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黄永松
臺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黄永松(1943年10月17日—2024年3月4日),台湾杂志发行人和出版家,与吴美云等合作创办汉声杂志社,并担任该社董事长。
生平
1943年黄永松于新竹关西出生,自幼随家族于桃园龙潭生活,为祖籍河南黄氏江夏堂第八代的客家人,时逢日治末期太平洋战争期间,黄于母亲呵护下在躲避空袭的险境中渡过,2岁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步入战后萧条与复苏阶段。幼年曾因体弱被送进庙里成为和尚的养子,法名“文松”。[2]1955年就读于建国中学初中部,1958年赴成功中学就读,与同学张照堂成为至交好友、彼此鼓励追求艺术[3]。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毕业后,主修雕塑,自修现代艺术,1967年完成学历于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在学期间曾与友人张照堂共同参与1966年的“现代诗展”、1967年并与艺专同学姚孟嘉、梁正居、奚淞等人组织“UP画会”、举行三次以前卫艺术为主旨的“UP”联展。由黄华成统筹、在台北文星艺廊举行的“不定型展”里,参与者包括秦松、张照堂等人,黄永松在展内发表了数件实验装置作品,为台湾观念艺术创作的早期实践。
艺专毕业后,透过引荐进入中影担任美术指导和剧照师。[4]其热爱摄影与电影艺术,于1970年获吴美云邀请加入筹办汉声杂志社的编辑行列,从此负责杂志期刊的美术编辑与“民间文化”总策划迄今,在台湾国内民艺出版界有着全方位的经历。1973年加入“V-10视觉艺术群”,以相机关照生活。[5]其励行田野调查[6],走访全台各地乡镇。开放两岸探亲后,踏上中国大陆采集民间艺术,致力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7]其奉献《汉声》杂志50余年,出版了上百本杂志、专书,记录中华文化。[8][9]
1981年,出版《中国结》丛书,透过田调发掘出11种中国结的基本打法,引发风行。而“中国结”这个名称也是由黄所命名。[10]
黄永松致力于传承和守护民间工艺、表演艺术、民俗文化、保存庙宇及古迹建筑和历史真相,于1995年发起“抢救龙潭圣迹亭”古迹运动,成功维护该案古迹建物。[11]
2006年11月汉声杂志社接受台北市政府誉扬,于社址设置雕刻家朱铭作品“一柱铜笔”,并将社址一楼开辟为人文空间,做为推广传统文化的据点。
Remove ads
荣誉
逝世
2024年3月4日凌晨4时30分,黄永松于台北三军总医院辞世,享寿81岁。[12]告别式于3月27日举行,文化部政务次长李静慧出席告别式,并代表颁赠总统褒扬令,由黄永松妻李南华女士代表受赠。[13]褒扬令全文如下:
汉声杂志发行人黄永松,孤介奔逸,玮器恢奇。少岁目擩父辈殊技,钟爱树艺工巧,爰卒业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淬砥砻砺,触类而长。历任剧照摄影、影片美术指导及广告导演,勤慎矜业,秀出班行。平居躬身查调踏勘,晓悟众艺研习奥义;嗣受邀共同创办《ECHO》暨《汉声》杂志,汇编《中国童话》、《汉声小百科》等丛书,搜采地方固有风尚,广博国际见闻视野;探索自然人文科学,丰厚儿童教育内涵;援据体、用、造、化法则,践履粗、野、俗、简宏旨,怀铅提椠,万象包罗;深入显出,沾溉启迪。复凝聚社会公民意识,献力古迹保存运动;透析寻根纪实轨迹,开拓本土史料范畴,明效大验,蓬岛扬芬。曾获第十七届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文艺协会第二十三届民俗文艺奖章、第八届台北文化奖、第九届总统文化奖文化耕耘奖等殊荣。综其生平,尽瘁传统文化采集志业,闿阐以人为本核心价值,遗绪芳烈,奕世流咏。遽闻溘然殂殒,轸悼良殷,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府崇礼贤彦之至意。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