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鱼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鱼笱,又名鱼罶、鱼筌,是一种竹子制作的捕鱼器具,鱼儿一旦进入就出不来。[1] 在中国,鱼笱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一直延续至今已经二千多年历史。
分类
把竹子破开,削成篾条,纵横交错编织,一般耗时2天到5天。[2]
鱼笱的顶端大,尾部小,中间是束腰,仿佛一个喇叭,内部有向里头内翻的竹片,鱼儿一旦进去了就出不来。[2]
把鱼笱放置在溪水的下游,拿器物在上游和中游赶鱼儿,鱼儿惊吓之后往下游逃命,钻入鱼笱。[2]
台湾多数原住民族都有鱼笱或类似的渔具,最早于 1744-1747 年(乾隆 9-12 年)由台湾监察御史六十七命画工所绘制之《番社采风图》中的〈捕鱼〉一图中,即可见目加溜湾、哆啰啯等社民在溪中以类似鱼笱的渔具捕鱼[3]。各族形制、做法各有些差异,以大武垅族与巴宰族的鱼笱为例,前者鱼笱的笱身有弧度,编织时由底部往上编;后者笱身较直,编织时由上往下编[4]。
- 各种台湾原住民族的鱼笱
-
小林村大武垅族鱼笱。
-
泰雅族鱼筌。
-
邵族鱼筌(左)。
文学典故
《诗经·尔雅·释器》:“嫠妇之笱谓之罶”(嫠妇:寡妇;罶:音同“柳”,捕鱼的竹篓子,鱼儿进入就出不来。)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迎潮预遣收鱼笱,防雪先教盖鹤笼”。
唐朝文学家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崦里》:“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筌,音同“全”,即鱼笱。)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