13名学生受伤。
- 2009年1月18日,八仙岭又发生山火[21],不过严重程度不及1996年山火。
- 大榄郊野公园
- 2006年11月2日,大榄发生严重山火,4部门扑救46小时才扑熄。400公顷、约65,000棵乔木被烧毁,是一香港的生态灾难。
Remove ads
沙螺洞事件
1979年一间名为“沙螺洞发展有限公司”的发展商开始在沙罗洞收购土地,提出将该处发展为高尔夫球场及住宅项目,包括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66幢低密度房屋、约200个公寓或单位、160幢新村屋等,共占地85公顷;其中32公顷在八仙岭郊野公园之内。计划于1989年获郊野公园管理局批准。1992年有环保团体向高等法院提出司法复核,获胜诉推翻批准发展的决定;渔农处承认批准是技术错误,因为有关的土地位于已有的郊野公园范围之内。
三号干线
三号干线中的郊野公园段原计划修建于地面,将大榄郊野公园一分为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破坏公园景致。经渔农自然护理署、路政署和运输署力争,才将这路段深埋地下,成为一条3.8公里长的大榄隧道连接汀九和元朗,大榄郊野公园才得以保持完整。
郊野公园
2017年1月18日,时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发表施政报告,建议利用郊野公园内小量生态价值不高、公众享用价值较低、位于边陲地带的土地用作公营房屋。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指出,做法违背《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简称《2030+》)意向,皆因《2030+》中,政府从未提及任何郊野公园发展,而时任发展局局长陈茂波曾承诺,任期内不会“考虑”发展任何郊野公园,批评一旦发展郊野公园,会触发骨牌效应。[22]
陈剑青亦指出,施政报告提到将占地500公顷的红花岭纳入为郊野公园,但其实红花岭即使不划为郊野公园,本身已是具生态价值的山林资源,而用作起楼的郊野公园边陲却会受到实质破坏。[22]
保育
渔农自然护理署在2007年8月表示,只会为提供郊野公园“简单而实际”的设施,以免破坏郊野公园的原生态,因此否决加设如沐浴室等设施的建议[3]。然而,署方有意继续推广电烧烤炉,继于大帽山郊野公园设置后,现正计划为香港仔郊野公园加设同类装置[3]。
而最新划定的北大屿郊野公园(扩建部分)位于大屿山北部,占地达2,360公顷。公园已于2008年11月7日根据《2008年郊野公园(指定北大屿郊野公园(扩建部分))令》正式划定。该郊野公园是继龙虎山郊野公园后最新的一个郊野公园(即香港第24个郊野公园),香港主权移交后第二个划定的郊野公园,并成为大屿山面积第二大的郊野公园。扩建北大屿郊野公园的原因是为了补偿香港机场核心计划和新界西区其他基础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现时该公园的基建工程尚在进行中,预计需时一至两年。
管理
香港郊野公园由渔农自然护理署负责管理一切有关事务,而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委员会则作为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管理局总监的咨询团体。
-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委员会
(任期:2019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
|
|
- 郊野公园之友会
郊野公园之友会(Friends of the Country Parks,前称协护郊野会,简称郊友会)成立于1992年,是非牟利机构,为郊野公园活动最为重要的非政府伙伴,由现任或已退任之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委员会委员和热心人士组成,以推动香港郊野公园的保育及鼓励市民善用郊区自然资源为目的,近年致力出版一系列“放眼大自然”的书籍。
参见
参考文献
站外连结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