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黏体动物

刺胞動物門下的一類微型寄生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黏體動物
Remove ads

黏体动物学名:Myxozoa)是一类水中的寄生虫。其下已知有超过1300个物种,当中很多需要两个寄主,如鱼类环节动物外肛动物粘孢子虫孢子平均约有10-20微米大;[1]而软孢子虫(Malacosporea)的孢子则达2毫米大。有瓣的孢子会造成感染。这些孢子内含有1-2个孢子母细胞及1个或以上的极囊,极囊内有极丝可以将孢子固定在寄主之上。孢子母细胞接着会被释放成为伪足孢子,可以穿透寄主的组织,发展成1个或以上的多核原生质团。某些核会再次组合,其中一个会吞噬另一个,形成新的孢子。

事实速览 黏体动物亚门, 科学分类 ...
Remove ads

种系发生

黏体动物最初被认为是一类原生动物[2],并被分类在孢子虫纲中。[3]由于它们在18S核糖体DNA测序中有独特的特性,故它们被重置到后生动物。不过后来却发现了一些矛盾的证据而影响了其分类:虽然18S核糖体显示它们接近刺胞动物门[4],但其他的搜集到的核糖体DNA[5][6]Hox基因[7]却指向与两侧对称动物相似。

后来发现长2毫米的Buddenbrockia plumatellae原来也是黏体动物[5],加强了两侧对称动物分类的说法,因为这种动物的身体构造表面上接近。无论如何,仔细的检测发现Buddenbrockia并非在纵面上两侧对称,而是四侧对称的,故对此说法仍存有怀疑。

进一步的研究搜集了Cristatella mucedo的前三个Hox基因及白斑狗鱼的第四Hox基因,并解释了黏体动物分类的矛盾。原来最初的实验是采用了寄主受污染的组织,导致了两侧对称动物的误测。后来小心复制了Buddenbrockia的50个编码基因,显示它们是非常进化的刺胞动物门成员,而水母亚门是其最近亲。黏体动物的极囊与刺胞动物门的刺细胞也有相似的地方,不过相信是趋同演化的成果。[8]

分类学家现已确认放射孢子小群其实只是粘孢子虫的其中一个生长阶段。[9]

Remove ads

下属分类

黏体动物纲包括以下目:

目的地位未定的科:
  • Buddenbrockiidae
  • Saccosporidae
    • Buddenbrockia Schröder, 1910
      • Buddenbrockia plumatellae Schröder, 1910
    • Tetracapsuloides Canning, Tops, Curry, Wood & Okamura, 2002
    • Tetracapsuloides bryosalmonae (Canning, Curry, Feist, Longshaw & Okamura, 1999):一种鲑鱼寄生虫[10]


黏体动物其下有几个物种,包括:

  • 软孢子虫(Malacosporea)
    • Buddenbrockia plumatellae
  • 粘孢子虫(Myxosporea)
Remove ads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